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手术中较大的一种,良好的功能很大程度来自于及时正确的康复功能练习。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大同小异,重点是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护。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心理护理应贯穿疾病恢复的全过程,解决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手术中较大的一种,良好的功能很大程度来自于及时正确的康复功能练习。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大同小异,重点是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

(一)康复训练

(1)手术后患肢摆放于伸直位,抬高患肢预防肿胀,尽早使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CPM),使用CPM装置必须根据患者的疼痛、手术后膝部引流管的渗出液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膝关节活动范围控制在术后当天0°~40°,以后每日增加10°,直至达到膝关节活动120°,每日2次,每次在2 h以上。

(2)同时要求患者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足跟紧贴床面滑动20下,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防止肌肉萎缩,早期以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为主,做患肢直腿抬高,抬高20 cm,保持10 s,每次20下,每日2次,其中特别注意股四头肌内侧头的肌力训练,即膝最后5°伸直的训练,这对膝伸直位站立时关节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3)后期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进一步提高屈伸膝肌肌力;逐渐恢复膝部负重,鼓励患者术后第2日下地站立,辅助下行走,开始时膝部部分负重,禁止完全负重下屈曲膝关节,防止关节不稳定而发生意外损伤,禁止膝关节完全伸直下负重,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逐渐恢复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护。

(二)康复护理

1.合理摆放体位 患者平卧时,抬高患侧下肢,下肢远端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肿胀消退。术后早期,注意观察患侧下肢肿胀程度,患肢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及末梢血运情况。观察小腿和足踝的自主运动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2.指导床上活动

(1)压腿:患者仰卧位,患膝伸直,足踝处垫枕头。收缩股四头肌的同时,膝关节向下压向床面,坚持15~20 s后放松。

(2)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位,膝伸直,收缩股四头肌,抬起下肢至足踝离开床面,坚持15~20 s后放松。

3.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手术寄予希望过大,认为置换关节后即能正常行走。康复护士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细心体会患者的感受,向患者客观地介绍疾病的常识及康复意义,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增强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心理护理应贯穿疾病恢复的全过程,解决不同阶段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地激励患者,使其顺利地完成康复治疗。

4.出院前指导 患者出院前,应制订家庭、社区康复计划及注意事项。

(1)保护膝关节:佩戴护膝,保持正确的姿势,减轻膝关节负重。

(2)指导患者运动:避免反复挤压膝关节、负荷过重的运动。适宜的运动:自行车、徒步、游泳、钓鱼、射击等,不适宜的运动:跑步、登山、各种球类、攀岩、滑雪等。

(3)行走安全指导:避免在不平坦的路面、斜坡行走。必要时使用手杖辅助步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