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贴扎感觉输入

贴扎感觉输入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肌内效贴附着于皮肤时,对皮肤的机械性感受器产生刺激,这种信息与痛觉一同传递到脊髓背角时,抑制了痛觉的传入。肌内效贴提供的持续性感觉输入能够调整异常的肌肉张力,并且可以对异常姿势进行控制和改善。他们针对46名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痛阈、关节活动度和本体感觉进行了研究。受试者在干预前进行基线测试,随后接受治疗干预,干预1小时后再次接受测试,结果发现使用肌内效贴后患者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得到了改善。

从临床逻辑上讲,合适的感觉输入可缓解疼痛等不适,显著改善运动能力。临床上也有通过诸如爪形贴扎、螺旋贴扎及漂流贴扎等来体现相应的治疗理念。但因检测仪器、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问题,相应的机制研究较少。

缓解疼痛是肌内效贴的主要治疗作用之一。目前已有的假说认为:疼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元在脊髓背角转换成第二神经元,并通过大量的突触连接来传递痛觉信息。高级中枢(皮质、脑干)的痛觉传入纤维到达脊髓背角,在同一水平上还有高级中枢的机械性信号传入通路,在这些信号传入中枢之前,痛觉和机械性信号(如本体感觉)会进行过滤和整合,因此这些通路之间会产生影响,从而具有抑制性。当肌内效贴附着于皮肤时,对皮肤的机械性感受器产生刺激,这种信息与痛觉一同传递到脊髓背角时,抑制了痛觉的传入。Elisa Pelosin等学者在对肌内效贴治疗肌肉张力异常患者的效果研究中发现,肌内效贴能缓解受试者的主观疼痛,并能够提高受试者的躯体感觉辨别能力。该研究招募了25名颈部或上肢肌肉张力异常的受试者,采用交叉设计,让受试者随机接受肌内效贴治疗或安慰贴治疗,经过30天的洗脱期,再接受另一种治疗。主观疼痛使用了安静状态下和最大疼痛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来评估,症状程度采用临床专用评分量表(Toronto western spasmodic torticol ls rating scale &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评估,皮肤感受器变化则使用了躯体感觉辨别阈值来测试。该研究还发现受试者疼痛的降低与躯体辨别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相关性,这项发现为今后对于肌内效贴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上的依据(Pelosin等,2013)。

肌内效贴提供的持续性感觉输入能够调整异常的肌肉张力,并且可以对异常姿势进行控制和改善。人们认为,肌张力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传入信号(关节、肌肉、皮肤)的反馈调节一同控制和维持的,肌内效贴通过激活皮肤感受器,加强外周传入信号,从而达到改善肌肉张力的效果。在临床使用中,已有许多治疗师将肌内效贴用于异常肌肉张力的控制,但相应机制的验证仍不充分。

通过皮肤感受器来产生本体感觉刺激的这种治疗模式的提出远远早于肌内效贴的发明,并且使用手法治疗和非弹性贴布治疗来产生本体感觉刺激的概念一直在实践中运用。肌内效贴最早的研发目的之一,就是尝试使用不影响活动范围的贴布是否能改善本体感觉。Simona Hosp等学者对肌内效贴是否会影响受试者的本体感觉进行了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肌内效贴对健康受试者的本体感觉产生影响(Hosp等,2015),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体感觉较差的受试者,肌内效贴显著改善了膝关节角度辨别能力。该研究从侧面揭示了肌内效贴能够对受试者的本体感觉产生潜在影响,也为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Hwi-young Cho等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本体感觉都有改善作用(Cho等,2015)。他们针对46名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痛阈、关节活动度和本体感觉进行了研究。分为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治疗)和安慰贴组,分别进行干预,本体感觉的测试采用了主动关节角度再现法(active angle reproduction)。受试者在干预前进行基线测试,随后接受治疗干预,干预1小时后再次接受测试,结果发现使用肌内效贴后患者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得到了改善。该研究较好地揭示了肌内效贴对膝骨关节炎的短期即刻效应,而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后续研究。上述两项研究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的健康状况不同。Simona Hosp的研究招募的都是健康受试者,而Hwi-young Cho招募的是膝骨关节炎患者,肌内效贴对有损伤或本体感觉较差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改善和治疗效果。

姿势控制能力对大脑皮质运动相关区域有着潜在的积极影响,肌内效贴通过改善感觉输入、增强姿势控制,引起相关区域皮质的有益改变。Sea Hyun Bae等学者对20名发病时间超过12星期的下背痛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肌内效贴与常规物理治疗手段进行对比治疗,使用肌电图(EMG)测试其姿势控制能力改变,以及使用脑电图反映其运动相关区域皮质改变,结果贴扎组在Oswest ry功能障碍指数、腹横肌肌电测试和潜在动作控制能力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总体而言,肌内效贴治疗简单、方便,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机制研究也在稳步进行,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争议。在研究方法学上,针对“改善感觉输入”“促进与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的基础试验均待深入,而传统的力学检测仪器、表面肌电图、针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尚不足以反映肌内效贴的整体疗效或起效机制,同时,缺乏多因素、多水平控制下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及量、时、效析因分析,这些不足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王人卫 余 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