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张介宾曰: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按:经文此下尚有“内外寒热”四段。详见第二章第五节,不赘。
《素问·阴阳大象论》曰:阳盛则身热,腠理开,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文义详见第一章第五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谓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高士宗曰:阳气有余,则病在阳,不得阴气以和之,故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则病在阴,不得阳热以相济,故多汗身寒。若阴阳皆有余,阳盛则无汗,阴盛则身寒,故无汗而寒。
《灵枢·五邪》曰: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张介宾曰:阳有余,则阴不足,阳邪入府,病在阳明,故为热中善饥;阳不足,则阴有余,阴邪入脏,病在太阴,故为寒中肠鸣腹痛。若脾胃之邪气皆盛,阴阳俱有余也,脾胃之正气皆虚,阴阳俱不足也,故有寒有热,随之而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释见生理第四章第五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按:经文此下尚有详言“寒厥热厥”数段,文义详见第二章第九节,不赘。
《灵枢·论疾诊尺》曰: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泄肠;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马元台曰:此言阴阳有四时之变,而即四时之病以证之也。夫四时有变,以寒暑之相胜也,重阴则必变而为阳,故阴主寒,而寒甚则必热,故曰寒生热也,重阳则必变而为阴,故阳主热,而热甚则必寒,故曰热生寒也,此乃阴阳之变也,试观冬伤于寒,而至春变为瘅热之病,春伤于风,而至夏变为飧泄肠澼之病,则寒生热之义可见矣;夏伤于暑,而至秋变为痎疟之病,秋伤于湿,而至冬变为咳嗽之病,则热生寒之义可见矣,此虽四时之变,要亦四时之序也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