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的保护现状

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的保护现状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有效的法律措施,傣族医药历史古籍文献未能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和保护,导致了大量珍贵的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流失严重。加之傣族医药得不到重视,致使许多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流散于民间,甚至于流失海外。因此,大力发掘利用傣族口碑医药古籍文献史料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专项抢救经费的缺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西南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流失非常严重;二是对已抢救的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不善。

一、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流失严重

一是精通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的人才流失严重。一个少数民族老医生的去世,或许意味着一座收藏丰富的民族档案馆的逝去。云南傣族地区民族医药的从业者主要是民间医生和与宗教活动有关的人员(和尚、摩雅、巫师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原有的学医识药的传承机制已被废止或中止,这类人员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目前尚存的已年过古稀,且后继乏人,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精通医药古籍的人才逐渐离开人世,他们的离去使掌握医药古籍的人才越来越少,一些医药古籍成为了无人能懂的“天书”,而大部分以口碑形式流传的医药古籍更是随时面临“人逝籍灭”的危险。如西双版纳州182名傣医中,60岁以上的有80多人,这使得散存于民间或散存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傣医药古籍即将成为无人能懂的“天书”,从而造成傣族医药古籍的间接流失。

二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民族医药古籍原件流失。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有效的法律措施,傣族医药历史古籍文献未能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和保护,导致了大量珍贵的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流失严重。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傣族医药学被视为“封建迷信”,傣族医药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不计其数的医药古籍文献被当作封建迷信产物被付之一炬。加之傣族医药得不到重视,致使许多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流散于民间,甚至于流失海外。由于认识不够,目前在云南这个民族古籍文献的“富矿区”,每年都有近千册的古籍在流失。如傣族生活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与泰国、缅甸、老挝接壤,边民相互通婚、通商、通医,有很多医药古籍文献流失在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地区,难以找回,有的甚至流失到了美国等海外,如囊括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病因病机的傣医经典著作《档哈雅龙》已流失海外,至今无人知道其具体下落。历史上贝叶经古籍文献也遭受过流失浩劫,大量的珍贵文献为外国学者、传教士、探险家购买收藏。据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木桢介绍说,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古籍办等单位也在积极收集散存于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但由于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没有专项的古籍抢救资金,古籍的抢救工作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国外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商人或不法分子却看到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商业价值,悄悄深入民间购买民族古籍文献到沿海地区或国外出卖,有的贝叶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了,有的傣文经书也被人偷到广州市场出卖……此外,另据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课题组组长李磊透露,目前日本许多医药机构纷纷派专业人员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收集验方、偏方,希望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换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对此,有关方面应予以警惕。这样的“生物海盗”[1]事件在傣族生活的地区是时有发生的,傣族的珍贵医药古籍文献已被掠取出境,流失到国外,为国外文化机构和医药学研究机构收藏研究,一些甚至被跨国生物科技及制药公司所利用,制成药品后,申请专利权赚取巨大利益。

傣族口碑医药古籍文献的自然流失也非常突出。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农村城市化步伐也不断加快,文化环境遭到破坏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情形日益加剧,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冲击,急剧消亡。据了解,现今各少数民族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绝大多数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穿戴本民族服饰,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本民族来源、历史演变、文化、科技等情况的老人越来越少。照此下去,不要多长时间,多则30年,少则10年,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神话、仪式、习惯以及音乐、舞蹈、口头传说等将会从世界上消逝。[2]与此同时,随着西医的不断渗入,傣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日渐衰微,众多单方、验方、秘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一些少数民族靠口耳相传的整个医药知识甚至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大力发掘利用傣族口碑医药古籍文献史料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这个共识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中已形成,但是目前对于口碑医药古籍文献史料的收集、翻译、整理工作仍旧滞后。一方面,由于傣族口碑医药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而且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做保证。同时,当前从事古籍保护的人员越来越少,收集保护整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仅依靠档案等文化部门是难以办到和办好的,大量散存于民族民间的口碑医药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尚未落到实处。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由于经费的限制,对已收集的口碑古籍文献未能进行有效的技术保护而导致其自然损耗;或因没有经费而无法整理出版。另一方面,在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掌握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人员缺乏记录意识,忽略了把历代积累的大量临床治疗过程和施治经验记录总结成册,加之他们大都年事已高,有些尚未有接班人进行学习传承,因此流传于世的口碑古籍也随着他们的相继离去而消失。

二、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保存不力

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条件亟待改善。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傣医药文献古籍,其中贝叶经有20种,共175册;傣文抄本73本。受医院条件所限,所收集的文献古籍被收藏保管于陈列室中,但只是简单地摆放于玻璃柜里,虽有专门的人员管理,但由于保存设施简陋,目前部分经文已遭到损坏。而从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了解的数据显示,全省已抢救的30000余册古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古籍亟待修复整理。特别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单位,基本没有一家具备恒温测湿等监控条件,大多把古籍存放在办公室的木柜中,甚至许多成卷的各民族古籍就摆放在地上,防湿、放虫、防火、防盗能力极为薄弱,都没有具备收藏文物古籍的条件。文化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官员视察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的古籍保护情况后说:“所收藏的古籍是最珍贵的,但保管条件是最差的!”傣医药古籍文献的保护状况也不容乐观。看来,如不从管理上下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竭力抢救的珍贵医药古籍文献的损毁也在所难免。

以例为证,推而广之,我们能够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珍贵的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知道这些古籍文献的珍贵价值的人越来越少,而主动保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大量的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正遭到严重损毁,有些已不复存在,有些散落于民间因得不到及时搜集整理而正在逐渐消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大傣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力度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一场竞赛,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