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薪解惑心得精选

传薪解惑心得精选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承了近150年的上海石氏伤科,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骨伤流派之一。作为海派中医流派石氏伤科传承研究基地的曙光医院,于2005年组建成立了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石氏正骨疗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氏伤科传人遍及海内外,数量逾千人。

传承了近150年的上海石氏伤科,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骨伤流派之一。以石氏伤科为基础构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又是教育部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作为海派中医流派石氏伤科传承研究基地的曙光医院,于2005年组建成立了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和大师,如今的石氏伤科,弟子逾千人,遍及海内外,无论是在学界还是百姓心目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上海石氏伤科源流述略

石氏伤科,约在1870年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肇始于石兰亭(讳蓝田),习武理伤,皆有造诣。奠基于石晓山(讳荣宗,1859—1928),石晓山自幼熟习拳棒,及至晚年仍对接骨入骱纯熟而敏捷;除设诊所之外,还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道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都有一定的认识。推崇明代薛己所体现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对伤科“兼邪”的施治,尤多心得。石晓山对针灸的应用,亦颇擅长。

发展而声誉卓然的是石筱山(原名瑞昌,字熙侯,1904—1964)和石幼山(原名瑞珣,字熙伯,1910—1981)这一代。石晓山有三子,长子石颂平(原名瑞清,1884—1921)继承父业,且对外科疾病诊治亦有造诣,惜英年早逝。因此,当时分别在神州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的石筱山、石幼山先后辍学,在父亲诊所襄诊。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在日益发展的市中心,声名日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石筱山、石幼山已为“沪上伤科名家”,他们先后纳徒多人,20世纪50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先后兼任教职,亦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石氏的第四代传人有石纯农(颂平子)、石仰山(筱山子)、石凤珍(筱山女)、石印玉(幼山子)、石鉴玉(幼山子)、石凤霞(幼山女)、沈蕴新(幼山媳)、石蕴华(第三代堂侄)。石筱山的高徒有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罗济平、沈德骅、蒋立人;石幼山的高徒有陈国昌、奚鸿昌。由上海中医学院组织结对的学生有陈谟京、诸福度、曲克服、陆品兰、施杞、施超。

第五代传人则更众,21世纪以来,第六代、第七代传人正在成长,他们已遍及江、浙、闽、粤、甘、疆、豫、鲁、京等地及港、澳、台和海外。

(二)围绕学术谋发展

对于一个学术流派而言,学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自然成为流派的灵魂和生命线。

从上述石氏伤科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第二代传人石晓山,在日常繁忙的诊务之余,还积极参与当时的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的活动,与同道进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同时,阅读大量中医典籍,从中汲取营养,用于临床,特别是从明代薛己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提出并奠定了石氏伤科在整体观指导下调治伤病的学术思想根基。

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兼任教职,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编写《伤科讲义》,纳徒授课,并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系统整理石氏伤科学术经验,总结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鲜明的学术观点,将家传验方公开,被收入全国教材,验之临床,安全有效,从而奠定了当代石氏伤科的学术地位。

第四代传人石仰山、石纯农、石印玉、施杞等在当代发展中各有贡献,如:石仰山领衔与药厂合作把祖传伤药膏三色敷药制成巴布剂紫荆消伤膏上市,影响更为广泛。石氏正骨疗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石印玉,在20世纪80年代创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坚持“传承和发展石氏伤科学术精华,培养和造就中医骨伤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导向,教学为根本”的工作方针,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和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确立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损”的主攻方向,围绕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腿痛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所创新。特别是经过众多石氏伤科传人近30年的共同努力,石氏伤科由一个家传的学术流派一跃而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作为一个临床学科,百姓的口碑始终是评价我们工作优劣的首要标准,正是因为石氏伤科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百姓中赢得越来越高的赞誉。

同时,石印玉于2010年倡导成立了“石氏伤科学术联谊会”,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加强海内外石氏伤科传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促进石氏伤科与其他骨伤科通道之间交流和互动;每两年举行一次线下的集中交流活动。在2016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石氏伤科联谊会期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石氏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设立了首批9个二级工作站,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台湾桃园市明江中医诊所、香港骨科中医院,这标志着具有近150年积淀的石氏伤科流派将系统完整地向海内外推广和拓展,努力造福更多的百姓大众。

(三)厚积薄发育人才

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要强,因此具有知识结构多元、培养周期漫长的特点,骨伤科尤其如此。随着院校教育的兴起,在人才培养效率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石氏伤科也紧紧抓住机遇,如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先是分别就读于当时的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之后再跟随父亲襄诊学习伤科。两位先生随后也亲身投入到院校教育之中,担任上海中医学院教职,从而开启了家族以外的传承,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使传人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目前,石氏伤科传人遍及海内外,数量逾千人。

在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时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本科阶段不设骨伤科学专业,而是在夯实全科基础后,到了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再根据需要着重进行骨伤科专业训练。这种理念和做法,现在看来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

(四)百尺竿头不停步

今天,以石氏伤科为基础构建和发展起来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在整体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居国内领先行列。

曙光医院骨伤科是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石氏伤科流派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与关节病理学”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级和上海市石印玉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上海市詹红生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海派中医流派石氏伤科传承研究基地;设有中医骨伤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方向)两个专业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担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膝骨关节炎协作组组长单位、骨质疏松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曙光医院骨伤科以“慢性筋骨病损防治研究”为主攻方向,研究内容涉及脊柱病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伤科手法、石氏伤科学术思想等。现有工作人员50人,在研课题共计50项,其中,国家级12项。

创制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密骨胶囊”、治疗骨关节病的“养血软坚胶囊”“芍药舒筋片”“怀珍柔肝胶囊”和“金利胶囊”、治疗退行性筋骨疾病的“参蝎止痛胶囊”和“抗骨质增生合剂”、治疗胸胁屏气伤的“活血理气合剂”、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新伤合剂”、治疗急慢性软损伤的“膜韧膏”等中药内服和外用(膏药)制剂。

特色诊疗技术有治疗颈椎病的“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麻醉下手法松解整复技术”和“单穴深刺电针技术”、治疗肩周炎的“麻醉下肩关节粘连松解技术”、针对脊柱关节筋出槽、骨错缝的精确定位定向整骨手法技术,以及石氏伤科导引八法、石氏伤科强筋健脊功法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百姓的健康需要,我们还需继续加倍努力,做好传承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传承人,不断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服务更多百姓大众。

名医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