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电图在上百年的历史中,对心房扑动和颤动曾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分析,但至今仍未得出满意的发病机制解说。
心电图在上百年的历史中,对心房扑动和颤动曾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分析,但至今仍未得出满意的发病机制解说。但多数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学说供大家参考。
1.环行运动学说 由于心房各部分组织不应期的不同,其产生的激动只能沿一个方向呈环行连续性传导,循环不已。环行激动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在心房内有足够长的环行途径,心房内在局部阻滞时,激动不能在该处连续下传,只能沿另一方向下传;②激动在心房内传导速度较慢;③心房肌的不应期明显缩短;④心房内局部传导阻滞区,不应期异常延长。
2.单点激动学说 房性扑动或颤动,都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发放出一系列快速激动所引起的。当发放的激动规则,频率在250~350/min,即形成心房扑动。频率在350~600/min,快而不规则,传导途径及速度经常有变异,便产生心房颤动。
3.多点激动学说 心房扑动或颤动是由于心房内以多个异位起搏点,同时发出激动,在心房内互相干扰,互相竞争所致。
4.多发性折返学说 当心房内一个或数个提前的房性激动发出后,落在心房肌的易激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或恢复期,由于心房肌各部分的复极程度不一致,因而激动的传导途径与速度各异,在心房的局部出现多处微小折返现象。当心房各部位的折返途径和时间是固定的,形成规则的F波,便形成心房扑动。当激动折返途径成为极不规则的快速的f波时,便形成心房颤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