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物理因子治疗

其他物理因子治疗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理因子治疗是指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引起体内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以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时以温水浸湿衬垫,以降低皮肤电阻。如治疗中患者感觉电极下有局限性刺痛及烧灼感时,应中断治疗进行检查,经妥善处理后,再行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是指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引起体内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以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常用的物理因子包括电、光、声、磁、水、蜡、机械力等,具有收效快、副作用少、作用持久等特点。

(一)直流电疗法

1.概述 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改变的电流称直流电。应用直流电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应用最早的电疗法之一。

2.治疗作用 在直流电作用下,机体内各种不同带电体发生迁移,导致局部组织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起组织内理化反应的改变,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

(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电渗和电泳现象。阴极下组织含水量增加,蛋白质密度下降,细胞膜疏松,通透性增加,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还可使物质交换增强,营养改善,用于治疗慢性炎症病灶及长期不愈的溃疡。阳极下组织含水量减少,蛋白质致密,通透性下降,可消除局部组织水肿、使渗出物多的病灶干燥。

(2)镇静和兴奋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下行电流(阳极放在上端,阴极放在下端)具有镇静作用;上行电流则有兴奋作用。局部治疗时,阳极下膜电位上升,组织兴奋性下降;阴极下膜电位下降,组织兴奋性增高。通常以阳极为主电极时,可产生催眠、镇痛和缓解痉挛效果。以阴极为主电极时,可对器官功能低下、神经麻痹有治疗作用。

(3)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营养和代谢:直流电刺激皮肤释放组胺,可直接扩张小动脉;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壁感受器,通过反射作用使血管扩张;由于电解作用,体内微量蛋白质分解成血管活性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加速物质代谢,增加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4)促进静脉血栓溶解退缩作用:直流电可促使静脉血栓机化、退缩,离开阳极,退向阴极,当退到一定程度时血管重新开放。

(5)促进骨折愈合:直流电阴极下吸引钙离子增多,而氧张力低,同时阴极加强了骨折处的压电效应的负电性,有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作用。

3.治疗技术

(1)衬垫法:用于体表较平整部位治疗。电极板多用导电橡胶或铅板,衬垫用无色法兰绒等亲水布按电极大小、形状制成,略大于电极板1~1.5 cm,厚度>1 cm(8~10层厚),以保证电极紧密接触皮肤,又能吸收电极下产生的酸碱电解产物,避免灼伤皮肤。治疗时以温水浸湿衬垫,以降低皮肤电阻。根据病情选择极性及治疗方法,将电极对置或并置固定于治疗部位。剂量以主电极电流密度计算,成人治疗的电流密度一般为0.05~0.1 mA/cm2。全身与分节反射法为0.01~0.05 mA/cm2。儿童:1岁以内,电流密度不超过0.03 mA/cm2;1~7岁,电流密度不超过0.05 mA/cm2;8~16岁,电流密度不超过0.08 m A/cm2。通电时电极下有轻度针刺感及蚁走感。如治疗中患者感觉电极下有局限性刺痛及烧灼感时,应中断治疗进行检查,经妥善处理后,再行治疗。儿童每次治疗时间10~15 min,成人20~30 min,每日或隔日1次,10~20次为1个疗程。

(2)电水浴法:适于表面不平的末梢关节如手足等部位的直流电疗。分为四槽浴、双槽浴、单槽浴等,根据病情选用,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单槽或双槽法治疗时,可用湿布衬垫做非作用极,置于肩胛间或腰部。将水槽内放入37~39℃温水,手槽水位应达上臂下1/3;足槽水位应达小腿上1/3左右。两槽的水温、水量必须相等。也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药物。电流量:四槽浴治疗时一般为20~30 mA;双槽浴时为15 mA;单槽浴时为10 mA。治疗时间20~30 min,15~25次为1个疗程。

4.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感觉是否正常,如果有小的破损可盖以小块胶布。

(2)治疗中要防止铅板及接线夹从衬垫上滑下接触皮肤引起电灼伤。

(3)电流量要缓慢升降。

(4)如用铅板为电极时,每日用过后要认真刷洗去除氧化铅,以免铅离子导入机体。

(5)对皮肤出现明显充血者,应涂凡士林或鱼肝油等加以保护。

(6)垫子用后应充分冲洗、煮沸消毒,避免垫子上电解产物刺激皮肤,产生皮炎,并应按极性分别放置和处理,防止寄生离子。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高血压病、周围神经损伤、血栓性静脉炎、营养不良性溃疡、骨折延迟愈合、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瘢痕粘连、神经炎及神经痛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电化学疗法除外)、出血倾向性疾病、急性湿疹、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有广泛皮损者、皮肤感觉障碍、妊娠及对直流电不能耐受者。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概述 应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导入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iontophoresis)。根据电学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将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放在阳极,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放在阴极即可导入体内,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

2.离子导入药物的选择

(1)易溶于水,能电离,不易被酸碱破坏。

(2)导入的有效成分与极性明确。

(3)药物成分纯,减少寄生离子。

(4)局部应用有效,且能够通过半透膜。

(5)p H适宜,一般阴极导入p H不宜<6,阳极导入p H不宜>8。

3.离子导入疗法的优点

(1)药物能直接导入病灶局部,使该处药物浓度比其他给药途径高,疗效更好。

(2)药物导入人体后,由于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逐渐进入血液或淋巴,在体内蓄积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更持久。

(3)导入机体的是药物有效成分,被组织吸收后直接发挥其药理作用。

(4)治疗无痛苦,对胃肠无刺激作用。

(5)兼有药物及直流电的双重治疗作用。

但该方法由于导入药量少,又有导入药物无准确定量等缺点,故不能代替其他药物治疗。

4.治疗技术 治疗方法同直流电疗法,只是做离子导入治疗时需将要导入的药物浸在与作用极面积相同的滤纸上,药量以能湿润滤纸为准。将滤纸接触皮肤,依次将衬垫、电极板放置于治疗部位,用弹力绷带或沙袋固定好。配置药液要用蒸馏水或乙醇,备用药物应有标签,标明浓度,用前检查是否变质。抗生素导入时,宜用双层衬垫或非极化电极。青霉素导入前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果要同时导入同一极性的两种药物,用分叉电极,两个垫子放不同的药物离子。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1次,10~20次为1个疗程。做导出治疗时,极性要与欲导出离子的极性相反,疗程稍长,一般30~40次为1个疗程。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除直流电疗法的适应证外,还有所用药物的适应证,其应用较广泛。如玻璃体混浊、角膜薄翳、慢性炎症、脑卒中后遗症及冠心病等。药物导出法常用于铅中毒、眼铜锈症和铁锈症等。

(2)禁忌证:对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余同直流电疗法。

(三)低频电疗法

医学上把频率1 000 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为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而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low-frequency electrotherapy)。低频电流具有以下特点:①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强刺激作用。③无热作用。低频电疗法分类方式有多种:按波形分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指数曲线波、阶梯波等;按有无调制分调制型和非调制型;按电流方向分单向和双向。双向波又根据其两侧的波形、大小分为对称双向波、平衡不对称双向波和不平衡不对称双向波。

临床上常用的低频电疗法包括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以及高压脉冲电疗法等。

1.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

(1)概述:通过皮肤将特定频率和波宽的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体表,刺激感觉神经,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方法称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亦称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这种疗法多采用的电流为频率1~150 Hz可调,波宽2~500μs可调的单相或双相不对称脉冲电流。

(2)治疗作用:主要为镇痛作用。同时TENS对局部血液循环也有促进作用。既能增强外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供,也可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缓解心绞痛。较低频率、较长波宽的脉冲电流还可加速骨折和伤口愈合。也有报告TENS有降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缓解痉挛作用。

(3)治疗技术:按参数选择,目前将TENS分为3种治疗方式。常规型,频率较高(75~100 Hz)、波宽较窄(0.01~0.15 ms),适于急性和慢性疼痛、短期疼痛;针刺型,频率较低(1~10 Hz)、波宽较宽(0.15~0.5 ms),适于急性和慢性疼痛、周围循环障碍、长期疼痛;短暂强刺激型,频率较高(150 Hz)、波宽较宽(>0.3 ms),适于小手术及致痛性操作过程中镇痛。

治疗前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是否完整。阳极置于病变痛点,阴极置于对应区,用弹性绷带或尼龙搭扣将电极固定好。缓慢调解电流输出钮至患者肌肉有明显震颤、跳动收缩而不痛为宜。治疗时间15~30 min,根据病情每日1~3次,疗程10~20次。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如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肌痛、扭挫伤、术后伤口痛、截肢后残端痛、幻痛等以及骨折延迟愈合、偏瘫后肌痉挛等。

2)禁忌证:植入心脏起搏器者、对电流特别敏感者、孕妇下腹及腰骶部及颈动脉窦区等。

2.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1)概述: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已丧失功能或功能不全的器官或肢体,以其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替代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称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2)治疗作用:中枢性瘫痪者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下运动神经元完好,神经通路仍然存在,并有应激功能,只是失去来自上运动神经元的正常运动指令,不能产生正常的随意肌肉收缩。适当的功能性电刺激可以使相应的肌肉收缩,补偿丧失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使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到高级中枢,在皮质形成兴奋痕迹,利于重建原有的运动功能。

(3)治疗技术:常用波形为方波或双向指数波,波宽0.1~1 ms,脉冲波组宽度0.8~1.8s,频率为20~100 Hz。刺激电极有皮肤表面电极和植入电极两种,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刺激器由微机控制,预先设定刺激参数,使肌肉形成接近正常先后次序的收缩。开始时每次刺激10 min,每日2~6次,随着功能的逐渐恢复,延长刺激时间,并调节各种参数,最后过渡到自主运动。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马尾或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碍、特发性脊柱侧弯以及肩关节半脱位等。

2)禁忌证:植入心脏起搏器者、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者及意识不清等。

3.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1)概述: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使其产生被动节律性的收缩,以恢复其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又称电体操疗法。

(2)治疗作用:对病变的肌肉进行适宜的电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延缓肌肉萎缩,防止肌肉纤维化和挛缩,维持肌肉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3)治疗技术:对于波形及参数的选择,理想的电流应具备能选择性地只刺激病肌而不波及邻近的正常肌肉且不引起或少引起感觉性反应。

1)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选用三角波电流,因正常肌肉对电流强度变率较小的电流不产生兴奋,故选择适当的三角波,可以选择性刺激病肌收缩。治疗前应先做电诊断,以确定t,如无条件做电诊断可按下列规律确定t:轻度失神经10~50 ms,中度失神经50~150 ms,重度失神经150~300 ms,极重度失神经400~600 ms。再依次确定t,t等于t的2/3、1/3或t等于t,t等于t的3~5倍,脉冲频率f=1 000/(t+t)。可用单极法和双极法。单极法:作用极(3 cm×3 cm)用弹性绷带固定于肌肉或神经运动点,非作用极(10 cm×15 cm)固定于肩胛间或腰部,作用极一般接阴极。双极法也是并置法,将两个同等大小的电极(3 cm×4 cm或6 cm×8 cm)固定于病肌肌腹两端,阴极放于远端。剂量以引起病肌收缩而不引起疼痛为宜。每个收缩持续时间<5 s,每条病肌至少收缩40~60次,但要分段进行,中间要有几次休息,每日1~6次依病情而定。

2)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痉挛性瘫痪的治疗:选用方波电流,通常把频率(0.66~1 Hz)和波宽(0.2~0.5 ms)相同,但先后输出的两组方波分别通过两对小电极进行刺激。一组作用于痉挛肌,另一组作用于其拮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产生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也可以单独刺激拮抗肌或痉挛肌。但应注意,单独刺激痉挛肌不能过量,以免加重痉挛。

3)对正常神经肌肉电刺激:为术后肌肉功能重建或防治废用性肌萎缩等需对正常运动神经或肌肉进行电刺激,常选用新感应电流,其峰值电压40~60 mV,频率60~80 Hz,有效波宽0.1~1 ms,根据病情刺激单个肌肉或一组肌群。

(4)临床应用:本法适用于各种上、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神经失用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用性肌肉萎缩、肌腱移植术后、关节制动后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肌痉挛等。

4.间动电疗法

(1)概述:间动电流是将50 Hz的正弦交流电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而构成的多种方式脉冲电流,而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则称为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 electrotherapy)。常用的间动电电流分6种:密波、疏波、疏密波、间升波、断续波和起伏波。

(2)治疗作用:间动电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并通过扩张血管和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对神经肌肉有刺激作用。

(3)治疗技术

1)波形选择:①密波:主要是抑制作用,刺激作用小,患者易耐受,用于疼痛、周围性血液循环不良,解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作为其他波形的准备治疗。②疏波:主要是兴奋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肌肉及血管痉挛性疼痛。也可做肌肉电体操。③疏密波:用于外伤后疼痛,促进渗出物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不良。④间升波:用于止痛及胃肠平滑肌无力症。刺激性强,患者不易耐受,多短周期与其他波形配合应用。⑤断续波及起伏波:对神经、肌肉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常用于电体操,锻炼失用性萎缩肌肉及治疗中枢性瘫痪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2)按治疗要求选择参数和电极,将电极板套以用温水浸湿的厚1 cm衬垫。阴极置于病变处,阳极对置或并置于相应部位,用沙袋或尼龙搭扣固定好,固定时必须使电极与皮肤接触均匀。电流强度以患者有明显震颤感为宜,治疗时间一般6~8 min,每次可选择1~3种波形,每日1次。急性期可每日2次,10~12次为1个疗程。

(4)临床应用:适用于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软组织扭挫伤、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退行性骨关节病、雷诺病及失用性肌萎缩等。

(四)中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为1~100 KHz的正弦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mediumfrequency electrotherapy)。中频交变电流的特点:①无极性区别,不会产生电解作用,不引起化学烧伤。②频率较高的中频交流电,通过人体时电阻小,能作用到较深的组织。③单个脉冲周期的刺激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综合多个周期的连续作用并达到足够强度能引起强烈的肌肉收缩,而不引起疼痛。常用的中频电疗法有等幅中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等。

1.等幅中频电疗法

(1)概述:应用频率1 000~5 000 Hz(常用2 000 Hz)的等幅正弦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中频电疗法(undamp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由于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也称音频电疗法。

(2)治疗作用:有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消散炎症及其残留浸润硬结、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3)治疗技术: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按医嘱选好电极及衬垫,电极多为铅片、薄铜片或导电橡胶等,衬垫厚约3~4 mm。治疗时一般采取对置法或并置法。其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的最大颤动感为宜。治疗时间20~30 min,每日1次,10~30次为1个疗程。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瘢痕疙瘩、术后粘连、注射后硬结、急慢性扭挫伤、神经炎、神经痛、关节炎及关节周围炎、盆腔炎、附件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尿道狭窄、硬皮病、血栓性静脉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狭窄性腱鞘炎等。

2)禁忌证:急性炎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孕妇腰腹部和治疗部位有金属固定物等。

2.调制中频电疗法

(1)概述:中频电流被低频电流调制后,其幅度和频率随着低频电流的幅度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称为调制中频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其调制中频电流含有2~8 k Hz的中频电流及1~150 Hz的低频电流。波形有连调波、间调波、交调波、变调波。各种调制电流可以全波、正半波或负半波的形式出现,调幅度0~100%。这种电流除具有中、低频电流的特点外,由于不同的波形与频率的交替出现,可减少人体对电流的适应。

(2)治疗作用:镇痛、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锻炼骨骼肌、提高平滑肌张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3)治疗技术:根据病情选择波形、调制频率、调幅度及输出形式等。一般每次选择2~3种波形,每种波形治疗3~8 min,每次总治疗时间15~20 min,其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12~15次为1个疗程。如用半波整流型电流做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时,操作方法与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相同。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颈椎病、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腱鞘炎、滑膜炎、神经炎、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中枢性瘫痪、术后肠麻痹、尿路结石、盆腔炎、附件炎、角膜炎、虹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咽喉炎以及迟缓性便秘等。

2)禁忌证:同“等幅中频电疗法”。

3.干扰电疗法

(1)概述:将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频率(4 000±100 Hz)的正弦交流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体内电力线交叉处形成干扰场,在组织深部产生0~100 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干扰电流,以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tial electrotherapy)。这种深部内生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含有中频成分,克服了低频电流作用浅的缺点,且患者可耐受较大的电流量,所以兼有低频电流和中频电流的特点。临床分为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和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2)治疗作用:有较明显和持久的镇痛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作用,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并可改善胃肠平滑肌张力,调整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功能。

(3)治疗技术:差频的选择。①镇痛作用:100 Hz的固定差频和90~100 Hz的变动差频,能明显提高痛阈,有良好的止痛作用。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皮肤温度:50 Hz的固定差频作用明显。③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平滑肌收缩:尤以1~10 Hz的变动差频为显著。④锻炼骨骼肌:多选用25~50 Hz的变动差频。⑤兴奋迷走神经:20~40 Hz的变动差频有较好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4)治疗方法有固定法、移动法、抽吸法等,电极摆放一定要使两路电流的电力线交叉于病灶区,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阈或以肌肉明显收缩为度,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1次,10~20次为1个疗程。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神经炎、神经根炎、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及关节周围炎、动脉硬化性闭塞性脉管炎、肱骨外上髁炎、滑囊炎、子宫附件炎、胃下垂、迟缓性便秘、尿潴留、尿失禁、肠粘连、雷诺病、周围神经麻痹及失用性肌萎缩等。

2)禁忌证:同“等幅中频电疗法”。

(五)高频电疗法

应用频率高于100 k Hz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high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根据波长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疗法等。高频电的生物物理学特征:①无电解作用。②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③能产生热作用。④治疗时电极可离开皮肤。

高频电作用于人体主要产生热作用和非热作用,温热作用可达到以下治疗作用。①改善血液循环:温热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神经末梢或轴突反射扩张局部血管,也可使组织蛋白微量变性,产生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②镇痛:温热作用可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对神经痛、肌痉挛性疼痛、因肿胀引起的张力性疼痛、缺血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等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③促进炎症消散作用:中、小剂量高频电的温热作用可通过改善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等排除、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等促进炎症吸收、抑制病原菌繁殖。④降低骨骼肌及平滑肌张力,解除肌痉挛。⑤加速组织的生长修复:由于循环改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增加,酶活性提高,蛋白质合成加快,使细胞分裂增殖加快,促进组织修复过程。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通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使吞噬能力增加;血供改善使抗体、补体、凝集素、调理素增多等提高免疫功能。

小剂量高频电的非热作用:降低神经兴奋性,镇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机体免疫力,抑制急性炎症发展;加速组织生长修复,促进骨痂生长等。

1.共鸣火花疗法

(1)概述:利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再通过共振(共鸣)和升压电路取得高压、减幅、断续的高频电流,并通过特殊的电极,将这种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共鸣火花疗法(resonance spark therapy),又称达松伐电疗法(bentazone cutting electrotherapy)。其波长为300~3 000 m,属长波波段。

(2)治疗作用:止痒、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代谢及镇静作用。

(3)治疗技术:根据病情选择所需电极、治疗方法、剂量及时间。治疗前应除去身上一切金属物品(耳环、戒指、项链、手表或钥匙等),有汗应拭干。治疗中患者需与地绝缘,不得与操作者及他人接触,也不得触摸任何金属导体、治疗手柄、导线等。移动法时,电极放在皮肤上或接近皮肤或黏膜做缓慢移动,面积大时,应放滑石粉。固定法时,电极于治疗部位不动。治疗时应将电极放在治疗区后再开机,按医嘱及患者感觉缓慢调节输出旋钮至所需剂量。剂量分弱、中、强3种。①弱量:电极贴近皮肤,火花细小或无火花。②中量:电极稍离皮肤,火花较多,患者有清晰的触麻和细微的弹击感。③强量:电极与皮肤有一定距离,火花多而强,患者有针刺样轻触痛感。

治疗完毕,把输出调回零位,关机后方可移开电极,以免产生强火花。电极使用后需用75%乙醇擦拭消毒后备用。每次治疗时间3~10 min,每日1次,疗程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10~15次。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失眠、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痛、瘙痒症、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性溃疡、牙周病、脱发、耳鸣、酒渣鼻、痤疮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2.短波电疗法

(1)概述:应用频率3~30 MHz(波长在10~100 m)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电疗法(shortwave therapy)。因其主要是产生热效应,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国内常用短波电疗机的波长为22.12 m,频率为13.56 MHz及波长11.06 m,频率27.12 MHz。短波电流有连续短波电流和脉冲短波电流两种输出方式。常规短波治疗仪最大输出功率为200~400 W,治疗恶性肿瘤的大功率短波治疗仪输出功率可达1~2 kW。

(2)治疗作用:连续短波电流有热作用和非热作用,脉冲短波电流主要为非热作用。

(3)治疗方式

1)电感场法(又称电缆法):是采用电缆线圈电极,利用高频交变电流通过电缆线圈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于人体产生涡流而起治疗作用。此方法作用较浅,在浅层肌肉中产热较多,避免脂肪过热。

2)电容场法:将电容电极对置或并置于患部进行治疗。本法以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对置法时作用较深,并置法时作用较浅,在脂肪层中产热较多。

(4)治疗剂量:可分为4级。

1)无热量(Ⅰ级剂量):患者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炎症的早期、显著水肿或血液循环障碍的部位。

2)微热量(Ⅱ级剂量):患者刚有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炎症。

3)温热量(Ⅲ级剂量):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炎症和慢性疾病。

4)热量(Ⅳ级剂量):患者有明显的热感,但能耐受。适用于恶性肿瘤的高热疗法。

(5)治疗方法

1)电缆法:按医嘱选择电极,一般背、腰、胸、腹等大面积而平坦的部位用盘状电极;肢体、脊柱等长度大的部位用电缆电极;面积小的鼻、耳等部位用涡流电极。根据部位绕成不同形状,电缆圈数1~4匝为宜,匝间距离不能小于1 cm。电缆与皮肤间的距离1~2 cm。每次治疗时间10~20 min,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2)电容场法:详见超短波电疗法。

(6)注意事项:①治疗中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过热或灼痛时,应减小输出或停止治疗,及时检查并处理。患者如有知觉障碍,治疗中要特别注意。②由于金属吸引电力线,因此治疗用床或椅子必须是木制的。治疗前令患者除掉身上的所有金属物品,治疗部位不能有金属内固定物。③仪器的输出导线不能交叉,以免发生短路。导线也不能打圈,以免对高频产生感抗影响治疗。④患者贴身衣物应干燥,禁止身穿潮湿衣物或金属织物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如有汗或湿敷料,应拭干或更换干纱布后方可治疗。⑤治疗时机器必须处于谐振状态,禁止操纵调谐旋钮使之失谐来调节功率输出。

(7)临床应用

1)适应证: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肝炎、胆囊炎、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膀胱炎、肾炎、肾盂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根炎、高血压病早期、雷诺病、闭塞性脉管炎、骨折、关节扭挫伤以及骨关节病等。

2)禁忌证:恶性肿瘤、出血倾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植入心脏起搏器者、形成包裹的化脓性炎症、治疗局部有金属固定物以及妊娠等。

3.超短波电疗法

(1)概述:将频率30~300 MHz(波长1~10 m)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wave therapy)。常用的超短波电疗机波长为6 m、频率为50 MHz及波长7.37 m,频率40.68 MHz两种,小型机输出功率为25~50 W,大型机为200~300 W。连续超短波有热作用和非热作用,脉冲超短波主要是非热作用。超短波比短波对组织的作用更深、更均匀。

(2)治疗技术:治疗剂量分级同短波电疗法,主要采用电容法治疗。治疗前令患者去掉身上金属物品,根据病灶大小选择电极,使其略大于病灶。电极可放在衣服及石膏绷带外。对置法治疗时电极表面需与皮肤平行,如果作用于双膝或双踝,中间要放垫,使电力线均匀。并置法治疗,两电极间距离不要太近,应大于电极直径。调节剂量时应首先使仪器输出处于谐振状态,之后通过改变间隙来调节治疗剂量。作用于浅层组织,空气间隙要小;治疗深层组织,空气间隙要加大。急性炎症应采用无热量,治疗时间7~10 min,每日1~2次;慢性炎症多用微温量或温热量,治疗时间10~15 min,每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皮肤、皮下软组织的急性炎症,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炎,五官科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炎症、骨折、骨髓炎、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盆腔炎、附件炎等。

2)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短波电疗法。

4.微波疗法

(1)概述:应用波长1 mm~1 m,频率为0.3~300 GHz的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微波疗法(microwave electrotherapy)。微波按波长分为分米波(波长10~100 cm)、厘米波(波长1~10 cm)和毫米波(波长1~10 mm)3个波段。临床常用波长为33 cm、69 cm,频率为915 MHz、434 MHz的分米波;波长为12.24 cm、频率为2 450 MHz的厘米波和波长为8 mm,频率为37.50 GHz的毫米波。

(2)治疗作用:微波具有高频电疗法共有的治疗作用。分米波主要以温热作用为主,毫米波由于频率特别高,主要为非热作用。分米波的作用深度深于厘米波和毫米波,可达深层肌肉。

(3)治疗技术:采用一般体表辐射器时,辐射器与体表皮肤保持3~10 cm距离。体腔内治疗时,先在体腔辐射器外套一清洁的乳胶套,套外涂以液体石蜡(用于阴道、直肠时)或滑石粉(用于外耳道时),然后插入体腔内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眼、睾丸、小儿骨骺部位,避免直接接受辐射而发生损伤。微波组织凝固治疗一般应用功率70~100 W,每次点凝数秒钟,使之瞬间变白、萎缩、脱落。

(4)临床应用:适于炎性浸润、伤口溃疡、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神经炎、神经根炎、肌纤维组织炎、滑膜炎、坐骨神经痛等;高热治疗适用于体表及体腔内的恶性肿瘤;凝固治疗适用于体表赘生物治疗。

(六)光疗法

利用日光和人工光源的辐射能作用于人体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疗法。包括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及激光疗法等。

1.红外线疗法

(1)概述:应用光谱中波长位于红光之外的热辐射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infrared therapy)。红外线光谱范围为760 nm至1 000μm,是一种非可见光线。医学上将760 nm至1.5μm波段称为近红外线(短波红外线),将>1.5μm波段称为远红外线(长波红外线),一般随波长的增加,穿透皮肤能力减弱,近红外线可达皮下组织,远红外线只能达表皮。

(2)治疗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镇痛、促进炎症吸收消散、促进组织再生、修复及愈合。

(3)治疗技术: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如为创面应先清洁处理。将红外线灯头固定于距患部20~60 cm处,使患者感到舒适的温热为准,每次治疗时间15~30 min,每日1~2次,20~25次为1个疗程。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炎症浸润吸收期、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纤维织炎、面神经炎、腱鞘炎、静脉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扭挫伤、肩周炎、冻疮、肌痉挛、粘连、慢性湿疹、分泌物多的伤口以及烧伤开放治疗等。

2)禁忌证:急性化脓性炎症、活动性结核、低血压、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以及高热等。温热感觉障碍者慎用。

2.紫外线疗法

(1)概述:波长在400~180 nm,光谱范围位于紫光以外的不可见光称紫外线。利用紫外线照射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常分为3个波段:波长320~400 nm为长波紫外线(简称UVA);波长280~320 nm为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波长180~280 nm为短波紫外线(简称UVC)。紫外线具有较高的量子能量,可引起显著的光化学效应。

(2)治疗作用

1)消炎作用:中、短波段紫外线的消炎作用强于长波段。其机制为红斑区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强,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增强及直接杀菌作用等使红斑量紫外线有良好的消炎作用。

2)镇痛作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后,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排除;干扰和抑制疼痛在皮质形成的兴奋灶。中、长波段镇痛作用强于短波段。

3)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经275~297 nm(以中波为主)紫外线照射后,人体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3,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肾小管对钙、磷的再吸收,促进骨盐沉着,防治佝偻病、软骨病及骨质疏松症等。

4)脱敏作用:小量多次紫外线照射可使组织产生少量组胺,但形成的组胺又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组胺酶,降解血中过量的组胺而脱敏。

5)促进伤口愈合作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刺激细胞分裂增殖,促进肉芽和上皮的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大剂量照射则抑制DNA的合成和细胞分裂,使细胞死亡。

6)加强免疫功能:紫外线照射后,可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7)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通过影响黑色素合成代谢过程引起色素沉着,治疗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如白癜风等。

(3)治疗技术

1)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多用生物剂量(MED)计算。所谓一个生物剂量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紫外线照射的剂量按受照射区皮肤的红斑反应进行分级。

0级红斑(亚红斑量):<1 MED,照射后皮肤无肉眼可见红斑反应,多用于全身照射。

Ⅰ级红斑(弱红斑量):1~2 MED,照射6~8 h后皮肤出现可见的红斑反应,24 h内消退,皮肤无脱屑。用于区域性照射。

Ⅱ级红斑(中红斑量):3~5 MED,照射4~6 h后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反应,伴皮肤水肿,2~3 d消退,皮肤有斑片状脱屑和轻度色素沉着。用于病灶局部或节段照射。

Ⅲ级红斑(强红斑量):6~8 MED,照射2 h后皮肤出现强红斑,2~3周后消退,皮肤大片脱皮,伴明显色素沉着。用于炎症或疼痛病灶局部照射。

Ⅳ级红斑(超强红斑量):>8 MED以上,红斑反应剧烈,水肿明显并伴大水疱形成。主要用于严重感染病灶。

2)照射方法:有全身照射、局部照射、体腔照射和光敏治疗等数种。全身照射必须测生物剂量,不允许出现红斑,根据病情选择基本、缓慢或加速3种进度。局部照射的剂量因部位、病情和治疗目的而异。首次照射可用平均生物剂量,为维持治疗所需要的红斑,下一次照射剂量应在前次照射剂量的基础上作适当增加。一般每次增加原剂量的30%~50%,每日或隔日1次,红斑量的疗程不超过4~5次。黏膜照射次数可适当增加。在一日内允许红斑面积400~600 cm2,如果照射部位面积过大,建议用有孔照射。如果有的部位不能直接照射(绷带、石膏),可以病灶外分节照射或对称部位照射。

(4)注意事项:紫外线照射时操作者穿长袖衣、长裤,患者的非治疗部位应以布巾遮盖以保护皮肤。操作者和患者都应戴防护眼镜,以免角膜损伤造成电光性眼炎。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急性化脓性炎症、神经炎、神经痛、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冻伤、烧伤、急慢性关节炎、软骨病、骨折、佝偻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骨质疏松症、银屑病以及白癜风等。

2)禁忌证:活动性结核、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重度肝、肾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着色性干皮病以及光过敏体质等。

3.激光疗法

(1)概述:激光即由受激辐射的光放大而产生的光,又称“莱塞”(laser)。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1aser therapy)。产生激光需具有被激励后能发生粒子数反转的工作物质,并具备能使其反转所需的能源及使其光线在其中反复振荡和多次被放大的光学谐振腔。因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的人工光,所以它优于普通光,具有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发散角小(方向性强)、相干性好等特点。激光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光效应、热效应、压强效应和电磁场效应。

(2)治疗作用

1)低能量激光疗法:①抗炎作用:刺激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使吞噬细胞数目增加、吞噬能力增强;血中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使毛细血管数目增加,血运改善,加速病理代谢产物的吸收、消散,增强抗感染能力。②镇痛作用: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改变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水肿、充血,加快致痛物质的移除;抑制致痛物质的合成,有良好的镇痛作用。③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通过改善微循环,提高酶的活性,刺激蛋白质合成和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的形成等,加速伤口、溃疡的愈合,促进骨折修复和神经的再生。④调节和改善生理功能:通过神经反射区或经络穴位照射,可改善全身状况,调节神经功能。

2)高能量激光:强激光经聚焦后产生高温、高压效应,使组织发生变性、凝固、坏死乃至炭化、汽化,用于止血、烧灼、焊接、切割、分离等。多用于眼科及皮肤手术。散焦照射可产生温热效应,具有止痒、镇痛、消炎、消肿以及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3)治疗技术

1)低能量激光:常用的低能量激光器有氦-氖(He- Ne)激光器,波长为632.8 nm的红光激光;镓铝砷(GaAl As)半导体激光器,波长为820 nm,830 nm红外激光等。其功率均为毫瓦级,光斑可直接照射治疗部位,距离30~50 cm,每次治疗时间10~20 min。不便直接照射的部位,可用光导纤维照射法,将光导束接至激光管窗口,直接作用口腔、鼻、耳、子宫或直肠患部或穴位上,每部位3~5 min,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2)高能量激光:常用的高能量激光有二氧化碳(CO2)激光器,波长10 600 nm的红外激光;掺钕钇铝石榴石(Nd- YAG)激光器,波长1 060 nm的红外激光;氩离子(Ar+)激光器,波长448~514.5 nm蓝绿色激光。其功率均为瓦级。行激光外科治疗时,将聚焦光束对准患部,瞬间产生组织凝固、炭化、汽化,较小病灶可一次消除,较大病灶可分次处理,也可通过内窥镜进行体腔内治疗。穴位照射或体外照射时,则采用散焦照射。将散焦光束对准治疗部位,距离一般为50~100 cm,以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度,每次照射15~20 min,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4)临床应用:低能量激光适于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咽炎、喉炎、支气管炎、慢性溃疡、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扭挫伤、滑囊炎、前列腺炎、面神经炎、神经痛、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口腔黏膜溃疡、舌炎、颞颌关节炎、子宫及附件慢性炎症等。高能量激光聚焦照射用于眼科治疗视网膜裂孔、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膀胱内肿瘤、表浅皮肤病变如色素痣、皮肤赘生物、皮肤癌等的外科治疗。

(七)超声波疗法

1.概述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16~20 000 Hz。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称为超声波,应用超声能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ultrasound therapy)。目前临床治疗常用的超声频率为0.8~1 MHz及1.5~3 MHz。

2.治疗作用 超声的机械振动波作用于人体,产生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及多种理化效应达到下列治疗作用,但大剂量超声波对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1)降低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加速致痛物质排出,有明显镇痛效果。

(2)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细胞膜的弥散过程,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有消炎作用。

(3)使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分解,有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缓解肌腱挛缩的作用。

(4)作用于心前区有扩张冠状血管,解除冠状动脉痉挛作用。

(5)作用于神经节区,可调节其支配区神经血管和内脏器官功能。

(6)刺激组织的生物合成和再生修复能力,加速骨痂的生长愈合。

(7)配合药物透入治疗兼有超声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3.治疗技术 超声治疗方法常用的有4种:直接接触法、水下法、辅助器法和药物透入法。

(1)直接接触法

1)移动法:此法在超声治疗中最为常用。①频率选择:超声频率越高,吸收越多,作用越浅。声频0.8~1.0 MHz的超声波作用深度5~6 cm;2.5~3.0 MHz的超声波作用深度1.5~2.0 cm。因此内脏疾病多选用0.8 MHz超声;皮肤等浅层疾病选用3.0 MHz的超声治疗。②输出强度:小量0.05~0.4 W/cm2,中量0.5~0.8 W/cm2,大量0.9~1.2 W/cm2。③作用方式:分连续输出及脉冲输出法。温热作用常在连续法时出现,如必须限制产生热时,改用脉冲法。④操作方法:治疗时先在治疗部位涂上耦合剂(油剂或乳剂),声头要与皮肤表面紧密接触,如有0.01 mm空气也可阻碍超声波传播,且声头要垂直于治疗部位,并在治疗部位做缓慢而均匀地往返移动或圆周移动,移动速度1~2 cm/s。治疗时间5~10 min,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2)固定法:治疗部位涂耦合剂,将声头紧密接触治疗部位,固定不动。多用于神经根或较小的病灶和痛点的治疗。此法治疗时易形成驻波,产生局部过热、骨膜疼痛等,治疗时选择超声剂量应小,常用超声强度0.2~0.5 W/cm2,且治疗时间要短,一般3 min。

(2)水下辐射法:即在水中进行超声治疗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体表不平、面积较小或有局部病变而不宜直接接触的部位等。治疗时操作者戴的线手套外再套胶皮手套,将声头和治疗肢体一起浸入煮沸去气的温水中,水温33~37℃,声头对准治疗部位,与体表相距2~4 cm,固定或小范围缓慢移动。如在水下出现气泡用小毛刷去掉。

(3)辅助器治疗法:为了特殊治疗需要和方便操作,可用超声辅助器件(如水囊、漏斗、反射器等)进行治疗。它适用于不规则或不平整的体表以及眼、阴道、前列腺等特殊的治疗部位。将水囊或漏斗中装满煮沸除气的水,水囊与皮肤及声头之间均应涂耦合剂。

(4)药物透入法:将所需药物混入耦合剂中治疗,具体操作同直接接触法。

4.注意事项

(1)声头切忌空载,防止因超声反射致晶片过热引起损坏。

(2)要保护好声头,不能碰撞及掉落。

(3)治疗中患者如有灼热或疼痛感,应停止治疗,排查原因。

(4)治疗时声头一定要垂直于治疗部位,以减少声反射。

(5)声头把柄如无保护胶层,操作者应戴双层线手套。

(6)定期校正输出剂量。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各种软组织损伤、瘢痕粘连、神经根炎、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腱鞘炎、急性乳腺炎、慢性盆腔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硬皮病、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注射后硬结、玻璃体混浊、血肿机化和关节纤维性强直等。

(2)禁忌证:急性全身性感染、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孕妇腰腹部、小儿骨骺部和高度近视患者眼部等。

(八)磁场疗法

1.概述 应用外磁场或磁性物质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为磁场疗法(magnetotherapy),简称磁疗。磁场对人体的作用较复杂,主要通过影响体内生物电和生物高分子磁矩取向作用,影响体内电子运动方向及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从而影响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影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改善细胞膜通透性,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影响酶的催化活性等对人体产生作用。磁疗主要以磁场强度作为剂量标准,磁场强度按磁性分为低磁场50 m T以下、中磁场50~150 m T,高磁场150 m T以上。1 T=1 000 m T,1 m T=10 Gs。

2.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磁场可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传导,提高痛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缺血、缺氧、水肿及致痛物质堆积引起的疼痛;提高某些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致痛物质分解转化而止痛。

(2)消炎、消肿作用:磁场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及炎性产物的排除,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消肿及炎症吸收。

(3)降压降脂作用:磁场能改善血管紧张度和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同时磁场作用抑制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其排出,并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影响脂代谢,达到降脂作用。

(4)镇静解痉作用:磁场能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改善睡眠,缓解肌痉挛及皮肤瘙痒。

3.治疗技术

(1)恒定磁场疗法:磁场强度及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场称恒定磁场。①直接贴敷法:用胶布将小磁铁片或磁铁珠直接贴敷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对置法:将N极固定于痛点后,再将S极固定于对侧相应部位。并置法:比较深在的病变,宜采用同极磁片并置;范围大、部位表浅的疾病宜采用异极并置;如需邻近同时贴数个磁片时,宜采用同极法。②间接贴敷法:皮肤对胶布过敏、磁铁大用胶布不易固定、慢性病需长期贴敷者可用间接贴敷法,将磁性材料置于专用袋内,或制作成磁帽、磁衣、磁腰带等放于治疗部位。

(2)交变磁疗法:磁场强度及方向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称交变磁场。①电磁法:采用低频交变磁疗机,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将选好的磁头固定于治疗部位。常用磁场强度0.04~0.15 T,治疗时间20~30 min,每日1次,疗程15~20次。②旋磁疗法:选异名极旋磁机,调节旋磁机头高度,使其降到距皮肤最近距离,磁场强度0.08~0.15 T,治疗10~20 min,每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3)脉动磁疗:磁场强度随时间而变化但方向不变的磁场称脉动磁场。选用同极旋转磁疗机,磁头置于裸露的治疗部位或穴位,磁场强度为0.1~0.3 T。每次治疗时间20~30 min,每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4)脉冲磁疗法:磁场强度不随时间做连续变化而是呈断续变化,即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重复出现之前有间歇时间的磁场。其频率、波形、峰值可根据需要调整。每次治疗时间10~20 min,每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4.注意事项

(1)磁性材料较脆,应防碰击,更不准用高热消毒。

(2)磁性材料应定期测定磁场强度,及时充磁。

(3)不同磁场强度的磁片要分开保管。

5.临床应用 适用于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肌纤维组织炎、神经炎、神经痛、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闭塞性脉管炎、血肿、盆腔炎、急慢性支气管炎、静脉炎、胃肠功能紊乱、幻痛、偏头痛、骨折延期愈合、痛经、泌尿系结石、浅表性毛细血管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等。

(九)石蜡疗法

1.概述 以加热后熔解的石蜡作为导热体将热能传至机体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石蜡疗法(paraffin therapy)。石蜡热容量大,加热时吸收大量熔解热,冷却时放出同等热量,故热作用明显。因导热性小,热不易向四周扩散,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温热作用。该疗法是传导热疗法的一种。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为温热作用、机械压迫作用和化学作用。

2.治疗作用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浸润吸收、消散,减轻水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解痉、镇痛;增加组织营养,促进上皮生长、加速创面愈合;润泽皮肤,使皮肤柔软而富于弹性,并能刺激汗腺促进排汗反应。

3.治疗技术

(1)蜡盘法:将熔点为52~55℃没有杂质的白色石蜡间接加热,使蜡融化,倒入铺有塑料布的木盘或搪瓷盘内,石蜡厚度为2~3 cm,待表层石蜡凝结后(45~50℃),将蜡饼取出,敷于患部,外用棉垫包好,注意保温。治疗时间30~60 min,每日或隔日1次,20~25次为1个疗程。

(2)蜡浸法:先将55~60℃蜡液放入容器内,用毛刷在患部涂一薄层(面积应大于治疗部位),稍冷却后将治疗部位迅速浸入蜡中,并立即取出,如此反复多次形成蜡套。然后持续浸入蜡中30~40 min。多用于治疗手、足部病变。

(3)刷法:用蜡桶取55~65℃的蜡液,用平毛刷浸蘸蜡液,迅速而均匀地刷在治疗部位皮肤上,厚达1~2 cm,或刷到厚约0.5 cm形成一层保护层,然后再用蜡垫敷于其上,用塑料布及棉垫包好保温。治疗处如有毛发需涂凡士林。

(4)蜡绷带法:先清洁创面,将鱼肝油滴在创面上,后用消毒过的蜡进行刷涂,再敷8~10层浸蜡纱布,用塑料布包绕,外用棉花保温,绷带缠绕固定,每日1次。用于溃疡、创伤、修复缓慢的组织缺损。

4.注意事项

(1)石蜡加热须用间接加热法,防止石蜡变质,刺激皮肤产生皮炎。

(2)熔蜡时,蜡内不能混有水分及杂质,以免引起烫伤。

(3)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及全身反应,如出现皮疹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4)儿童治疗时应特别谨慎,因皮肤细嫩容易烫伤。

(5)创面、溃疡面及体腔治疗所用的蜡,应进行消毒(110℃,15~20 min)后使用,且不可重复使用。

(6)每周洗蜡1次。使用过的石蜡,由于变质,其可塑性与黏滞性均降低,影响蜡的机械作用,所以每次重复使用时应加入15%~25%的新蜡。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术后粘连、瘢痕、关节挛缩、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冻伤、关节强直、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慢性溃疡及慢性盆腔炎等。

(2)禁忌证:出血倾向、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皮肤感染、高热、急性炎症和传染性皮肤病等。

(十)冷疗法

1.概述 应用低于体温及周围环境温度、但在0℃以上的低温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冷疗法(cold therapy)。冷疗法不同于冷冻疗法,主要是冷刺激作用。

2.治疗作用 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减慢,局部组织耗氧量降低,代谢产物的蓄积减少,利于止血、减少渗出、防止水肿;降低肌肉的兴奋性和肌张力,缓解肌痉挛;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可止痛、止痒等。

3.常用治疗方法

(1)冷敷法:①冰袋冷敷:在冰袋中灌入冰水混合液体敷于患部,10~20 min,其间反复更换,连续应用不超过24 h。②冰水冷敷:将毛巾放入1∶1冰水混合物中浸透,拧去多余水分,将毛巾敷于患处,每2~3 min更换1次,治疗时间20~30 min。③冰贴法:可直接冰贴、隔毛巾间接冰贴或用冰块在治疗部位来回按摩移动,治疗时间5~10 min。④循环冷却法:是用循环冷却装置进行的治疗。

(2)冷水浴法:①局部冰水浴:将所需治疗的患部反复浸入冰水(±5℃)中,首次数秒,擦干后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复温后再次浸入,20~30 min内浸入3~5次。主要适用于手、足、肘等关节病变和偏瘫患者上下肢肌痉挛等治疗。②全身冷水浴:患者在冷水(4~13℃)中短时浸泡,主要用于加强代谢,治疗肥胖。

(3)喷射法:利用喷射装置将冷冻剂如氯乙烷或冷空气直接喷射于患处,喷射时间3~5 s,间隔0.5~1 min,反复2~3次,使局部组织温度降低。常用于四肢关节、烧伤创面等表面凹凸不平和范围较大部位治疗。

(4)灌注法:用冷水、冷泉水灌肠、冲洗阴道。

(5)饮服法:指饮用冰水、冷开水减少胃酸分泌等。

4.注意事项 在治疗时要注意非治疗部位的保暖;严格掌握冷疗温度及时间,患者出现明显冷痛、寒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治疗,防止过冷引起冻伤;冷刺激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要停止治疗;喷射法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软组织闭合性损伤如肌肉、肌腱、关节的扭挫伤、撕裂伤急性期或恢复期伴血肿及水肿、软组织急性感染早期、肌肉痉挛、神经痛、烧伤、残肢端痛、关节炎急性期、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中暑、高热、肥胖等。

(2)禁忌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感觉缺失、冠心病及寒冷过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