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绝对的一元论

绝对的一元论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心身一元论,是主张心理与生理(脑)活动是一回事,或多数情况下是一回事,常一方隶属于另一方。一元论中因强调心身主次隶属不等,也有多种学说,相互之间抵牾。心身关系的绝对一元论,无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总体上都是幼稚和不堪一击的。它们正更多地被心身辩证的一元论所取代。

所谓心身一元论,是主张心理与生理(脑)活动是一回事,或多数情况下是一回事,常一方隶属于另一方。一元论中因强调心身主次隶属不等,也有多种学说,相互之间抵牾。

1.理念论 许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否定躯体(脑)的存在或意义,认为一切都是“心”。典型的如18世纪英国著名的贝克莱大主教。他认为躯体(包括各种物质)都是“虚无”,“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各种客观存在都只是“观念的集合”,真正的“主动实体,就是我所谓的心圣、精神、灵魂或自我”。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持类似观点。

此外,西方近现代学者费希特、黑格尔、马赫、哲学家怀特黑德,以及现代一些学者都持有近似的唯心灵论观念,他们认为:世界(包括脑在内)都只是心灵的产物或表象。这显然是荒唐的。

日本知名的心身论哲学家大森庄严在反对“唯脑论”时,提出了“无脑论的可能性”,认为没有脑也可以有心灵,亦太偏颇,难以立论。

2.否心理论 一些学者(如20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持机械论的生命观,把生命现象(生物与心理都一样)只看作是种“刺激-反应系统”,认为只需研究可以观察到的东西;真正的心理是不存在的,心理只体现在躯体的、可量化研究的行为之中。代表人物有行为主义的华生、斯金纳,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计算机怪才、英国学者图灵等。

在医学领域,上述观点则表现为生物模式至上论。许多西医学的临床医生都持这类观念,他们只是看重可观察且表现出生物学一定改变的现象,而否定心理现象的存在和临床意义。

3.中性一元论 荷兰的斯宾诺莎、美国的詹姆斯和卡纳普、英国罗素、德国希克和奥地利的法伊格尔等著名学者则认为“心理”与脑的物理现象都源于或受控于一类尚属未知的中性实体。即有一种“实体”,既非心灵,亦非脑或躯体,它产生或操控着心与身;心和身只是这类人们尚不清楚的“中性”东西的两个方面或属性。

4.还原一元论 受物理科学与还原论影响,有人认为既然生命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简单的低层次物理化学运动,心理现象也同样可还原为脑的生物学活动,并可进一步用脑的理化变化做出解释。他们强调要把心理还原为简单物理现象。在大脑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美国心理生理学家拉什利、现代科学哲学家费耶拉本德等都认为心理最终可还原为脑的物理活动之集合。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也持同样的观点。当今信奉生物医学的临床医生都是这一观念的执行者。如此,精神心理自然容易被忽略。

心身关系的绝对一元论,无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总体上都是幼稚和不堪一击的。它们正更多地被心身辩证的一元论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