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概况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概况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傣族先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医药古籍文献。因此,当前加强对现存傣文医药古籍的整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1977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调研小组,开始对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成立了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德宏州对民族医药进行多次调查,召开民族医药交流会,走访民族民间傣医180余人,收集傣医药书籍64册。

一、傣文医药古籍的译注出版情况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傣族先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医药古籍文献。早在“米腊撒哈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广泛传播,傣族文字逐步形成。傣文的创造和使用,为傣族医药知识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大大加速了傣族医药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特别是使傣族医药文化的整理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是傣族医药知识、理论被集中整理和记录成册的“黄金时期”。掌握了傣文的有识之士,将千百年留存在民间的各种医学知识、医药经验、单方验方,以及各种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药名进行收集整理,用傣文写在棉纸和贝叶上,形成了大量由傣族医生所著、流传至今的傣医药学著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整理保存,许多古籍已经损毁和遗失。因此,当前加强对现存傣文医药古籍的整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傣文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做得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号召“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并努力发掘提高”“发展民族医药,拯救民族医药遗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鼓励举办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组织,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傣医组织起来,利用传统傣药为群众治病,很受欢迎。1977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调研小组,开始对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成立了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傣医医院。专门从事傣医药的继承发掘、翻译整理、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收集、整理傣医药的史籍、经书200多部,其中包括贝叶经和纸板经,如《嘎比迪沙嫡巴尼》《巴腊玛塔坦》《阿皮塔麻三给尼》《巴力旺》《嘎牙桑哈雅》《桑格尼》《档哈雅龙》《档哈雅园》《麻哈娃》《牙麻嘎》《尼阶》等。在学术方面,多次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鼓励傣族老医生献技、献策、献书、献方,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如老傣医康朗仑撰有《哈帕雅档哈》(竹楼医述),康朗腊撰有《档哈雅龙》。收集了7000多个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采收制作了动、植、矿物傣药标本1000余种。1979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专门抽调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傣医史籍,名老傣医,临床单、验、秘方、传统验方的收集和药物资源的调查工作。在翻译、整理、研究傣医药史籍经书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采用傣、汉两种文字翻译、归纳、整理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14集,《古傣医验方》《古傣医验方注释》《傣医药传统方药志》(西双版纳医药)、《嘎牙山哈稚》《档哈雅》《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傣医中专教材》《傣族常用动物药》《傣族传统方剂学》《傣族传统医学方剂》《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医名词术语译释》《傣族传统医药学简介》《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风病条辨译注》《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等20余部专著。另外,普洱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翻译整理出版了傣医药书《档哈雅龙》,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通过抢救发掘、整理,编辑出版了《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编》录方97个。还整理出版了《德宏傣药验方集》(1),收载370多种傣药、100多个单验方。在此基础上又收集傣药389种、单验方410个,明确科属种植物药250种、动物药30种,分属200个属,广泛涉及内、妇、儿、伤外科、五官科、神经、精神科各种疾病,继之编写出版了《德宏傣药验方集》(2)和(3)、《德宏民族药名录》。元江出版了《元江傣族药》一书。除以上书籍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医药丛书,如《傣药志》《傣族医药验方集》等。在方药研究方面,已有3个方剂和24个品种收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内,傣药“牙呼鲁”(傣肌松)及傣医药方“雅叫哈顿教”已列入国家药典。德宏州对民族医药进行多次调查,召开民族医药交流会,走访民族民间傣医180余人,收集傣医药书籍64册。并相继设立了民族医药研究室(古籍翻译和医药志编写组)和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聘请老傣医和懂傣文的人员负责傣医药的发掘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德宏民族药志》《傣医验方集》《德宏民族药名录》,收集了验方400余方,傣药300余味。整理、编写了《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中国民族民间药食大全》《中国民族民间解治大全》大型工具书3册。《中华本草·傣药学分册》以《西双版纳州傣药志》为蓝本,补充记载于傣医经书“贝叶经”“实用经”与“纸版经”和傣族民间传抄的各种医药书,以及老傣医的诊疗经验方药手稿,精选介绍了常用傣药400种。

除了傣族医药学方面的专家对相关医药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外,20世纪以来,还有大批学者深入傣族地区调查研究,并对部分傣文古籍进行整理翻译,积累了一批调查研究资料,成绩斐然。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编印的《少数民族历史调查》,其中不乏大量珍贵的傣族医药调查报告和史料译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从民族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对傣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1~10辑)》《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傣族简史》《傣族简志》等。各地区还编辑出版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景洪文史资料选辑》《德宏史志资料》等资料性图书。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珍贵的傣文医药资料也得到翻译和整理。

根据中央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组织、翻译并编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其中出版的傣文医药古籍有温源凯、梁永安等翻译整理的傣文医学名著《档哈雅》。

近年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语委和相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民间,不辞辛劳开展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该州还在云南省内多方争取有关部门和单位支持,共同开展此项工作。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尹绍亭教授和日本东京外语大学国立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所的唐立教授就实施了“老傣文抢救保护项目”。他们经过长期努力,最终以德宏州为试点,与德宏州民语委合作,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在尹绍亭和唐立教授的组织指导下,德宏州民语委派出专人负责傣文古籍的普查和编目工作。项目组经过一年的努力,共普查老傣文古籍2000余种,经考订筛选并完成编目的近900种,其中收录了这一地区的傣文医药古籍16种。该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极大地方便了傣文古籍文献研究者的查考利用。书籍的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一书(尹绍亭、唐立、快永胜、岳小保编)是云南德宏傣文古籍书目的集大成者,共普查老傣文古籍2000余种,经考订筛选,完成编目近900种,1710000字,所收录条目分为文学、佛经、历史、语言、医药、天文、法律、礼仪、占卜、咒术、其他十一种类型,每类目录排列顺序以德宏傣文的声母、韵母、声调顺序排列。每本书依次按书写材质、文字、语言、著作年代、抄写年代、册数、全书页数、抄写情况、残损情况、显微照相、收藏者、调查人员、调查时间、文献内容、备注等项目进行著录。书名以老傣文、国际音标、汉文顺次书写、文献内容、备注等项目进行著录。书名以老傣文、国际音标、汉文顺次书写,表格用汉文、老傣文、英文书写。正文(内容提要)用汉文书写,其中内容提要是本书的重点与进行普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全书力求以精练的文字概括每本书的核心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了解傣族文献的丰富,为广泛、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该书收录有当地傣族医药古籍16本,具体为:《医药·咒语》《傣医用药药典》《傣药验方集(1)》《傣医傣药(1)》《傣医傣药(2)》《傣医傣药(3)》《傣医傣药(5)》《傣医傣药(6)》《傣医傣药(9)》《盈江傣医傣药》《缅甸傣医药典》《草医草药》《八种致病原因》《怎样使用草药》《治病手册》《卫利亚苏哈》。

《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尹绍亭、唐立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是云南耿马傣文古籍书目的集大成者,所收录条目分为历史、天文、文学、占卜、其他等类别。书名以老傣文、国际音标、汉文顺次书写,表格用汉文、老傣文、英文书写。本书大幅度地增加了“文献内容”(正文)栏目的分量,而且采用了汉、傣两种文字书写;大部分编目附录了入编古籍原貌的前言和后记;书后还附录了傣文史书。

《中国云南孟连傣文古籍编目:傣汉对照》(尹仑、庸立、郑静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搜集了云南孟连傣族地区所藏的古籍,所收录条目分为历史、语言、文学、习俗、医药、天文、宗教等类别。书名以老傣文、国际音标、汉文顺次书写,表格用汉文、老傣文、英文书写。正文(文献内容)用汉文书写。年历用傣历、公历两种年历标注。其换算方法是公历年减去638年,余数即为傣历年。该书的重点是向读者展现了所搜集的傣文古籍的文献内容,其内容翔实可靠,不仅提供了该地区古籍文献的线索,而且对深入研究傣文古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录有云南孟连傣族医药古籍3本,即《傣医傣药之一》《傣医傣药之二》和《抓药开方时段》。

傣医药的教育也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83年,国家把傣医药列为继藏医、蒙医、维医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6年秋,经云南省卫生厅、教育厅批准,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卫校招收了首届傣医班,由茶旭、李朝斌编写了《傣医中专班临床试用教材》。近十几年来,依专、林艳芳、玉腊波等又编写出版了《档哈雅龙》《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竹楼医述》《风病条辨译注》《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等著作。1988年成立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傣医专业医院,其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培养了一大批傣医药人才,收集了大量傣医药史籍和单、验、秘方。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于2004年通过整合院内外民族医药研究资源和力量,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共建“云南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已形成了以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及文献整理研究、民族医药临床研究、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三个稳定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有较强的相关学科支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和条件。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试认证中心正式把傣医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纳入全国专业考试范围,奠定了傣医的国家法定地位。2007年8月傣医高职专科全日制教育正式招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1世纪傣医本科规划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和云南中医学院的支持和努力下,《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临床学》《傣医经典著作选读》及《傣族医学史》等7部教材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使用,是全国第一套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

表2-4 傣医药古籍译注出版情况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二、傣文医药贝叶经的整理出版

贝叶经流传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傣族聚居区,用傣文刻录的贝叶经,除佛经外,还融合了大量的世俗文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教育、社会、体育、心理、法律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被形象地称为我国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对贝叶经的整理和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加强。我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贝叶经整理出版工程,并将陆续出版多达百集的《中国贝叶经全集》。2002年有关方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计划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集。《中国贝叶经全集》选择在傣族民间流传广泛、代表性强的《档哈雅龙》《巴塔麻嘎捧尚罗》等经典,分佛教经典、历史、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历法、语文算术、文体、农业生产9个大类,全集每一卷都以贝叶经原件扫描、老傣文、新傣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六对照”本的方式出版,既可供僧侣、信众或普通读者诵读、供奉,又方便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该书还计划出版3套丛书,一是“贝叶经译文丛书”,主要由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出版;二是“傣族世俗贝叶文献丛刊”,将选择贝叶经以外的傣族世俗贝叶文献分卷出版;三是“傣族贝叶典籍研究丛书”,是贝叶典籍研究成果的汇编。[35]这次整理翻译工作是千百年来首次对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最全面的一次搜集和整理,对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促进傣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云南大学联合组建成立了“贝叶文化研究中心”,开始有组织地系统整理翻译、研究贝叶经。他们从国内外广泛收集到了3000多卷贝叶经,计划翻译出版“贝叶经译文丛书”,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妥善保存并发扬光大。

三、傣文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

目前,我国傣文医药古籍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发掘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也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临床文献表现为“经验介绍”形式,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如德宏州多年来通过发掘整理工作获得的各种傣文医药古籍资料,除少部分进行了翻译之外,大部分古籍尚未得到翻译和系统整理,更未开展科学的利用工作。这些状况反映了傣文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提高对傣医药古典医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傣医药文献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应更加细致化、专业化、信息化,从而得以更好地利用与继承。建议加强文献古籍档案管理、保护意识;加强傣医药文献古籍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傣医药文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傣文知识方面的培训和相关新知识的学习与补充,不断加强和提高对傣医药文献古籍的档案管理水平。

加强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为傣医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对已经整理成熟的文献经验加以总结、发展、提高,使其上升到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要以保证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为前提,以继承、挖掘、整理民族医药学为基础,以民族医药学理论为医疗、教学、科研的指导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与民族医药整体水平为目的,逐步完善其医学体系。

继续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傣医药学著作。云南省的傣族聚居地较为分散,给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也带来诸多困难。在资料收集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域局限性,出现文献古籍收集不完整的情况。记载于贝叶经、纸板经的傣医药文献在各个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手抄本也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在传承上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加之傣医药文献古籍收集的时间较短,如今收集的部分经文大多已不完整。傣医药文献古籍的保护几乎是空白,没有相应的政策对文献进行收集、保护。傣医药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双版纳地区和普洱地区,尚有许多资料散落于其他傣族聚居地。如德宏、玉溪等地和湄公河流域相关国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扩大研究范围,在各傣族地区广泛收集整理,以利于傣医药理论构架的完善。由于傣族居住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存在差异,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疾病的发生及医疗实践经验也各有特点。更由于对傣医经文的解释观点不同,造成了傣医存在多个学术流派,且各派之间学术观点分歧较大的现状。由于现阶段占有的傣医药文献资料的来源相对局限,目前整理发掘出来的相关理论多不能体现傣医药原有特色和内涵,不能勾勒出傣族医药学体系的完整轮廓。可以号召全社会,将散落在民间及国外的傣族文献古籍进行收集汇总、合并分类进行保护。制定奖励制度鼓励献医、献药、献剂、献书。制定文献古籍管理法律法规,对傣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有效地对其挖掘、翻译、整理、研究、开发,让它充分体现出傣族民间医药的历史性、文化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傣医药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不断丰富完善傣医学体系的内涵。

加强文献的深层次研究挖掘,同时注重傣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民族传统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古典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对少数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要列出目录,分明主次,协调合作,精雕细琢,做得有条有理,达到新的水平,做好文献的深层次研究与挖掘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傣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傣医药是傣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富经验的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傣药的制剂工艺、中间品、提取物、信息资源等都面临着产权保护问题。因此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参与国际竞争。

采取民间老傣医师带徒和抢救性师带徒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继承傣医药。傣族“摩雅”有师承制度,其民间传承主要通过家族传承、言传身教、口传手授、祖传心记、友人互传等方式。到目前为止,这种民间古朴的传授方式对傣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傣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仍主要是师承形式,但这种模式规模小,进展慢,随着年限的增加,民间老傣医也越来越少,传承傣医药后继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大民族医学。傣族地区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数量已大幅度减少,西双版纳傣族地区300多处村寨几乎找不出60岁以下的村寨傣医,目前尚存的傣族民间从医人员许多已年过七旬,一些老傣医观念保守,加之政策不配套,他们不愿轻易将自己毕生摸索的经验传授给他人,他们丰富的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正面临亡失的危险。所以,当前我省傣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的基本现状一样,都是名医逐渐消逝,名方逐渐流失,名药逐渐失传,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况,这已成为制约傣医药持续发展的瓶颈。传承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如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徒弟行医风格有着明显的师傅的痕迹,推广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知识传承中断等。国家和云南省分别启动了师带徒教育,其中国家级4批,共培养6名傣医药人才,省级2批,共培养4名省级傣医药人才。这种政策与培养模式对于及时传承老傣医的经验、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6]

四、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价值

(一)总结历史经验,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有其独特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与本地特有的哲学、宗教、教育、风俗民情、民族迁徙、地理沿革和气候特点等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医药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的缩影,对于了解本地区民族发展沿革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是傣族医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只是研究医药本身,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傣族文化、维系傣族精神的重要根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

傣医药具有较为完整的医药体系,就目前发掘整理的医药古籍文献资料看,傣医药不仅在理论上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而且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傣医的专门诊断著作《嘎比迪沙嫡巴尼》。傣医的诊断方法有问诊、望诊和摸诊,其内容与汉族中医药学的望、问、切诊相似,但在理论上却融汇了傣医的“四塔五蕴”思想,和中医药学有所差异。而傣医的特色治疗技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讲究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结合,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具有很好的疗效。为了充分发挥傣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范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州傣医医院把“傣医外治法的技术规范研究”列为科研课题。多年来,傣医科研、医务人员以傣医典籍中重要的“四塔五蕴”理论为基础,运用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和内外结合的傣医治疗手段,依据傣医“烘雅”“暖雅”“阿雅”“喃雅”“沙雅”“果雅”“咱雅”“芬雅”“打雅”“乎雅”“过”“报”“闭”“秧郎拥”“拔郎多”等传统疗法创立了熏蒸疗法、睡药疗法、洗药疗法、坐药疗法、刺药疗法、擦药疗法、包药疗法、皮肤康复美容法、药膳茶酒疗法等治疗方法,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些疗法技术成熟,疗效显著,正在推广。2007年,经全国专家论证会论证,“傣医胆汁特色诊法技术规范化研究”“傣族医药特色疗法‘上法’的规范化研究”“傣医睡药特色疗法技术规范化研究”等14个子课题被纳入国家级专项研究项目组织实施。[37]现今,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已成为中国傣族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的重要基地。

(二)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是傣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发展傣族医药,深入发掘和整理傣族医药古籍文献,不仅是一个医疗和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保护傣族自尊、尊重傣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问题,这种影响比任何理论宣传显得更直接、深刻而持久。

(三)加快整理步伐,提高学术水平

根据现阶段民族医药古籍发掘整理的情况看,有些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医药,上升到了学科的水平,建立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如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和壮医药等。有些民族医药虽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一定的理论体系,但理论体系尚不够完整,需通过进一步整理使其完整,使其上升到学科水平,属于这一类型的有苗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医药和朝医药等。通过对这些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其内涵做更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理论化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并将最新研究成果以现代出版物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从而使民族医药学术理论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发扬民族医技,维护人类健康

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一个回归自然、热衷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给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良机。民族传统医药以其对某些疾病确切的疗效、独特的诊疗技法和众多的验方秘方,受到人们的信赖,逐渐成为医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对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发掘利用,是当前振兴民族医药的大势所趋,是人类追求更自然、更健康、更和谐的医疗保健的需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医药资源、诊疗技法、用药经验,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不仅能为人类健康谋福祉,还可以促进祖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不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面振兴民族医药的过程中,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源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也逐步显现,我们要通过临床疗效来确定民族医药生存的能力。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十五”期间,民族医药列入局科技专项的课题有25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中也有民族医药(藏、傣医)专家被列入研究之列。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傣族也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傣医对感冒、胃肠病、食物中毒、关节病、妇科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别具一格,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傣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源所具有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临床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它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疾病的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等方面皆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些别具一格的医药资源已在傣族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开发应用,并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作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具备可供市场开发的经济要素,具有经济价值。目前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药物研究所等相关机构,从傣族医药古籍文献,包括口碑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剂与药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将其开发出来,投入市场,不仅能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傣族方剂和新药的研发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这都离不开傣族古籍文献资源的有力支撑,从而证明了傣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源有较强的经济增值优势,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必能带动地方医药产业的发展。

民族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不但为民族医药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献依据,而且能够凭此借鉴古代少数民族医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对民族医药古籍的进一步研究开发,还可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民族医药古籍文献都有其存在和延续的重要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

【注释】

[1]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傣族传统医药方剂[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2]崔箭.中国少数民族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何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管理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4]朱崇先.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丁海斌,张克复.中国科技档案史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6]陈士奎.中国传统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04-307.

[7]张公瑾.民族古文献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87.

[8]玉腊波,林艳芳.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8-9.

[9]玉腊波,林艳芳.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2-13.

[10]玉腊波,林艳芳.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5.

[11]玉腊波,林艳芳.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84-85.

[12]玉腊波,林艳芳.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译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4-25.

[13]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

[14]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5.

[15]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9.

[16]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59.

[17]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74.

[18]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79-80.

[19]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91.

[20]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98。

[21]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40-141.

[22]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档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51-152.

[23]尹仑,庸立,郑静.中国云南孟连傣文古籍编目:傣汉对照[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4]尹仑,庸立,郑静.中国云南孟连傣文古籍编目:傣汉对照[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26]景洪先民委.西双版纳傣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7]景洪先民委.西双版纳傣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8]景洪先民委.西双版纳傣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9]何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管理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30]张力群,赵贵铭,主编.中国各民族民间外治秘方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1]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M].第六集.1986:7-8,72-73.

[32]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33]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4]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5]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91.

[36]戴翥.傣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综述与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0):63-64.

[37]张新建.让民族医药之花绽放[J].中国卫生,200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