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夫所谓神气血肉志者,皆藏之于五脏,而人之形身始成。惟志意通畅,内连骨髓,而身形五脏,始无百病,此以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即《灵枢·经脉》论各经脉气之流行,所以行血气者也。
《素问·调经论》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据《甲乙经》无此“五脏”二字。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张隐庵曰:此言有形之五脏,以生无形之五志,又言无形之五志,以成有形之身形也。《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四肢为诸阳之本,九窍为水注之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合计十六丈二尺,而一周于身(见《灵枢·脉度》)。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乃百病之所从而生,皆有虚实。
马元台曰:虚者不足,实者有余,皆生于五脏也。夫所谓神气血肉志者,皆藏之于五脏,而人之形身始成。惟志意通畅,内连骨髓,而身形五脏,始无百病,此以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经隧者,经脉潜行之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即《灵枢·经脉》论各经脉气之流行,所以行血气者也。血气不和,则为有余不足,而百病乃生。是故善治生者,必守此经隧焉,真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