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与中也。
成无己曰: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已后,复注备见。
吴谦曰: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求治法,难得其要者,汗、吐、下也。故重集汗、吐、下诸可与、不可与之法,比之三阴三阳篇中则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篇中者,亦出在可与、不可与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成无己曰: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张志聪曰:动气者,虚气也。藏气不调,故筑筑然而动也。动气在右,肺气虚也,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者,血随肺窍而衄,火热上炎而渴也。血液虚,而火热盛,故心苦烦。肺气虚而不能四布其水津,故饮即吐水。
程知曰:此言动气不可发汗也。盖正气内虚,藏气不治,故气筑筑然动,动气为里虚,故不可发汗。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张志聪曰:动气在左,肝气虚也。肝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者,肝气虚,而诸风掉眩也。汗不止者,肝血虚,而腠理不密也。夫肝之血气,资养筋肉,今血气两虚,故筋惕肉。
黄坤载曰:动气在左,肝气之郁,汗泄肝气,则阳气飞升,而头上眩晕。风木疏汗,而汗出不止,风木摇撼,而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张志聪曰:动气在上,心气虚也,心虚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者,心肾之气皆属少阴,心虚则肾气上冲,病由心肾不交,故上冲而正在心端。
张锡驹曰:心为君主之官,而位居上。故动气在上者,心虚也。心虚则不可发汗,发汗则肾水乘之而奔气上冲。正在心端者,当心中之水来克火直入其室,而无所避忌也。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张志聪曰:动气在下,肾气虚也。肾虚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者,肾虚而阴不交阴也。心中大烦者,阴不交阳,而水火不济也。肾主骨,故骨节苦疼;精不上注,故目运;阳气外虚,故恶寒;火气内微,故食则反吐,而谷不得前。前,下行也。
张锡驹曰:肾为阴中之阴,位居下焦。故动气在下者,肾虚也,不可发汗。发汗则肾气微,少精血,故无汗。心中大烦者,肾水虚不能上交心火也。髓不满于骨,故骨节疼;精不荣于目,故目运;肾藏真火衰,故恶寒;火衰无以生土,故食则反吐,谷不得前往,反后却而吐出也。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卧,不能自温。
张志聪曰:《经》云:“喉主天气。”咽中闭塞,脾气虚也。脾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者,脾脉之血若罗络,从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妄发其汗,则脾虚不统,故吐血。又咽喉之气,交相贯通,妄发其汗,则咽气不通于喉,故气欲绝。手足厥冷者,脾土虚而不能充溢于四肢也。夫手足厥则欲得踡卧,手足冷则不能自温。
程知曰:咽中闭塞,不得发汗,盖阴邪盛也,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至于吐血、气欲绝,则并肾中之微阳不能自存,故遂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夫下厥上竭,厥冷踡卧,在少阴,皆危证也。
陈莲舫曰:他注以是证属少阴病,特据其病状而言,最为近理,盖少阴不可发汗也。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成无己曰: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象也。
张锡驹曰:此统三阴三阳诸病之脉而言,以见其按要而易见也。诸脉者,即三阴三阳诸病之脉也。言三阴三阳诸病之中,或得数动之阳脉,或得微弱之阴脉,皆阴阳不调之脉也。亦不可发汗,第汗,则亡津液,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者,言汗后亡津液之证相象而同形。根本异源者,言初之本脉或数动而为阳,则阴虚;或微弱而为阴,则阳虚。阴虚、阳虚,则迥别而异源也。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张锡驹曰:此言胃寒者不可汗也。濡弱之脉,反在关巅而不及于上下,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气运于外,微为阴寒盛于内。阳运于外,则上实;阴盛于内,则下虚。阴寒盛,故欲得温以助之。夫所谓上实者,以阳运于外而言,非真实也。故究而言之,微弦皆为内虚,故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极而战栗。运外之阳亡于外,而不能还归于内矣。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
而苦满,腹中复坚。
张志聪曰:此言咳剧发汗,则伤太阴脾肺之气。咳者,太阴肺病也。咳者则剧,言咳甚则病及于脾;数吐涎沫者,脾虚而不能转输其津液也。津液不布于上,故咽中必干;津液不化于下,故小便不利;津液不运于中,故心中饥烦。晬时,周时也,周时而脉大会于寸口。今肺咳为病,其气不能外达皮毛,故晬时而发,其形似疟者。所谓其形似疟,乃有寒无热虚而寒栗之谓也。由是则咳者不可发汗,咳而发汗,至脾肺之气不能外充,故踡而苦满。腹中复坚,身踡卧而胸苦满,脾气虚矣。咳剧之不可发汗如此。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张锡驹曰:此言寒伤少阴。厥冷脉紧者,不可发汗也。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厥,阴寒凝饮则脉紧。紧脉可汗,厥而脉紧者,病属少阴,不可发汗也。发汗则少阴心主伤而神明昏,故声乱。咽嘶者,少阴心脉上挟于咽,故声止在于咽之间,不能大声以出,嘶嘶然而微也。又少阴肾气伤,故舌痿,声不得前。舌痿声不得前者,以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故舌痿废而不用,声难出而不得前也。
黄坤载曰:厥逆而脉紧,阴盛里寒,故不可汗。汗则声乱咽嘶舌痿而不能发。声嘶者,音欲绝而不亮。《素问》:弦绝者,其音嘶败。以肺主声,汗泄肺气,故声败也。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吴谦曰:不当汗而汗,当汗而过汗,皆致逆,故曰诸逆也。发汗致逆之病,微者难差,病剧者则死。剧者,谓阳脱见鬼,则言乱;阴脱目盲,则目眩也。
程应旄曰:诸逆属少阴居多,阴寒极矣。发汗,是重夺其阳,虽有微剧不同,皆关于死,明乎阳为人命之根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吴谦曰:咳,多饮病,小便应不利;若小便利,知无饮也。今咳而遗失小便,是不但无饮,且系下焦阳虚膀胱不固之咳也。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阳气愈衰,四肢逆冷矣。
程知曰:《内经》谓“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故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是肾中阳虚也,发汗则阳气益亡,故厥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成无己曰: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若反下之,邪热乘虚留于胸中,为虚烦,心懊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痓。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张志聪曰:此言寒伤太阳之经脉,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所以推广而终不可发汗之义。伤寒头痛者,寒伤太阳,循经脉而病于上也。病于上,故发热。循经脉,故翕翕发热。夫寒性凝敛,风性鼓动,今头痛而翕翕发热,故形象中风,邪入于经,则血液内虚,故常微汗出。经脉之气不通于肌表,故常自呕。夫寒伤太阳之经脉,致微汗自呕者,不可下,亦不可汗。若发汗,则经脉外虚,故致痓,痓则身强而难以屈伸。既不可汗,而不可熏。若熏之,则火伤肌腠,土气不和,故身发黄,不得小便,久则脾土之气不能循经脉而上交于肺,故发咳吐。
高士宗曰:汗下火熏,施治各异,损正则一。故举下之、熏之与发汗,而并论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