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与生理、病理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人在患病时就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各种心理状态,不同的个性与心理状态又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转归。《素问·方盛衰论篇》曰:“诊可十全,不失人情。”在《灵枢·师传》中,望、闻、问、切及治疗方法中都融汇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指出在临床诊断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强调要顺志。“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顺志即要“临病人问所便”,说明在问诊中,要注意患者的好恶,有居处之好恶,有动静之好恶,有阴阳之好恶,有寒热之好恶,有情性之好恶,有气味之好恶,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此,喻昌在《医门法律·明问病之法》中有更全面的论述:“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凡治病,不问病患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临病人问所便”是医患交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医生要设身处地地多为患者着想,这样的医患沟通才会事半功倍。
在遇到王公大人无法或不方便进行切诊时,不可逆其志,可根据人躯体及面部的外在特征,诊查五脏六腑功能状态。“黄帝曰:本脏以身形肢节䐃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师传》)
在治疗时,要对患者加强说服工作,以使其遵守医嘱,增强治疗效果。《灵枢·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即临诊时针对患者的不同思想实际和个性特征,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患者“恶死而乐生”的本性,做到有的放矢,耐心细致,以争取患者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进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