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脑损伤康复期怎样去护理

颅脑损伤康复期怎样去护理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是康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始终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与康复医师、PT师、OT师等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残存功能。急性期康复的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以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为以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项。护理气管切开患者必须强调无菌操作,以防止增加感染。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是康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始终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与康复医师、PT师、OT师等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残存功能。

(一)康复病区的条件及设施

(1)病区应宽敞,病床之间不应<1.5 m。

(2)地面应防滑,有弹性,病区门应安装滑道并侧拉。(3)卫生间应无台阶,门宽大,坐便两侧有扶手。

(4)病区走廊应安装扶手,利于行走训练。

(5)淋浴间应有软管喷头。

(6)病房床头、走廊、卫生间、淋浴间均应安装呼叫器。(7)病床应选择带有床档的多功能床。

(8)病房应备有大小不同的软垫。

(二)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急性期康复的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以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为以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急性期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1.正确姿位的摆放 患者卧床时应保持肢体于功能位,以防止肌腱及关节挛缩。

(1)仰卧位时:双下肢髋关节伸展,并用枕头置于双下肢之间,以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膝伸展(但不过伸);踝背屈;脚趾伸展;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枕头上,以确保双肩不后缩;肘关节伸展;腕背屈约45°;手指轻度屈曲;拇指对掌。

(2)侧卧位时:双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双下肢之间置一枕头;踝背屈;脚趾伸展;下面的上肢肩屈曲位,并放于垫在头下和胸背部的两个枕头之间,以减少肩部受压;肘伸展,前臂旋后;上面的上肢也为旋后位,胸壁和上肢之间垫一枕头。

(3)在正确摆放体位的同时,要注意患者与床接触部位的均匀应力,以免发生褥疮。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逐渐向半卧位和坐位过渡,或采用逐步抬高床头的方式,以减轻体位性低血压。

2.体位变换 脊髓损伤患者应根据病情变换体位,一般每2 h变换1次,变换前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目的和要求,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体位变换时,仔细检查全身皮肤状态;有无局部压红,破溃,皮温情况,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并按摩受压部位。对高颈髓损伤患者应注意轴向翻身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患者进行体位变换后密切观察有无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头晕、面色苍白、虚弱、视力模糊等。

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一旦X线检查确定骨折已趋稳定或骨折充分内固定,患者应尽早开始从卧位到坐位的训练。利用摇床,逐步抬高床头角度,从30°开始,视患者耐受情况而逐渐增加坐位时间,并注意观察患者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无不良反应。当患者有不适时应立即放下。如无不良反应,可将患者床头每日升高5°~10°,维持时间逐步延长,一直到坐位90°,可坐30 min而无不良反应。

有条件者可早期进行起立床训练,起立床可调节血管紧张性,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牵拉易于缩短的软组织如髋屈肌,膝屈肌和跟腱,保持髋膝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使身体负重,防止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刺激内脏功能如肠蠕动和膀胱排空,防止泌尿系感染;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等。

3.关节被动活动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对瘫痪肢体的关节每日应进行1~2次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关节应至少活动20次左右,防止关节挛缩,畸形。

4.呼吸及排痰 颈椎损伤可造成肋间肌麻痹,正常人肋间肌换气量占60%,当颈髓损伤时肋间肌瘫痪,由膈肌来代偿其功能,颈4水平以上的损伤使膈肌的活动受影响,患者需要人工呼吸机辅助维持呼吸,对高位截瘫的患者,早期作预防性气管切开,是减少肺部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1)气管切开护理:有条件时应将患者置于单人病室,床边备吸引、吸氧、照明装置,气管切开护理盘等。护理此类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清洗消毒内套管,及时、轻柔地用消毒导管吸出分泌物;吸痰1次换管一根,保持呼吸道湿化;可定时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或作超声雾化吸入。应用人工呼吸机时更应重视气道湿化的重要性,可在每次吸痰前5 min行一次性注入生理盐水1~5 ml,以刺激咳嗽反射,稀释痰液,有利排痰。气管外套管应备气囊,防止机械呼吸时漏气,每4 h放松气囊1次,避免对气管壁黏膜压迫。护理气管切开患者必须强调无菌操作,以防止增加感染。

(2)截瘫早期,因咳嗽反射受到影响可导致痰液的积聚,应每2 h帮助患者咳嗽排痰,可用双手按压上腹部以辅助呼吸,或轻轻叩击胸背部,也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可减少肺部感染和萎缩。

5.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皮肤感觉障碍,体位不能随意变动,骨突起部位皮肤、皮下组织受压很易发生皮肤坏死形成褥疮,一旦褥疮发生,由于支配皮肤的神经营养差,再加上发热,低蛋白血症等因素,褥疮不易愈合,所以对于褥疮应以预防为主。受伤后骨突部即要用软垫(海绵垫、气圈)保护,也可使用气垫床、电动床或水垫等,早期需定时翻身,通常每2 h翻身1次,翻身时要保护受伤局部,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转,防止脊柱扭曲,而造成新损伤,翻身后骶尾部,大粗隆及骨突部位均应用软枕或海绵块衬垫,保持关节功能位。患者的床单要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任何褶皱均将增加局部压力。要教育患者学会自己检查和发现褥疮预兆的技术:每日观察全身皮肤(尤其是好发部位),一旦发现红斑,即不可压迫变色区,直到变色消失。坐轮椅训练时,为预防坐骨结节处褥疮,教会患者应用双手支撑在轮椅扶手上,撑起臀部,每30 min 1次,持续1 min,患者不能撑起者由家属从轮椅后方每30 min抱起患者减压1次。

6.排便的护理 脊髓损伤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被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排便障碍。脊髓休克期内,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多数患者表现为大便失禁,除局部注意清洁卫生外,一般不作特殊处理。进入脊髓恢复期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括约肌张力增高,由于肠蠕动减慢,肛门括约肌不能随意松弛,排便障碍表现为便秘。此时需知道患者进行排便训练。排便训练要点如下所述。

(1)排便时间安排尽量沿用伤前的排便习惯,同时考虑将来工作或学习的需要。一般排便时间安排在早餐前或晚餐后,开始时每日训练1次,直到形成排便规律为止,一般认为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较合适。

(2)训练患者做自行按摩,顺着结肠走向行腹壁按摩,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

(3)训练反射发生排便:戴上手套,抹上润滑剂(肥皂水),手指轻柔的插入直肠作环行运动,顺时针刺激肠壁30~60 s,以刺激出现排便反射,或者排便前使用甘油灌肠注射剂(即开塞露)20~60 ml,快速挤入直肠内,部分患者在使用开塞露数分钟内可出现反射性排便。如数分钟后仍未排便,再给予手指刺激以辅助排便。尽量让患者坐直90°,以利用重力协助排便。

(4)饮食调节:饮食应含高纤维素,高容积和高营养,有助于刺激肠蠕动。每日至少有3次蔬菜或水果,多吃蜂蜜、香蕉和樱桃等食品。

经过耐心的排便训练,S2~4以上脊髓损伤者,排便中枢完整,大部分能形成规律性排便习惯。S2~4及以下的圆锥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排便中枢受损,排便训练较困难,手法刺激一般无效,常需使用开塞露并服用缓泻药。

7.排尿的护理 在脊髓休克期,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无收缩能力,排尿能力丧失,表现为尿潴留。为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可暂时留置导尿。长期留置导尿可诱发膀胱结石,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开始膀胱功能训练,尽早拔除尿管,开始间歇导尿。

(1)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时护理上应定期更换尿管(每周),定时开放尿管,一般4 h 1次,配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反射性膀胱形成。

(2)间歇导尿:20世纪40年代末期,Guttman提出对脊髓损伤患者实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使患者摆脱留置导尿管,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能维持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促使膀胱机能恢复,形成排尿反射。间歇导尿开始时6 h 1次,此后根据膀胱残余尿量的多少来调整导尿次数:残余尿量>200 ml,每日导尿4次;残余尿量150~200 ml,每日导尿3次;残余尿量100~150 ml,每日导尿2次;残余尿量<100 ml,每日1次;残余尿量<50~80 ml可停止导尿。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教会患者自我导尿或家属导尿。

(3)膀胱功能训练:指导和教会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出入水量控制训练: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制度,是进行膀胱排尿训练的基础。饮水量24 h总摄入量为2 000 ml左右,由于膀胱的生理容量为400 ml,因此每次饮水量以400~450 ml为宜,以使其后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达到400 ml左右。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2 h,排尿时间一般3~4 h 1次,每日总尿量应大于800~1 000 ml。

2)排尿意识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常用盆底肌肉训练法,即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10 s,重复10次,每日3~5次。每次导尿时嘱患者作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

3)排尿手法的应用:每次导尿或开放尿管前10 min,开始用手法辅助进行膀胱训练;发现并诱发排尿“触发点”,如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及摩擦大腿内侧等。叩击“触发点”时应轻而快,避免过重,叩击频率为50~100次/min,叩击次数为100~500次,一般较高位的脊髓损伤在4~6个月可建立反射性排尿。

4)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可采用Crede挤压法,先用指尖部对膀胱进行深部按摩,可增加膀胱张力,再把手指握成拳状,置于脐下3 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患者身体前倾,并改变加压方向,直至尿流停止。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对耻骨上区直接加压。

5)排尿体位:卧姿排尿残余尿量较多,站立位排尿则由于体位关系,易于将膀胱内沉淀物排出,残余尿减少。有研究显示每日坚持站立训练2 h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三)恢复期康复护理措施

在恢复期康复护士应配合PT师、OT师监督与保护,辅导患者去实践已学习到的日常生活动作,不脱离整体训练计划,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某些功能训练。

1.增强肌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患者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做好肩带肌肉的肌力训练,尤其是上肢支撑力、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的训练和握力训练,对患者的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独立能力起着关键作用。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可根据患者残存肌力的情况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肌力1级时,给予辅助运动;肌力2~3级时,可进行较大范围的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及器械性运动,肌力逐渐恢复,可逐步减小辅助力量,肌力达3~4级时,可进行抗阻力运动。

2.坐位训练的护理 病情重的患者可分为长坐位和端坐位训练,可在床上进行,应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协助患者完成坐位训练,包括坐位静态平衡训练,躯干向前、后、左、右及旋转活动时的动态平衡训练。在坐位平衡训练中,应逐步从睁眼状态过渡到闭眼状态下的平衡训练。

3.转移训练的护理 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协助患者进行转移训练前,康复护士应先演示、讲解,并协助患者完成训练。方法有前方转移,将轮椅与床成直角,上床时轮椅距床30 cm,锁住轮椅,将双侧下肢移到床上,然后将轮椅向前驱动,靠床再锁住,双手利用支撑动作将身体挪到床上。下床时动作相反。

4.站立训练的护理 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早期坐位训练后,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站立训练。训练时应注意协助患者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协助佩戴腰围训练站立活动。患者站立起床,从倾斜2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约8周后达90°。

5.步行训练的护理 站立和步行可以防止下肢关节挛缩、减少骨质疏松,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只要有可能,患者应尽早开始站立和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训练站立和步行,要注意保护并协助患者,并逐步过渡到平衡训练和持双拐行走训练。步行训练的目标是:①治疗性步行:T6~12损伤患者,需佩戴骨盆托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借助双腋拐短暂步行。②家庭性步行:L1~3损伤,可在室内行走,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 m。③社区步行:L4以下损伤,可穿戴踝足矫形器,能上下楼梯,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 m以上。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护理 指导和协助患者床上活动、进食、洗漱、更衣、排泄、移动、使用家庭用具等,训练前应协助患者排空大小便,如患者拔带尿管、便器等,应在训练前协助患者妥善固定好,训练后,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观察,如有不适感及时与康复医师联系,调整训练内容。①对于手不能抓握的患者,需要配合必要的辅助具,或进行食具改良来协助进食,如在餐饮具下面安装吸盘,以防止滑动,佩戴橡皮食具持物器等。②对于手功能受限的患者在刷牙、梳头时可用环套套在手上,将牙刷或梳子套在套内使用。③拧毛巾时,可指导患者将毛巾中部套在水龙头,然后将毛巾双端合拢,再将毛巾向一个方向转动,将水挤出。④沐浴时应辅助患者借助长柄的海绵刷擦洗背部和远端肢体。

7.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使用的护理 康复护士应在PT师、OT师指导下,熟悉并掌握其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监督保护患者完成特定动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心理护理 几乎所有的脊髓损伤的患者因伤残所造成的生活、工作和活动能力的障碍和丧失,产生悲观、焦虑、急躁或绝望情绪,疾病康复受到严重影响。康复护士要了解患者对疾病康复的认知程度,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家庭条件、经济状况,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鼓励患者要正视疾病与残疾,耐心疏导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患者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配合康复治疗和处理。

(四)并发症的护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截瘫或四肢瘫患者下肢无自主活动,特别是腓肠肌部位受压,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据报道脊髓损伤患者DVT发生率为40%~100%,有肿胀等临床症状者15%。康复护理中应被动活动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定时翻身,不使腓肠肌部位持续受压。DVT一旦形成,应抬高患肢,在无有效的抗凝治疗时不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以防止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避免静脉输液,密切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

2.疼痛 脊髓损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约为69%,其中伤后半年内的发生率最高。年纪大、高学历或焦虑者有较高的发生率。疼痛大部分发生在下肢及会阴部,严重疼痛占5%~30%。疼痛的表现多种多样,如烧灼痛、针刺痛、放射痛、切割痛、麻木痛、绷紧痛、跳痛等。随着时间的过去,因疼痛阈值上升或是患者慢慢耐受,疼痛程度与频率会慢慢减轻。活动可减轻灼热感程度。专注于生活或消遣也可减少疼痛。抽烟、大小便障碍、褥疮、痉挛、久坐、疲倦、天气变化、发热、泌尿系感染、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诱发疼痛或使疼痛加重,康复护理中应积极帮助患者查找疼痛原因,积极处理上述因素,必要时止痛剂治疗。

3.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通常指在软组织中形成骨组织。好发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及脊柱。局部表现为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护理上应注意关节被动运动时不宜过度用力、过度屈伸和按压。

4.中枢性高热护理 颈脊髓损伤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皮肤血管扩张,停止泌汗,体内积热不能由汗液蒸发而发散,机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的能力,患者常产生高热,可达40℃以上。因此要调节室温,保持病室通风,鼓励患者多饮水。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可将冰袋冰帽置于头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或用冰水、50%乙醇擦浴降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