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被误诊数年的发作性睡病

常被误诊数年的发作性睡病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国内报道发作性睡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略多于女性,为1.75∶1。发作性睡病在2010年发病率显著增多。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部解剖发现其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大量丢失,尤其在猝倒型患者中,此类神经元丢失达95%。因此,在做出发作性睡病诊断前,需严格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目前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其日间嗜睡和猝倒发作两大症状。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类临床少见、以睡眠觉醒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属于一种失能性疾病,影响患者学习与工作能力,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通常持续终身。对发作性睡病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是在1998年之后,随着下丘脑分泌素(Hcrt)、又称为食欲素被发现,本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受到极大推动。近年我国临床医师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为了增加中国医师对发作性睡病的了解和规范其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近期发表了《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由于中国汉族人群与其他种族之间存在基因学差异,该指南充分反映了近年国外的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级别推荐等。

发作性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为3/10万~4/10万,亦存在南北和气候的差异。据国内报道发作性睡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略多于女性,为1.75∶1。

与欧美国家报道发病年龄以青少年(10~15岁)为主不同,我国发作性睡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6~12岁儿童,占患病人数的70%~80%,各年龄阶段皆可受累。

发作性睡病在2010年发病率显著增多。我们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历年(2003~2014年)的发病情况,发现2010年发病人数为其他年份的3~4倍之多,此后年发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中国2010年发作性睡病井喷式爆发与2009年冬季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密切相关。在北欧等国家同期报道的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也呈现显著上升的特点,其发病人数高达历年的6~7倍。国外分析认为,这些国家的发病率增加与流感疫苗中的免疫增强剂有关,与流感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我国的流感疫苗中并不含这些免疫增强剂。研究者认为不同种族的基因多态性导致发病率的不同和存在对诱发因素敏感性的差异。

对发作性睡病的突破性研究是1998年美国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同时发现一种由下丘脑外侧区合成和分泌的具有促进摄食作用的神经肽,分别命名为下丘脑分泌素和食欲素。此后,科学家迅速发现下丘脑分泌素的缺乏可以导致发作性睡病的症状。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毁损或基因敲除动物具有与人发作性睡病患者相似的临床表型:觉醒期嗜睡和猝倒样发作。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部解剖发现其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大量丢失,尤其在猝倒型患者中,此类神经元丢失达95%。通过放射免疫法,米尼奥(Mignot)等人发现发作性睡病伴猝倒者脑脊液中Hcrt 1显著下降,而大多数非猝倒发作者和所有原发性嗜睡患者脑脊液Hcrt 1无下降。

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白天不可遏制的睡眠发作,可以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吃饭、行走、开车时,患者会突然进入睡眠状态,入睡一段时间后(通常为数分钟至一小时)醒来可恢复精力。另一核心症状为猝倒发作,这是本病独有的特征性表现,大约有3/4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猝倒发作。猝倒常表现为强烈情感刺激(如大笑)诱发的骨骼肌张力丧失。此外,本病患者夜间睡眠差,虽然能够很快入睡,但易醒、多梦、多动。这种夜间睡眠不安表现十分顽固,常常白天嗜睡和猝倒发作经药物治疗纠正后,夜间睡眠问题仍然存在。除了这些睡眠觉醒问题外,患者还表现出发病后体重显著增加、情绪性格障碍,一些儿童患者出现青春期提前的症状。

发作性睡病为慢性病程,多数患者病情缓慢加重,最初表现为白天睡眠增多,大部分患者在半年内出现猝倒发作。由于本病起病隐匿,且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患者从发病到确诊通常需要2~3年,甚至长达10年以上。

最早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以是否伴有猝倒发作而分为猝倒型和非猝倒型。近年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尤其脑脊液Hcrt 1检测技术的普及,将发作性睡病分为Hcrt 1缺乏型和非缺乏型。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 3)现已将“脑脊液中Hcrt 1浓度≤110皮克/毫升或﹤正常参考值的1/3”纳入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脑脊液Hcrt 1浓度的检测已成为诊断本病和判断预后极为重要的生化指标。然而,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医疗机构能够进行此项检查。北京韩芳教授对中国北方发作性睡病人群进行脑脊液Hcrt 1水平检测,发现以Hcrt 1≤110纳克/升作为中国人群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具有极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可否认发作性睡病的病理分型非常重要,但存在以下问题:目前脑脊液Hcrt 1检测所用方法为放射免疫法,检测方法在国内没有普及;临床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存在失匹配现象,即约10%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Hcrt 1浓度并不下降,而约1/4的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Hcrt 1浓度降低。

目前在中国普遍应用于发作性睡病诊断的指标是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该试验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尚需进一步验证。部分睡眠不足综合征患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亦可出现≥2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现象。因此,在做出发作性睡病诊断前,需严格进行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指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规律性日间小睡、各种睡眠卫生措施和社会支持等,对于缓解日间嗜睡和调节心理适应能力非常重要,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方式手段。

尤其是规律性日间小睡(也称预防性小睡),通过提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安排小睡,如午休时间或学生课间休息时,睡眠10~30分钟,能够显著改善其后觉醒期的警觉水平,并有助于减少兴奋性药物和抗抑郁剂使用剂量。

目前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其日间嗜睡和猝倒发作两大症状。由于这些药物均根据成人临床试验而取得治疗适应证,对儿童的用药不仅在中国,包括欧美国家,都是超适应证使用药物。药物治疗能够较好或部分改善症状,随意停药可能出现症状反弹,所以需长期用药。

发作性睡病作为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睡眠觉醒障碍,与下丘脑分泌素神经元特异性丧失关系密切,其病程很可能持续终身。发作性睡病虽然对寿命无明显影响,但疾病贯穿求学期和性格成型期,对患者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尽早诊断与治疗疾病,及早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执行社会功能非常重要。

(吴惠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