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后脂肪肝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一直位居我国慢性肝病的首位。肝炎病毒感染在引起汇管区炎症的同时,可以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脂肪变的病理机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主要是肝炎病毒本身所致肝细胞内脂质氧化障碍、三酰甘油输出受阻、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各地区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差异性较大,国内外报道的数据中HBV感染者中合并脂肪肝的占14%~70%,HCV感染者中合并脂肪肝的占22%~76%。

病毒性肝炎一直位居我国慢性肝病的首位。常见可引起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五种。脂肪变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迁延过程中。肝炎病毒感染在引起汇管区炎症的同时,可以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脂肪变的病理机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主要是肝炎病毒本身所致肝细胞内脂质氧化障碍、三酰甘油输出受阻、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肝细胞脂肪变。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较乙型肝炎病毒(HBV)更多见,在排除肥胖、高脂血症等全身代谢紊乱和酒精等因素后,仍有近1/3的丙型肝炎患者存在肝细胞脂肪变。各地区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差异性较大,国内外报道的数据中HBV感染者中合并脂肪肝的占14%~70%,HCV感染者中合并脂肪肝的占22%~76%。需要注意的是,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脂肪变,但病毒感染因素并非当前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肝炎病毒感染者也可合并全身糖脂代谢紊乱,且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过分强调休息和营养,这些代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脂肪肝的发生。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相应血清学相应抗原抗体检测,此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尚可检测HBV-DNA、HCV-RNA,协助诊断同时评估肝炎病毒复制及病情活动情况。

我国仍是HBV感染大国,同时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发病地区。当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血清HBV-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常见原因,区分究竟是肝炎病毒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肝酶升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一般为轻度升高,较长时间维持在低水平升高,很少>200U/L,且ALT波动不明显。

(2)如果乙型肝炎活动不明显,如HBV-DNA阴性或<104,考虑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酶升高的可能性小,认为ALT来自非酒精性脂肪肝。

(3)如果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如血糖异常、血尿酸高、中心性肥胖等,更加支持ALT的升高是由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

(4)如难以区分,建议行肝穿刺活检,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行诊断性治疗协助鉴别。在抗病毒治疗之前,通过饮食、运动等多种方式,减轻体重,改善代谢。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后,肝酶下降甚至脂肪肝减轻,那么ALT更可能是由脂肪肝所致。反之,如果代谢异常得到完全或部分纠正而血清ALT无改善则可考虑ALT来自慢性乙型肝炎,可启动抗病毒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