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药品价格体系 它是指不同药品价格形式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药品从生产领域经过流通领域才能进入消费领域,在流通领域又要经过批发、零售等不同环节。药品每经过一个环节,就会形成一个价格形式。
(1)药品出厂价:也称药品生产者价格,是药品生产企业向批发企业销售时的药品价格,由药品生产成本加利润构成,它是批发企业的药品收购价格或药品进价。药品出厂价是药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环节的价格,是制定药品批发价、零售价的基础。因此,它的正确制定非常重要。
(2)药品批发价:它是指药品批发企业向零售药店或医疗机构销售时的药品价格,由购进成本(即药品进价)加上进销差价构成。它处于药品生产价格之后,零售价格之前,属于一种中间价格。
(3)药品零售价:它是指零售药店或医疗机构向消费者销售时的药品价格,由购进成本加上批零差价构成,它是药品在流通领域中最后一道环节的价格。
2.药品的差价 它是指药品由于购销环节(流通环节)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具体包括进销差价和批零差价两种。药品差价有差价额和差价率两种表现形式。差价额即构成药品差价的两种价格之间差额,而差价率即差价额占计算基价的百分比,简称差率。
计算基价可以是出厂价、批发价或零售价。如果用构成差价的两种价格中较低的价格作为计算基价,其差率称为加价率;如果用较高价格作为计算基价,其差价率称为折扣率或倒扣率。实际工作中前者一般称为顺加,而后者被称为倒扣。
(1)药品进销差价:又称购销差价,它是指药品批发商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购进和销售同一药品的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药品出厂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额。药品进销差价主要由批发商在组织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合理流通费用和一定的利润构成,其计算公式为:
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批发价-药品出厂价
在实际工作中,进销差价主要有两个作用:①批发商根据规定的进销差率(即进销差价占出厂价的百分比)制定批发价格,使批发价格随着出厂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一般称为顺加定价法。②批发商制定出某种药品的批发价格,倒扣一定比例的销进差率(即进销差价占批发价格的百分比),最终形成出厂价,出厂价格随着批发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一般称为销价倒推法或后向定价法。
(2)药品批零差价:它是指药品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由零售商在经营药品的过程中形成的,包括零售商的流通费用、合理利润及税金。
批零差价量的大小可用批零差价额和批零差价率两种形式表示。批零差价额即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额,而批零差价率是批零差价额占批发价的百分比,称为顺加批零差率,即通常所说的批零差率。在已知药品批发价和国家规定批零差率的情况下,零售商可以确定其零售价格。其计算公式为:
批零差价额=零售价格-批发价格
批零差价率=批零差价÷批发价格×100%
不含税零售价=批发价×(1+批零差率)
含税零售价=批发价×(1+批零差率)×(1+增值税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