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认识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认识之概述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昌盛于先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可以追溯到先秦。其中,荀子最值得一提。《荀子》一书蕴藏着厚实的心理学认识。《黄帝内经》在心理学认识及心身关系探讨中起着奠基性作用。《黄帝内经》成书于纪元前后,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相关思想。《黄帝内经》的这些认识,富含科学要素,大多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并影响着此后中医心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文化昌盛于先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可以追溯到先秦。如《老子》提出“形神合一”“守静”“保精”“和气”等,鬼谷子强调“心舍神”,宋尹学派主张“天精”与“地形”合而为人,并产生精神;这些认识可以说是异常深刻。其中,荀子最值得一提。《荀子》一书蕴藏着厚实的心理学认识。他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形,指人的躯体;神,即心理。形体完备,才有健全的心理活动。荀子还提出“精合感应”论点,指出人心理乃是外物作用后引起的反应,并有“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些观点都直接影响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心理学认识及心身关系探讨中起着奠基性作用。《黄帝内经》成书于纪元前后,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相关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形神观”“天人观”和“人贵论”等认识中。

《黄帝内经》亦涉及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如对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认识体现在“魄”“魂”“意”“思”“虑”“智”“情”“志”论述中,对个性认识体现在“阴阳五态之人”“阴阳二十五人”讨论中。在心身关系及心身医学方面,其则以“五神脏”理论为核心;病理心理着重阐述情志致病机制;诊断心理突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和“顺志”等;治疗心理则以“标本相得”为原则;心理卫生又以“治未病”和“养神”为要旨。《黄帝内经》的这些认识,富含科学要素,大多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并影响着此后中医心理思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