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达预定部位后,为促使得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传导而采取的各种操作方法统称为行针手法。其操作过程叫做行针。
行针手法主要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种。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两种,针刺的其他手法都是以此为主组合变化而成的。辅助手法种类众多,临床主要有循法、刮法、震颤法等。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手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针尖所达部位为中心点,施行的上下进退动作,即为提插手法。由浅而深的刺入操作称为“插”,由深而浅的退出操作称为“提”。提插是以点为中心的上下动作,与分层进退针不可以混淆。操作要点是要利用腕力、指力均匀,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图2-16)。
临床上提插的幅度、频率、操作时间等,要依据腧穴部位、病情、体质、治疗目的而定。一般而言,刺激强度(刺激量)=幅度+频率+操作时间,如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操作的时间长,即为大刺激量;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操作的时间短则为小刺激量。
2.捻转手法 将针刺入预定深度后,在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施行的左右旋转的行针动作,即为捻转手法。操作要点是要做到指力均匀、捻转角度适当,针身不弯、深度不变,且不可以单向捻转(图2-17)。
捻转的角度和频率、操作时间等也因病情、腧穴而异。刺激强度(刺激量)=角度+频率+操作时间,如捻转的幅度大、频率快、操作的时间长,即为大刺激量;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操作的时间短则为小刺激量。
3.注意事项 如以得气作为分水岭,得气前的行针手法均宜轻柔和缓,以得气为目的,而得气后的行针就必须结合针刺穴位状态、治疗要求、患者体质等因素而有轻重之分,以治疗为目的。总的要求是既有针感、患者又能耐受为度。
图2-16 提插手法
图2-17 捻转手法
(二)辅助手法
配合行针基本手法,以促使针下得气或加强针感或诱导凉热针感而采用的一类手法即为辅助手法,又称为单式手法。明·杨继洲曾按照针刺操作基本顺序将辅助手法的应用总结为“十二字手法”和“下手八法”。
1.辅助手法的操作与作用
(1)循法:①作用:激发经气、调整针感、使气至病所。②方法:用手指在穴位的上下,顺着经脉循行方向进行揉按或叩打、捏掐等;或在穴位周围进行揉按;或在穴位的一端朝着病所的方向,顺着经脉的循行进行刺激(图2-18)。
(2)弹法:①作用:激发经气、扩散针感、加强针感。多在针下紧涩时应用。②方法:用指甲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图2-19)。
图2-18 循法
图2-19 弹法
(3)刮法:①作用:激发经气、加强针感、扩散针感。②方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甲从下至上轻刮针柄产生震动。还有一种是“旋刮法”,押手固定好针体,刺手拇、食指指腹从下至上在针柄上旋转磨擦以产生震动感(图2-20)。
(4)摇法:①作用:加强针感、传导经气。②方法:刺手拇、食指持针穴内作一定幅度的摇动。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图2-21)。
图2-20 刮法
图2-21 摇法
(5)震颤法:①作用:加强针感。②方法:刺手拇、食指持针穴内作小幅度的快速提插动作,使针下产生震动感(图2-22)。
(6)搓法:①作用:激发经气、加强补泻。②方法: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图2-23)。
图2-22 震颤法
图2-23 搓法
(7)飞法:①作用:加强针感。②方法:刺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图2-24)。
图2-24 飞法
2.注意事项
行针主要以基本手法为主,如有特殊情况或有特殊要求时,酌情应用辅助手法。同样是以得气作为分水岭,辅助手法在得气前的作用以促进气至为目的,得气后应以加强针感、促进气至病所为目的,操作者应灵活应用,切不可胶柱鼓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