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得气”
《灵枢·禁服》:“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灵枢·刺节真邪》又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这些都说明针刺与经络、经气的密切联系。针刺目的在于通过经络调整机体的气机,使之恢复健康。虽然目前对“气”的实质意义还未阐明,但在平时临床操作中对“经气”的感应还是有着具体的感觉。历代医家通过实际体验对针下之“气”,有不少客观的描述,如金元时代窦汉卿的《标幽赋》形容了所谓“气至”的现象:“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因此,进针后,行使一定的手法,在针刺部位产生“气至”的感应,称为“得气”。“得气”与否可直接影响针刺的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更强调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得气与否,常因病位、病期、体质而异。“得气”的感应,即我们常说的针下有沉、紧、重、满等针感,而患者则有酸、胀、重、麻、热等感觉,或向远方传导。
(二)针刺“得气”与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中医理论认为“神”与“气”是相随的,即所谓“气生神”。清代医家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说“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说明“神动”是“气行”的征象。经络中的“神动”现象,一般就是指针刺的感觉和感觉传导现象。所以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也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针刺要求得气,并在得气基础上施行适当的手法(针刺剂量),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临床上常见不得气的原因有两种:一种为尚未刺中穴位,包括尚未达到正确角度、深度等原因;另一种为患者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气行迟缓,也不容易得气。如果患者神气虚弱、不易得气,除了施用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外,还可以运用辅助手法,促使得气。如:
(1)循切法: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路线,轻柔地上、下循经按切。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帮助经气运行,促使得气。
(2)弹刮法: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用右手拇、示指轻刮针尾,促使神动、气行。即《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
(3)震颤法:右手持针做小幅度较快速提插,状如颤动,可使感应加强。
(4)摇旋(飞)法:《医学入门》“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如直针摇旋使得气感加强,卧倒针身摇旋,感应向一定方向传导。
一般运用辅助手法后,可以加强得气,但是也有感觉迟钝,用各种辅助手法也不得气者,此时不要强求得气,可用温针、红外线照光加热、温灸(隔饼灸)结合拔罐法,使气血得温淖泽,经气调和,慢慢也会得气。如有一些精神紧张、敏感的患者,针未刺入,即紧张感痛,对这些患者应少取穴,快进针,得气后不留针。并取卧位针刺,以防晕针。
(三)行气手法
促使行气,除了掌握适当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外,还可运用行气手法。
《针灸大成》论补泻得宜一节中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这种行气直至病所,治疗较远处疾病的方法,称为“行气法”。陆氏伉俪在临床上施用行气法,往往受到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十分重视行气手法,在他们出版的《刺灸法汇论》中,特将其列为独立的一个章节加以阐述,将古人的行气手法整理而列为5种:捻转法、提插法、呼吸法、按压法和针芒法。
1.捻转法 此法以捻转为基础,针刺得气后,大指向后捻转,针身向患者右方旋转,经气向上。大指向前捻转,针身向患者左方旋转,经气向下。
2.提插法 《针灸大成》记载:“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推”是指插,“引”是指提,插针于经络上的腧穴中,如闸门之关闭,可以阻滞经气的流行,使上行的气不致退回及阻滞经气前行,使之回流向后,可以控制感应向循行路线相反的方向传导。提针时,如闸门之开放,可让经气畅行无阻,流向前方,故要在感应顺经传导时应用。此行气方法很少单独施用,常需结合呼吸才能有效。
3.呼吸法 呼吸有推行血气的作用,故欲使经气上行,可令患者多吸少呼,欲使经气下行,当令患者多呼少吸。
4.按压法 《金针赋》曰:“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操作时,欲使经气上行,可用左手的手指按压施针腧穴的下方,闭其下气,则经气上行;相反,若要经气下行,可用手指按压施针腧穴的上方,闭其上气,则经气下行。此法对控制经气的循行方向有效。
5.针芒法 针芒即针向,指针刺的方向,是用针向来控制经气传导的方向。
操作时,欲经气上行,则针芒向上刺,欲经气下行,则针芒向下刺。此法在临床上用之颇有效验。
他们在临床上常用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弩法是用于行气的一种辅助手法。其操作方法在《针灸问对》中记载:“……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即在得气的基础上,用大指、次指将针掐住,用中指按压针腰,若要针感向上传导,弩按的方向要在针的下方,要针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另外,针刺“得气”与“行气”出现的时间及反应强弱程度各人有所差别,如同一穴位,同一手法刺激,相同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的感应,有的几秒钟出现,有的几分钟出现,这是人体个体差异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