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样
血样包括血浆、血清和全血。其中,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最为常用的生物样品。测定血中药物浓度通常是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而不是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1.供测定用血样的采集 动物实验时,可直接从动脉或心脏取血;对于患者或志愿者,通常从静脉取血,有时根据血药浓度和分析方法灵敏度,也可用毛细管采血。血样的采集时间由测定目的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决定。通过采集的血液制备血浆或血清。
2.血浆的制备 将采取的血液(全血)置含有抗凝剂(如肝素、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等)的试管中,混匀后,以2500~3000 r/min离心5 min使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分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血清的制备 将采取的血样在室温下至少放置0.5~1h,待血液凝固后,用细玻棒轻轻剥离血饼,并以2000~3000 r/min离心分离5~10min,分取上清液即为血清。
全血(whole blood)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合,防止凝血后影响测定。
因药物与纤维蛋白几乎不结合,血浆与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测定值通常是相同的,且血浆比血清分离快,而且制取的量多(约为全血的一半)。所以血浆较血清更为常用。
血样采取后,应及时分离血浆或血清,并最好立即进行分析。如不能立即测定时,应置于具有塞的硬质玻璃试管或聚乙烯塑料离心管(Eppendorf, EP)中密塞保存。短期保存时可置冰箱冷藏
(4℃),长期保存时需在—20℃或—80℃下冷冻贮藏。因冰冻有时可引起细胞溶解,妨碍血浆或血清的分离;或因溶血影响药物浓度变化。所以全血未经分离时,不宜直接冷冻保存。
(二)唾液
唾液是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口腔黏膜内腺体分泌液混合组成的。一般成人每天分泌约
1~1.5 L。 口腔黏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各唾液腺的分泌会受到影响,造成唾液组成发生较大
的变化;感官刺激所产生的条件反射以及思维、情绪也会影响唾液腺的分泌;随年龄不同,唾液的分泌量也不同:小儿的唾液分泌量多,老年人的分泌量减少。通常得到的唾液含有黏蛋白,其黏度是水的1.9倍。
唾液的pH受分泌量变化的影响,分泌量增加时趋向碱性而接近血液的pH,其波动范围为6.2~7.6。
唾液的采集应尽可能在安静状态下进行。一般在漱口后15min收集,1min陶内大约可采集1 ml。唾液采集后应立即测量其除去泡沫部分的体积,并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取上清液作为药物浓度测定的样品。
若分泌量少,可转动舌尖促进唾液的分泌;也可采用物理的(如嚼石蜡块)或化学的(如酒石酸)方法刺激,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唾液。但经刺激后唾液中的药物浓度往往会受到影响。特殊需要时,可采集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的单一唾液。这种单一唾液的采集必须采用特殊唾液采集器收集。
唾液采集后,应在4℃以下保存。若分析时无影响,则可用碱处理唾液,以使黏蛋白溶解而降低其黏度。冷冻保存的唾液在解冻后应充分搅匀后再使用,以避免因浓度不均匀而产生测定误差。
(三)尿液
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conjugates)等形式排出。尿液中药物浓度较高,采集方便、采集量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使用尿样测定药物浓度的目的与血液或唾液样品不同,尿药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尿清除率、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类型、速率等的研究;在临床上,亦可推断患者是否违反医嘱用药。
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含氮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尿素)及盐类。
健康人排出的尿液是淡黄色或黄褐色,成人一日排尿量为1~5L,尿液的pH=4.8~8.0。尿液在放置时因细菌繁殖而变混浊,因此必须加入防腐剂后保存。
采集的尿液是自然排尿。尿液包括随时尿、晨尿、白天尿、夜间尿及时间尿几种。测定尿样中药物浓度时应采用时间尿(一定时间区间的尿);测定尿样中药物的总量时,应收集用药后的一定时间内(如8 h、12 h或24 h等)排泄的全部尿液,记录体积后,量取一部分用于药物浓度的测定,再乘以尿液量即可求得排泄总量。
尿液中药物浓度的改变不能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即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差;受试者的肾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排泄,因而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集尿样;婴儿的排尿时间难于掌握,且尿液不易采集完全。
尿液采集后应立即测定。若不能立即测定时(如需收集24 h的尿液),应加入防腐剂后置冰箱中冷藏保存。常用的防腐剂有甲苯、二甲苯、三氯甲烷,以及醋酸、盐酸等。 甲苯等有机溶剂可以在尿液的表面形成薄膜,醋酸等可以改变尿液的酸碱性,以抑制细菌的繁殖。保存时间为24~36 h,可置冰箱冷藏;若需长时间保存,则应冰冻贮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