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时,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并没有取消,而是继续招收学员开展中医进修工作。1957年,原第二副校长康守忠调离,萧潇接任第二副校长。
进修学校欢送下放干部,后排从左至右为萧潇、罗元恺、邓铁涛
1956—1957年除开办中医进修班、针灸班外,1956年还为各市县开设了一个师资班。
中医学院方面,随着工作的开展,仅靠筹备委员会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1957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了党委以加强领导,刘汝琛任党委书记,并增补为筹委会副主任。
1957年5月,罗元恺、邓铁涛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将中医进修学校定位为中等专业学校是王斌时期的政策,建议更改名称为中医进修学院,改善待遇。罗元恺指出:“全国1950年、1951年就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当时王斌思想严重,而决定为中等专业学校,至今未明确。中医进修学校的学员都是开业中医师,高级知识分子,再进修还是中等人才,各种待遇也按中等专业学校是不合理的。如教师进修均叫老师进修学院。”[85]
1957年第6期乙一班毕业合照
除了建设将学校改名为中医进修学院,罗元恺还提出要适当合并广州各中医单位,以统一力量,可考虑将进修学校合并到中医学院。也有与会人员建议要加强中医研究力量,“应将中医学院、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实验医院三个单位一起研究”等。
1958年1月29日,广东省卫生厅发文,为集中人力、物力,取得统一领导,对部分单位进行调整,决定:“中医实验医院作为中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以后并取消实验医院的名称),中医进修学校为中医学院的进修部。”[86]
2月4日,由广州中医学院组织召开会议,进修学校校长罗元恺在会上表示:“我们的学校能和中医学院合并,我们一致拥护。卫生厅通知后,让同志们讨论过一次,大家都很希望合并,目前已做准备清点,以做交待。我感觉合并对于精简机构、搞好教学(有好处),我们的老师都互相兼课,在物资方面有些财产仪器可以提高使用率。如我们有70多台显微镜,每周才用一二次,合起来以后,可以节省物力。”[87]
合后成立合并接交领导小组,分人员编制、财务预算和物资清点三个小组进行合并交接工作。同时形成合并方案上报。方案中关于中医进修学校的部分如下:
将学校并入学院,成立学院进修部,设正、副主任分管进修部业务和政治思想工作,其他人员根据需要配备调整,力求精简为原则。
教学工作:各中医和基础课教师分别编入各教研组,进修部教学工作由学院统一安排,各教研组负责。
行政工作:并入学院行政各科,由学院统一安排,各科负责。[88]
从1958年4月起,广东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合并成为广州中医学院进修部,并决定于广州中医学院三元里校区建成后随迁往新校区。进修部设正、副主任负责工作,各中医及基础课教师则编入学院教研组,进修部教学工作由学院统一安排。广东中医实验医院改称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学院下属单位,资产不变,但应报学院备案。
当时中医进修学校的人员中,职员有副校长罗元恺、萧潇,教务员彭祖年,办事员伍彩棠、欧阳介棋,工友林榜享、蔡奕,以及被定为右派的黄德全;中医教师有李藻云、刘仕昌、郑玉航、关汝耀、伍华生、伍律宁。
广州中医学院进修部成立后,制定了全省中医分层次进修的工作规划:“各县市办理较短期的(半年)初级中医进修班,各专区负责办理相当于中级的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时间一年),进修部则重点培养中医师资人才(学习时间一年,全部中医课程),同时办理一些要求较高的中医进修班,学习时间两年,毕业后达到中医专科毕业的水平。中医课占70%,现代医学基础课占30%。”[89]
1958年进修部招收了学制两年的中医进修班,1958年秋季和1959年春季招收了两期学制一年的中医师资班,1959年招收了为期三个月的针灸师资班。进修部在“文化大革命”前一直存在,但“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机构时未再设立。
到此为止,发轫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历经不同的发展时期,终于完全地融入到了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之中。
1962—1963年广州中医学院架构图(部分),进修部被列为附属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