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义与基本原则
医者在将针刺入皮下甚至在行针过程中还要根据腧穴位置的解剖特点及治疗要求等因素,确定好恰当的角度、方向及深度,再结合患者穴位状态,采用刺压、捻压或者直接刺入的方法将针刺达预定部位。意义有四点:①减轻疼痛;②保证针刺安全;③搜寻针感;④充分发挥腧穴特性。此时的手法多以轻巧柔和为特点。
总之,针刺过程中正确地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临床显示针刺同一腧穴,如果方向、深度、角度不同,所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感效果就会有差异。说明临床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角度、方向、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从而也表明了穴位不仅仅是体表上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的功能多样的三维结构。
临床上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的总原则:①是依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以及患者的体质强、弱、胖、瘦等具体情况而定;②是保证向安全的方向刺,向有针感的方向刺。切实做到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的脏器。
(二)操作与要求
1.针刺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角度的大小主要依据穴位所在部位、治疗要求而定。一般有直刺、斜刺、横刺等三种(图2-15)。
(1)直刺:针身与皮肤间约成90°夹角垂直刺入。
[适应范围]全身大多穴位,尤其是肌肉丰厚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间约成45°夹角倾斜刺入。
图2-15 针刺角度
[适应范围]形态学上不宜深刺的部位,或行气、调气。
(3)横刺(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成15~25°夹角刺入。
[适应范围]头面部等肌肉浅薄处,或如腕踝针等特殊针法应用。
2.针刺方向 指针刺过程中的针尖朝向。主要依据经脉的循行方向(发挥补泻作用)、腧穴的所在部位(保证针刺安全)、所要求达到的组织部位(达到不同刺激效应)、病变位置(指针刺向病所,有助于促使气至病所)而定。
一般而言,针刺角度主要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解剖决定,针刺方向主要根据治疗要求而定。
3.针刺深度 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深浅主要依据病情、年龄、体质、针感、部位、时令、经脉循行深浅等确定。针刺较深,则针感较强,相对危险性就大。
(三)注意事项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深刺多直刺,浅刺多斜刺、平刺。对于重要脏器表面的穴位,尤其要注意深度的把握,更要熟悉其局部解剖,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严防针刺事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