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柏连松中学毕业后拜师中医外科名家夏墨农长子夏少农学习中医,夏少农对学生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柏连松也酷爱中医,故拜师后学习非常刻苦,每日早晨5点起床,背诵中医《汤头歌》《药性赋》等中医典籍。当时夏少农在延天龄药店开业行医,柏连松白天跟师侍诊抄方,晚上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经典,以及跟老师学习夏氏外科常用丸、散、膏、丹剂的制作,苦练基本功,对夏氏外科常用药物制作了如指掌。跟师学习期间,他勤恳好学,吃苦耐劳,做事细致认真,深得老师的首肯,跟师4年,甚得夏少农的真传。柏连松满师后在现西康路开业行医,每日的门诊号达到40余号。柏连松虽自立门户,仍负责老师的日常生活事宜。柏连松满师后仍多次参加中医进修班学习,博采众长,曾随沪上妇科名家朱小南抄方学习8个月,打下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个体开业期间,柏连松参加由新城区(现静安区)政府卫生部门组织的中医个体开业医师考试,有400多人参加考试,柏连松取得了第十一名的好成绩,从此他在中医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老师有时也将自己的弟子安排到柏连松处抄方学习。
1960年前后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地区个体开业的医师进行改革,安排业务技术较好的医师充实公立医院,柏连松被选拔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期间他多次参加上海中医进修班。1962年由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调入曙光医院,任职于中医外科,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任中医外科主任。
20世纪60年代中期,痔科因学科小而不被重视,当时痔科的诊治范围仅限于简单的痔疮、瘘管等疾病的诊治和手术治疗,且痔瘘、肛裂的治疗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因袭家学,使用土方土法,或偏方秘方,手法不规范,或完全效仿西医的手术方法,临床缺乏理论和诊治规范,没有自己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因隶属于中医外科而对学科的发展更没有发言权。柏连松认识到肛肠科虽然是一门很小的学科,但肛肠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因此秉承师命,专攻中医肛肠专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走出了一条布满荆棘坎坷但收获颇丰的路。
那时肛肠学科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医院没有肛肠科,诊疗方案和肛肠科手术方法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手术规范。柏连松通过举办一系列全国中医肛肠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当时的学员目前大多已成为各地的业务骨干。
柏连松比较重视学术交流,他担任《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同时在国内较早地出版了《简明肛肠病学》专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肛肠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及中医治则,将夏氏外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应用于肛肠病的治疗,形成了具有夏氏外科特色的肛肠病诊疗学术体系。
1985年柏连松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以及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柏连松在中医肛肠学科方面卓有建树。他将夏氏外科的学术理论与中医肛肠病的发病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夏氏外科特色的肛肠病诊疗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夏氏外科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内涵。
柏连松在新药研发上卓有成效,还独创了“双线切挂法”治疗各种高位复杂性肛瘘。近年来,柏连松仍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原有手术基础上又增加了“隧道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使该病的治疗方法日臻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