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白贴不同,肌内效贴在长期临床贴扎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需重点掌握其中的摆位、锚(anchor)、基底(base)、尾端(tai l)、延展方向与回缩方向等概念。部分示意可见图1—6。
1.摆位 是肌内效贴技术的重要环节,指贴扎开始前,贴扎区域被拉伸或缩短的相应肢体的主、被动摆放位置。一般情况下为相对贴扎处反向牵伸关节,使皮肤处于拉伸状态。某些治疗技术的摆位为关节缩短位置(如功能矫正等)。
2.锚 是贴扎最先固定端。为稳定起见,对贴布“锚”的部分一般不施加拉力,而在诸如韧带贴扎、空间贴扎等应用场景中,若对贴布中间一大段整体以较大的力拉开作为最先贴扎端时,通常不存在锚的概念,仅为贴扎起始部位。
3.基底及尾端 锚贴妥后,远离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包括基底及尾端。现多将延续于锚的主要贴扎段称为基底,基底通常覆盖主要治疗区域,在远端再预留一部分贴布延伸为尾(有学者将基底及尾统称为尾或尾端)。
4.延展方向 指锚或贴扎起始部先固定后,尾端延续固定端贴扎的各个方向。
5.回缩方向 指贴布尾端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可产生或不产生形变),通常是小质量部向大质量部回缩、后贴扎部向先贴扎部回缩。
图1—6 肌内效贴常用术语
示锚,或贴扎起始端示贴扎延展方向示贴扎完毕后贴布自然回缩的方向,即尾向锚回缩的方向,通常与延展方向相反
6.拉力 可用自身绝对拉伸长度(即拉伸长度/原长度×100%)或相对长度(即拉伸长度/最大拉伸长度×100%)换算。以绝对长度为例,自然拉力指对贴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仅施加小于10%的拉力(理论上,淋巴贴布0~20%,肌肉贴布5%~10%),一般而言,对锚及预留的尾部延伸段均用自然拉力;中度及较大拉力指对贴布施加10%~30%的拉力(理论上,筋膜矫正10%~20%,软组织支持20%~30%,瘢痕塑形30%);最大及极限拉力指对贴布施加超过30%甚至更大的拉力(常用于力学矫正、韧带贴扎等,理论上,极限拉力可用于固定、制动,但此时不如用“传统白贴”)。若采用正规厂家、符合贴布特性的肌内效贴布(即能保持5%~10%的自然回缩力,拉伸自身长度40%~60%者),以相对自身最大拉伸长度的比例为例,施加10%~35%以下拉力为肌肉贴扎,25%~50%为空间贴扎,75%左右为力学矫正等。初学者掌握一般的拉力范围即可,不推荐过多使用可引起材质物理特性改变的极限拉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肌内效贴的核心理论是贴扎与人体之间的力学互动与感觉输入,摆位、拉力大小及方向往往是体现技术的关键。牵伸状态摆位及自然拉力是产生良好皱褶的关键,而关于贴扎的方向,与传统非弹性贴布不同,一般贴布由尾向锚的弹性回缩方向是可能的作用方向。
(陈文华 余 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