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畅气血扶正观
急危重症正虚理论源自《内经》,仲景开扶正治疗急危重症之先河,历代医家间有补充和完善。王左认为在处理急危重症时,扶正乃是根本之法,祛邪仅作为扶正之手段和权宜之计,而扶正以达“阴阳自和”才是目的和归宿。因为急危重症多因久病正虚暴脱,或因正虚致邪气内侵,或邪盛伤正而暴作,所以顾护正气应贯穿于急危重症治疗过程的始终。正虚在不同疾病以及正邪对立动态变化的不同阶段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与含义,存在着正气的量与质及其内容的不同,故扶正法应因证施治。
王左认为,扶正不仅仅指补益气、血、阴、阳之虚,还应包括调畅气血,气畅血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气畅血和,精神乃治 气畅血和的前提是气充血盈,表现为气机沉浮有节,血运畅行无阻。气充血盈求之于脾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土旺则惠及四方,下养先天而肾水充沛,上生肺金则宗气蓬勃。精血充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气为血帅,气充气畅,则血润血行,血为气母,血充血濡,则气生气运。气能生精,血可养神,气畅血和,精神乃治。
2.益气补血阴阳乃平,和血通脉生命长安 气血不和可分两类:其一为气滞血瘀。如肝气不舒、脾胃不和、肺气上逆、心气不通致气不行血,血行不畅则留而成瘀;或跌仆损伤,络脉受损,血不循经,瘀血内停。治当调气活血,重在疏肝,肝疏泄条畅则气机升降相因,血随气行,瘀血自祛。或加活血之品,两者同治,获效更捷。药如郁金、青皮、枳实、川芎、桃仁、丹参之辈;其二,久病或素体虚弱者多气虚血亏。气虚者无力行血,久病者必多郁结,故亦兼有气滞血瘀之象。治当益气补血,佐以和血通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益气补血当以脾胃为重。又先天后天相互长养,肾元为一身阴阳之本,故益气补血之时应先后天并顾,而据病情有所侧重。和血通脉求之于肝,疏泄有节则补而不滞。药当取诸缓和之品,如当归、芍药、丹参类。
3.益气行气兼顾,补血活血并行 理气行气之药性多辛温,多用易耗气伤血;益气之品甘平,性多壅滞,多用易气滞气胀,则所补之气不但不为人身所用,反成致病之邪。况气虚者可兼见气滞,为气虚不能运行之故。气滞者亦可气虚,乃气滞不能发陈致新之由。故无论气虚、气滞之证,遣方用药之时均当益气行气兼顾。只是临证之时,当据气虚气滞孰轻孰重,分而治之。活血之药多辛散,补血之品多滋腻。活血者易耗气伤血,补血者易滋腻碍胃,阻滞气机。且补血不稍佐活血行气之药,则所补之血无生气,难为人身所用。况气血同源,相互转化。故活血之时,稍佐益气养血之品,气助血行,气能生血,则活血不动血耗血。补血之时,稍加益气活血行气之品,则气血相生,气帅血行,所补之血周运全身,发挥濡养作用。
(二)西药中用以补中医急救之不足
王左认为:在西医东渐之前,中医不但缓急并治,而且特别注重急性病的救治。如《伤寒论》《肘后备急方》等无不是中医治疗急性病症的专著。然时至今日,西医学无论从诊疗手段上,还是起效时间、给药途径上,都较传统的中医药有优势。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医药的优点,同时也不能放弃中医药临床急救的应用。而且应该立足中医,扬长补短,西药中用以补中医急救之不足。
1.立足于中医,应用中医药于临床急救 王左致力于中医急诊研究30余年,认为中医急诊临床工作应首先立足于中医,应用中医药于临床急救。相对于“中医治缓不救急”的大众认识,王左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急性病救治方法的探讨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如《伤寒论》就是一本重在论治外感急性热病的专著,《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无不把急性病的治疗放在首要位置。当今现代医药飞速发展,因为其在急救医疗方面有着相对规范的诊疗体系和便捷的用药方式及途径,临床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西医西药的诊治,故有“中医治缓不救急”的偏见。然王左认为:即使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中医药在急诊救治方面仍能发挥优势,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和有效率。不但传统的中医急救用药如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仍能收到独特的治疗效果,而且随着近年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中药剂型的改革,尤其是静脉制剂的研发,使中医急诊医疗工作者临证用药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王左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医药静脉制剂的研究,其“参附青注射液”“还元注射液”“复方葶苈注射液”“生地注射液”等的研发成功为中医急救临床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
2.在特定情况下,西药中用以补中医之不足 王左认为,在中医急诊临床中,医疗工作者应做到“扬长补短”:即“扬中医药在某些病证急救方面的优势”“对于传统中医药没有救治优势的疾病,则应西药中用以补中医之不足”。所谓“西药中用”,即在西药药理学指导的基础上,以中药性味归经理论对西药进行再认识,从而赋予西药中药学内涵。若定义中药的概念为:中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表示药物性能,以中医学术语表示其功效主治的药物,则被赋予了中药学内涵的西药从广义上讲亦可视为现代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西药药理学和中药学理论双重指导下应用西药于急救临床可扩大现代中医药的内涵。从而既补中医药之不足,又可提高西药的临床疗效,减轻或避免其不良反应。如王左对阿托品的再认识:认为阿托品性温,功擅温阳解痉,用治腹痛患者,对疼痛喜温之寒性腹痛效佳,对喜凉之热性腹痛疗效则逊之。而西药的不良反应,一般由两个方面引起:其一为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当利用其中的一方面作用治疗疾病时,该药其他方面的作用就表现为不良反应。其二为由于患者体质不一,同样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也有可能不同。如不同患者对阿托品、洋地黄等药的反应就差别甚大。或者应用同一种药物治疗,不同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有的疗效甚佳,有的则一般甚至不佳。因第一种情况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控制药物剂量即可减轻或避免不良效果。对于第二种情况产生的不良反应,现代医药则束手无策。这也是现代医药治病不治证的局限所在。而中医药,却是以结合患者体质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为突出特色,正好弥补了现代医药的不足。若引入中医药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理论,用中药学理论解析现代西药的中药学特性,临证时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辨证应用西药(包括药物的选择和药物剂量的调整),不但可补中医急救用药之不足,而且可减轻甚至避免某些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