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

各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有两种短路现象:①激动通过肯特束下传激动心室。此类心电图改变称为“W-P-W综合征”。根据出现预激时的QRS波形特点,可将预激综合征分为3型。少数预激综合征患者,其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型与B型可交替出现,类似这种变换的预激综合征,说明心房、心室两侧都存在肯特束,房室交界区内有多条异常短路,或是一种功能性异常的表现。在心电图上从不显示预激,仅在心房调搏时出现预激波,称为潜在性预激。

一般分为典型预激综合征和变异型预激综合征。

一、典型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

1.P-R间期缩短,即在窦性心律时P-R间期在0.10~0.12s,儿童<0.10s,新生儿<0.08s。

2.QRS波群间期增宽,一般多在0.10~0.12s。

3.QRS波群起始部有“Δ”波,QRS起始部模糊,顿挫或切迹,可占时0.02~0.08s,其方向一般与QRS主波方向相同。

4.P-J间期在正常范围,一般<0.27s。

5.继发性ST-T改变,即在QRS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降低、T波倒置,而QRS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有两种短路现象:①激动通过肯特束下传激动心室。②激动首先通过杰姆束产生P-R间期缩短,然后再通过马海姆纤维下传心室产生“Δ”波,并使QRS间期延长。此类心电图改变称为“W-P-W综合征”。

根据出现预激时的QRS波形特点,可将预激综合征分为3型。A型:V1至V6导联QRS波群主波均向上,呈R或RS型。B型:V1,V2导联QRS波群主波基本向下,呈QS,Qr或rs型,而V5,V6导联QRS主波呈R型。C型:与B型相反,在V1,V2导联主波向上,而V5,V6导联主波则以向下为主。

亦有少数患者的QRS波表现不典型而不能分类。

预激综合征时,P-R间期缩短的程度和QRS增宽的程度是一致的,即P-R间期愈短则QRS愈宽,反之则相反。预激波P-R间期及QRS波群一般有恒定的关系,预激波愈明显,P-R间期就愈短,QRS时间也愈宽,反之则相反。

偶尔在不同的时间出现的预激波其大小、形状亦可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手风琴效应”。原因是激动经房室结的传导时间随心动周期改变而呈不同程度延长所致。

少数预激综合征患者,其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型与B型可交替出现,类似这种变换的预激综合征,说明心房、心室两侧都存在肯特束,房室交界区内有多条异常短路,或是一种功能性异常的表现。

在心电图上,预激波时隐时现者称为间歇性预激。在心电图上从不显示预激,仅在心房调搏时出现预激波,称为潜在性预激。有的旁道只能逆传不能下传,称为隐匿性预激。

偶尔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使预激的特征显示出来,抑制迷走神经可使预激波消失,机制是异常途径的不应期较长,心率增快时,激动只能沿正常途径下传,故预激特征亦随之消失。

二、变异型预激综合征

(一)James型预激综合征

心房激动仅较正常为快地通过杰姆束,使心室提前除极,因这个激动向下传导的途径是正常的,故QRS波群形态正常,但因绕过房室结上部,使P-R间期<0.12s,此型称之为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简称“L-G-L综合征”,或称为“短P-R综合征”。少数正常人,因其房室结过小或房室结自律性增高,也可能有此表现,仅有缩短的P-R间期及正常QRS波群,而无快速心律失常的证据,可诊断为短P-R综合征。

(二)Mahaim型预激综合征

马海姆纤维因起于房室结的不同高度,可表现为P-R间期正常或缩短,QRS间期增宽,在起始部有“Δ”波。当马海姆纤维起于房室结上部时,窦性激动未经延搁就迅速下传心室,故PR间期缩短,此时与肯特型心电图表现相似。若起于房室结的中下部(或希氏束),则窦性激动经过房室结上部的延搁,P-R间期正常,QRS波群起始处有“Δ”波。绝大多数马海姆纤维位于右心室,故QRS波群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