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国家重点中医肝病专科新进展、新技术高级研修班暨全国首届泰山肝病研讨会”上,王灵台首次提出“介黄”之说,认为阳黄与阴黄不能包括黄疸病证的全部内容,临床所见“似阳似阴”“非阳非阴”的黄疸患者,从辨证角度难以截然分类,究其根源,可能包含阳黄、阴黄之病因病机,且按阳黄或阴黄论治亦难奏效,此乃阳黄与阴黄之间的特殊的病理阶段,暂名“介黄”,其本质即是从阳黄到阴黄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病理阶段,即具有阳黄与阴黄二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多种特征,但又不能全部或完全归之于阳黄或阴黄。
王灵台对“介黄”的辨治注重辨别湿热偏重:一辨舌苔的白腻或黄腻;二辨口渴思热饮或思冷饮;三辨大便的稀溏或干结;四辨黄疸的轻或重。一般而言,舌苔白腻、口渴思热饮者为湿偏重;舌苔黄腻、口渴思冷饮者为热偏重;口渴思热饮,舌苔黄白而厚腻者,可出现在湿热并重的黄疸病例中。黄疸较轻多为湿偏重,黄疸较重多是热偏重。大便稀溏是湿偏重的表现,相反,大便干结乃至不通,则是热偏重的表现。根据其湿热偏重的不同,分别选用茵陈蒿汤或茵陈平胃散。“介黄”之治重在化湿,切忌重投寒凉,避免伐伤脾阳,闭郁湿浊,转为阴黄之证。
“介黄”的基本病理因素为湿重于热,且有由热挟寒之趋势,清利湿热乃是“介黄”临证施治的首选之法,还须注意阳气的护扶,见微知著,发于先机,适量地应用温运阳气药物以护扶阳气,是防其传变以及治疗之要。药物选择:①性温味香、善理脾胃气机之品,如厚朴、草豆蔻、木香、砂仁、草果、陈皮等,见恶心、纳差、胸闷、腹胀、苔白腻等症时,首先考虑选用。② 性温走窜、善通阳气之味,如桂枝、细辛、附片、肉桂等,特别是桂枝一味,尤当选择使用。历来桂枝都被纳入解表、温经通阳功效之列而限制了其应用,《本经疏证》谓其有“补中”之功则甚少被人问津。桂枝用治其中,不仅可通阳气,使已生之湿化解,更可通过其补中作用而使湿浊来源无由。以上药物均需在辨证基础上选用,特别是桂附一类尤当斟酌,药味不宜过多,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中病即止。凡无明显的口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或虽有上述症状而舌面津润、饮水不多者,温运阳气药即可使用,但用量宜轻,并略加苦寒养阴药以达监制之用。若舌苔白腻不干,无论口感及舌脉所见,温运阳气药乃必用之品。一般而言,服用温运阳气药物治疗期间,若出现黄疸逐渐消退,视为有效,无明显之口干燥、心胸烦闷等症,可继续使用。药后若见舌红、口燥、出血等症,可视为湿邪“热化”,此时应考虑减少或暂停温运阳气类药物,转从清热解毒、疏利肝胆、凉血退黄之法治之。
名医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