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疾病及残疾的心理反应特征

慢性疾病及残疾的心理反应特征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一般人群中因患慢性病造成一定程度的躯体或心理功能缺损,而影响社会适应者占8%左右。慢性病患者因为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容易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问题。研究显示,慢性疾病伴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为47%,心肌梗死为45%,帕金森病为39%,恶性肿瘤为42%。这一心理适应过程有利于慢性病的治疗,使患者能面对现实、执行医嘱、配合治疗。

残疾人躯体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残缺和功能障碍,导致个人生活不便,使他们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交能力等均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视为重大挫折。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残疾人可能出现自责、自卑,产生对自身的无价值感、情绪抑郁、沮丧、意志活动减退、对未来没有打算,以及个性方面的某些变化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严重的急性病患者经抢救得以生存,成为残留不同后遗症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各种肿瘤、肢体残缺疾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一般人群中因患慢性病造成一定程度的躯体或心理功能缺损,而影响社会适应者占8%左右。慢性病患者因为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容易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1.外向投射性心理反应 指患者在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意念、欲望或遭受精神挫折时,将原因完全推诿于客观情况,责己少,责人多。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和护理要求,经常责怪医师未精心治疗,责怪家人未尽心照料,好挑剔、任性、易感情用事,人际关系紧张。

2.内向投射性心理反应 指患者自我压制、压抑,有不能接受的意念、感情和冲动。患者往往是心理内倾者,遇事对己严、对人宽者,患病后容易自责,感到患病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消极厌世的意念,呈现出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行动。研究显示,慢性疾病伴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为47%,心肌梗死为45%,帕金森病为39%,恶性肿瘤为42%。

3.“患者角色”的习惯化 患者生病以后,个体原有的社会身份被患者身份所取代,这种患者身份又称为“患者角色”。慢性病患者一旦进入患者角色,会慢慢地觉察到这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需要休养、服药、打针和照料。这一心理适应过程有利于慢性病的治疗,使患者能面对现实、执行医嘱、配合治疗。患者角色也会因为解除患者某些责任或约束而使其得到某些利益,即“继发性获益”,从而使患者逐渐形成对患者角色的习惯化,长期依赖医师的治疗、他人的照顾,心安理得地休养下去,心里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