传导系统内的多径路(亦称通道)传导是心电学发展之一,它对认识和应用,对一些复杂心律失常,尤其是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产生机制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根据电生理的不同特征,将房室结双径路分为顺向性双径路、逆向性双径路与双向性双径路3种。
一、顺向性双径路
顺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是最常见的结内双径路,其快、慢径路都能房室传导,但室房传导无双径路。
窦性心律时,激动通常从快径路下传,只有少数患者从双径路下传。顺向性结内双径路引起结内折返必备条件:①快、慢径路的近端和远端,各有一共同的通道;②快径路需有逆传功能,且逆传不应期不能过长,否则激动从快径路下传时,有未回复逆传功能;③有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落于快径路的下行有效不应期,房性期前收缩只能延慢径路下传;④慢径路的下传速度应较慢,否则折返到快径路时,快径路还未恢复应激性。
上述条件不能形成心房回波,若连续折返形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还必须具备:①快径路有较好的重复下传和逆传的能力;②慢径路有重复下传的能力,若心室起搏周期<400ms时,快径路仍能逆传,心房起搏<350ms时,慢径路仍能下传者,易产生持续的室上速。
顺向性双径路心电图诊断方法有:
1.重复出现呈P'-QRS-P-或P'-P-序列的心房回波,第一个P'是房性期前收缩,第二个P-是心房回波。
2.出现慢-快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在心律较规整的情况下,出现长、短两种P-R间期相差>0.06s。P-P与P-R间期无一定规律,可排除频率依赖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4.一个室上性P波随两个正常QRS波,第一个P-R间期不正常,是快径路下传的,第二个QRS由慢径路下传,称双径路同步传导,可致心动过速。
5.上述3及4两种现象也可同时出现。
6.房室结空隙现象除由双层阻滞引起外,部分是由结内双径路引起。机制:房室结远端共同通道的不应期长于快径路,致快径路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发生阻滞,但过早的房性期前收缩落入快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内,只能沿慢径路下传到房室结远端时,共同通道已脱离了有效不应期,故激动可下传到心室。
7.部分不典型房室文氏周期系双径路所致。特点:从快径路转入慢径路传导的表现,其P-R也有突然延长,不是P-R进行性缩短。至于3∶2传导的文氏周期,仅一部分与房室结内双径路有关,特点:第二个P-R间期应较第一个P-R间期延长0.06s以上。
二、逆向性双径路
逆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在临床电生理实验室中检出率约3.5%,其快径路的逆行有效不应期比慢径路的逆行有效不应期长,而快径路的下行有效不应期比慢径路的短,故激动始终由快径路下传。当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缩短至快径路的逆行有效不应期时,V-A间期突然延长,表明此时改由慢径路室房传导。
逆向性双径路在体表心电图的诊断方法有:
1.重复出现呈QRS-P--QRS或QRS-QRS序列的心室回波。
2.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型心动过速。
3.室性期前收缩有两种固定的R-P-间期(相差>0.06s),并各有形态不同的P-波。
三、双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
特点:无论行心房还是心室程控刺激,其房室与室房传导曲线均有中断,原因是快径路的顺向与逆向有效不应期均比慢径路长,故不易引起折返。
四、房室结内三径路
三径路在临床电生理中的检出率,成人为0.5%,儿童为2.9%。电生理特性是快径路传导速度最快,中速径路次之,慢径路最慢。下行不应期的快径路最长,中径路次之,短径路最短。三径路折返的慢径路下传,快径路逆传的慢,快型折返最常见。
房室结三径路的心电图诊断方法有:
1.重复出现两种形态的心房回波(P-)且各自有固定P(或P-)-P-间期。
2.重复出现连续2个心房回波,呈P'-QRS-P1--P2-序列,有固定的P'-P1-与P'-P2-间期且P1-、P2-形态不同。
3.当一条径路发生顺向或逆向二度传导阻滞时,另一条径路出现心房或心室回波,在心电图上有两种形态不同的P-波。
五、房室结内四径路
房室结内四径路非常罕见,包括快、中、慢、最慢4条径路,依上述次序,每一条径路的传导速度从快到慢,不应期从长到短。心房调搏时,有3次出现A-H间期突然延长,增量>60ms。目前四径路患者,有少数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六、希氏束支双径路
典型病例,心房调搏时,可以看到H-H'间期突然延长,一次增量超过60ms。希氏束内快径路有效不应期比慢径路长,而传导速度则比慢径路快。希氏束体表心电图诊断为:
1.不依赖心率的P-R间期突然延长,一次增量超过60ms。
2.由室性期前收缩引起窄QRS(≤95ms)的心室回波,呈QRS-QRS序列,中间无P-波。
3.一个P波后面有2个QRS波,也是快慢径路同步传导的结果。
4.希氏束内折返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正常QRS及干扰性房室分离,但极少见。
前3条与顺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的心电图表现相同,确诊只有通过电生理检查。
大部分房室结多径路传导是一种生理现象,本身不需治疗,希氏束内双径路多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炎等,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