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健养生中的心身兼顾技巧

保健养生中的心身兼顾技巧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养生祛病的过程中,不但重视身体的调养,更重视精神的调节,认为只有形神兼顾,才能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指出在生活中处理事物,要果断,不优柔寡断,不以事累心。适时调神,是指保养精神情志,应当顺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代医家非常重视“治未病”。在养生祛病的过程中,不但重视身体的调养,更重视精神的调节,认为只有形神兼顾,才能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和喜怒而安居处”,肯定了好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养生论》一文中亦有“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说法,历代养生著作对于形神兼顾都非常重视。

1.养生宜调畅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人要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进行自我锻炼、自我调控,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事态度,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人体就不容易生病。《素问·痹论篇》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即神宜静,而不宜躁,静养藏神,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庄子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庄子·天道》)精神安静内守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

调畅情志,可避免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紧张等负面情绪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避免疾病产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当时就认识到人的精神心态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有益于健康与长寿。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亦指出调节情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观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的心态呢?

一要善于宽解心情。《养生秘旨·却病十法》中即提出:“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吾者强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形,遇病稍闲反生庆幸,四也。宿业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露谨防,嗜欲淡泊,八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明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人在生活中,要善于开解,懂得知足,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善于解脱,如“常将不如吾者强自宽解”“造物劳我以形,遇病稍闲反生庆幸”。正如“凡遇不如意事,试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凉,此降火最速之剂”(《中国养生说辑览·石天基之养生说》)。

二要淡泊宁神。《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第三》指出养生要“除六害”,曰:“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嫉。”简而言之,即要清心寡欲,对事物不可太执着。凡事太执着,若所思不得所遂,易导致情志偏盛,从而扰乱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清心寡欲有助于养心安神。

三是处事要有决断。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说:“有必亲办者,是毅然办之,亦有要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量,终日往来萦怀,其劳弥甚。”指出在生活中处理事物,要果断,不优柔寡断,不以事累心。还指做事要专心,精力不分散,有助于人保持精力充沛,动作不衰。“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四要陶冶性情。龚廷贤《延年二十箴》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读书、吟诗、歌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吟诗作赋、交游览胜等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乐观的性格。适当的读、吟、唱,读一些积极、健康、有趣的书、诗、歌,有悦心怡情的作用。其次培养兴趣爱好,琴棋书画是古人颇为称许的兴趣爱好之一。“棋可遣闲”“琴可养生”“幽窗邃室,观奕听琴,亦足以消昼”(《老老恒言·消遣》)。练习书法、画画可以怡养心神,形神并顾。习书法、画画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就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有助于安神。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以及游览观赏之中,既可以运动筋骨气血,又能够调剂精神、赏心悦目。

2.养性怡神 孔子“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礼记·中庸》),“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是胸怀广阔、淡泊名利、克己爱人的人。仁者多为德行兼备之人。德行兼备者注重个人节制与道德修养,处世胸怀坦荡,不忧不惧,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故而机体气血调和,有助于身体康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通过人品与行为的修养,可以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这是养生的宗旨。

《申鉴·俗嫌》曰:“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有德行的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庄子·刻意》)。故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修身养性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管子·内业》)。

修身养性,还要注重在日常行为上有所节制,如《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提到“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声,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乃语,行语则令人失气……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强调寝卧、饮食、行走和触冷之时,不得言谈和大声言笑,否则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因吃饭谈笑,会分散精力,或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削弱消化功能,使人食欲减退,日久便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睡觉前谈笑,会使中枢神经兴奋,影响入睡甚至失眠;行走时谈笑,会多耗散精力;触冷时大语,会损伤肺气。

3.适时调神 天有春夏秋冬,物有生长收藏。适时调神,是指保养精神情志,应当顺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维护身心健康。《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指出人的精神意志活动与四时天地之阴阳变化密切相关,欲使五脏神志健旺于四时,机体“生气不竭”,就应当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节,并具体介绍了春季“使志生”、夏季“使志无怒”、秋季“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季“使志若伏若匿”等精神调养方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天地之间生机勃勃,万物得以繁荣,顺应天地,所以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即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切忌幽居室内,孤坐独居,自生郁闷,应遵循春季宜畅不宜郁、宜升不宜滞的原则。诸如陶醉于明快的音乐、开怀于相声小品、舞剑弄扇、踏青问柳、登高赏花等皆使人精神愉快、体内气血流通。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阳气盛极,气候炎热,万物荣华繁茂,开花结果,生长旺盛,与之相应,人之阳气旺盛外浮,气血充盛,散发于体表。为顺应四时变化,应夜卧早起,情绪应保持愉悦,不要为白天的事情烦恼,切勿发怒;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对外界万物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阳气始衰,气候转凉,天气清凉,万物肃杀,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应早睡早起,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以避免秋季肃杀之气的伤害。秋季的肃杀之气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尤其是老年人在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秋,更易产生萧条、凄凉之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指出秋天草木黄落,年高之人身虽老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往昔亲朋,动多伤感,多发宿患。故秋季养生首先要调摄精神,使人心情愉快,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宽广的心胸。秋季养神,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从而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开阔胸襟,如登高远眺,古代民间重阳节就有登高赏景的习俗。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闭藏,一派阴盛寒冷之象,此时人体阳气亦潜藏于内,顺应自然,故在形体上要注意保养阳气,早睡晚起,穿着温暖,不使皮肤开泄而汗出,避免寒冷阴邪伤人之阳;精神上也要神气内守,使志若伏若匿,不宜外露,充分保养阳气,从而使形体和精神活动能和冬天阴盛阳衰的自然气候相适应。

李东垣认为一日之中亦可按时调养神志,如“夜半收心,静坐片刻,此生发周身元气之大要也”(《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实践证明,这些按时调神方法确有养心健脑、祛病强身之效。

4.气功导引 气功导引是古代的一种养生术,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庄子·刻意》中说:“吹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陈元英注释“道引”是指“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是通过养身兼养心,形神兼顾而达到养生效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痹论篇》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亦有“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倡导道法清静,修真养精。可见以静养生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核心。在气功导引中特别强调“存神”“凝神”“静思”“神敛”“调心”“定志”“意守”“瞑目存想”等,以静心调神为主,结合肢体运动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并以静坐、调息为手段,达到形神兼养、性命双修、祛病延年的目的。

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气功导引具有“以静为导,以动为引”的特点,动静协调,心身兼养,从而达到“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的疗效,即能解除情志之郁结,排除情绪的干扰,扶助内气之宣行,补益真元之亏损,除蠲邪气之有余,使人体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状态,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