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脏腑受气之清浊

论脏腑受气之清浊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浊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清之浊者,自外而入,故下行。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阴经受清,而肺经为尤清。然阴经虽皆受清,而脾则独受其浊也。惟手太阴肺经,则为五脏之华盖,独受阴经之最清者也。

《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张景岳曰:人身之气有二,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二者总称真气,所受于天者,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又入者为天气,出者为谷气也。喉主天气,故清气自喉而注阴,阴者五脏也;咽主地气,故浊气自咽而注阳,阳者六腑也。浊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清之浊者,自外而入,故下行。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一有不正,则乱气出乎其中矣。

《灵枢·阴阳清浊》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张景岳曰:大别,言大概之分别也。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浊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浊中有清,故胃之清气,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浊,故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以为血脉营卫,而其积气之所在,乃在气海间也。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

《灵枢·阴阳清浊》曰:诸阳皆浊,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马元台曰:此言阳经受浊,而小肠为尤浊。阴经受清,而肺经为尤清。然阴经虽皆受清,而脾则独受其浊也。手太阳小肠经者,上承胃之所受,脾之所化,其水谷尚未及分,而秽污俱存,此所以独受阳经之最浊者也。其为浊之浊乎?且诸阴经皆受清气,何阴经独受清气之甚?惟手太阴肺经,则为五脏之华盖,独受阴经之最清者也。故肺经之清气,上走于空窍之中,而其浊气下行于十二经,及内积于膻中之气海,则肺最居上,所以独受阴经之清也。其为清之清乎?然诸阴皆受清气,惟足太阴脾经,则胃中之气,赖以运化,所谓独受其浊也。其为清中之浊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