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所致太阳病、湿
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成无己曰:“痓”当做“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头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
张锡驹曰:伤寒所致,太阳病者,言因伤寒而致太阳也。伤寒之外,别有痓、湿、暍三种,不因于寒,宜应别论于《金匮要略》中。然所因虽不同,而俱伤太阳之气,与伤寒相似,故于伤寒之后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成无己曰:《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痓。
程知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为伤风;发热汗出不恶寒,为温热。以证有颈项强急,甚则反张,故不谓之风寒温热病,而谓之痉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成无己曰: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王宇泰曰:湿胜者,自多汗出。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成无己曰: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张璐曰:发热,脉当浮数,而反沉细,知邪风为湿气所著,所以身虽发热,而脉不能浮数,是阳证见阴脉,故《金匮要略》指为难治。
【按】《平脉篇》曰: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此以沉而细为里病脉也。下文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此以沉而细为湿痹之脉也。然则本论脉沉而细,是主里、主湿矣。而但湿不足以名痓,必因乎风寒或太阳发汗太过等而后名痓也。本节外有发热之表证,内有沉而细之里脉,但名曰痉,是该刚柔言也。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成无己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张卿子曰:可见亦不必因重感寒湿。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病也。
方有执曰:此以痓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热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于阴也;独头面摇,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急然也,噤寒而口闭也,言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有而致证者,则俱见也。
郑重光曰:此总论痉之经俞皆病,气血并伤,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风温俱有,故为痉之具证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成无己曰:《金匮要略》云:“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张志聪曰:关节者,腰背肘膝之大关,大筋之所统属,不同于骨节也。湿流关节,大筋不和,故疼痛。痹,闭也。湿伤太阳,筋脉涩滞,故名湿痹。利其小便,则水道行,而决渎无愆,湿邪去,而筋脉调和矣。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张锡驹曰:上节论湿邪凝着于内,不能化热,而为湿痹;此节论湿邪发越于外,化而为热,而为熏黄也。一身尽疼者,湿行于周身肌肉之间也。发热者,湿与阳气合并而为热也。湿热郁于肌表之间,故身色如似熏黄也。
张璐曰:湿证发黄,须分阴阳表里。阳湿在里,茵陈蒿汤,在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阴湿在里,白术附子汤,此阴湿在表而发黄也。《金匮》有云:“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盖寒与湿合,不宜大汗,故加白术。以麻黄得术,则汗不致于骤发;白术得麻黄,则湿滞得以宣通。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吴谦曰:湿曰但头汗出,乃湿气上淫之汗,非阳明之热不得越也。湿家背强,乃湿气涩滞之重强,非痉病之拘强也。欲得覆被向火,非外恶寒,乃湿盛生内寒也。若误以湿淫之头汗而下之,寒湿之气乘虚入胸,则胸满;入胃,则哕矣。寒湿不化,故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丹田有热,故口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由胸中有寒湿故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程知曰:湿之中人,阴先受之。故本经湿证,多从助阳温散为治。若妄下,则阳虚阴盛,而不可救矣。额上汗出,微喘,虚阳欲上脱也;二便不禁,阴盛欲下脱也,阴阳离决死矣。
方有执曰:治湿,当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成无己曰:值天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程应旄曰:湿家,不惟不可误下,即汗亦不可误汗。风湿相搏一证,一身尽疼痛,虽是微挟表邪,然其脉不浮,终是汗难大汗,治风兼治湿,但使微微似欲汗出者,是其法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成无己曰: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下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无病,知其湿气微浅,纳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成无己曰:一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仁薏米甘草汤,见《金匮要略》中。
张志聪曰:汗出当风,则为风湿;久伤取冷,则为阴湿。
太阳中热者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吴谦曰: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恶寒也。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则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中治之。
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太阳中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成无己曰:《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张锡驹曰:按夏月之时,有暑证,而无伤寒。今人混为伤寒,固非,而混为热证,亦岂是耶?盖夏月阳浮阴伏,虚劳之人,往往形寒饮冷,病在阴经,即为阴证,亦何分寒与暑哉?观仲景论太阳中暍,而曰夏月伤冷水,其旨征矣。今人辄以清凉治暑,岂不谬哉?
太阳中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成无己曰: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热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张锡驹曰:洒洒,恶寒之象也。耸者,毫毛竖起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