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原因,一般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可见于各年龄段,以20~40岁多见,且易复发,发作常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等有关,部分女性与妊娠或月经周期有关。亦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洋地黄中毒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不同病例可互不相同。每天发作数次至1年偶尔发作1次不等。多数患者自觉心悸、头晕、焦虑或恐惧等。如原有心肌损害,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出现肺水肿。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在发作几分钟内不自动停止者,一般选用简单的刺激迷走神经方法治疗,如颈脉窦按压、压迫眼球、屏气,以及新斯的明、洋地黄或静脉注射ATP等药物。迷走神经兴奋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对房室传导的抑制以阻断经交界区的折返激动,以及对心房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的降低。发作中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时,宜先用升压药物处理。对洋地黄毒性作用引起的室上速,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给予静脉补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基本情况,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预后较好。短阵性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特别是多源性的预后较差,有时是心房颤动的先兆。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相反,多见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严重损害、心肌病、洋地黄中毒、高低血钾,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过量等。偶有报道情绪激动引起而致死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剧烈体力劳动、缺氧,或使用交感神经兴奋药物,汞利尿药或锑剂等静脉注射时,还有心脏手术,心血管检查、心血管造影时,亦可发生阵发性室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相似,患者多可感到突然发作及终止,多伴有显著低血压,甚至造成休克,从而迅速导致肺水肿、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栓等。部分患者对心动过速的发作耐受性较好,其原因除患者心肌损害较轻甚至无损害外,可能由于心肌传导存在着2∶1的阻滞,心排血量无明显减少缘故。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根据发作时的表现形式、病因及患者的一般情况而定。由于本病常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严重心脏病基础上,容易引起休克、急性肺水肿等严重症状,亦有可能发展成心室颤动,故应紧急处理。一般常选用直流电击转复、升压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吸氧等。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应首选氯化钾。如发生于健康青壮年,一般尚能长期耐受,可选用口服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等。室性心动过速容易在短期内反复发作,故心律转复后尚需根据病情,继续观察用药,预防复发。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数预后不良,若不能迅速有效得到控制,可使患者死于肺水肿、休克或心室颤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