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

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动物和人的活动的区别,马克思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提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动物没有与外界建立关系的可能和必要。
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_属人的世界

社会历史的根源是人的现实生活本身。人的需求产生了生活活动,人的意识源于生活活动,人的历史是生活本身的结晶。

第一节 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

一、人用生活超越生命活动

世界万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生命现象,另一类是非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是非生命现象长期进化的结果。这种进化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生命可以分为人的生命和非人的其他生物的生命。非人的其他生命是“纯自然”的存在,而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而且是不断自觉超越现实的存在,这就表现为生活。

生活与生存是人与动物生命的本质差异。生存仅是适应现有的自然条件。而生活是不断的创造性的活动,它使人不断地觉悟,并把主观意志不断外化成客观的社会生活。关于动物和人的活动的区别,马克思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提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关于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的行为改变自然界并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人之所以去创造生活,不是适应环境,在于人没有生物本能,只能凭劳动去生活。这种劳动,不仅是需求的满足,更是人对万物意识的对象化表达。人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充分地表达出来,就实现了人的生命和生活。而动物没有自己的生命愿望,只有生理需求。正因如此,人的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肉体存在的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人的世界的生活方式。

动物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的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既按物的尺度也按人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例如,食草动物只能依赖天然的草丛,而不会种植;食肉动物只能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而不会养殖;人则可以种植和养殖,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更加伟大之处在于,动物只是按照自己的物种去行动,而人却能统一“任何物种的尺度”,实现“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的统一”,不单是满足人的日常所需,更加重要的是人是按照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来统一万物,形成属人的美的世界。所以,人的生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生命活动。

二、创新是生活的本质

历史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内涵概念。任何事物在历史面前,均应获得发展的权力。

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均处于运动、发展之中。关系是联系人与物的纽带。马克思认为动物没有与外界建立关系的可能和必要。因为动物只是获取所需,并不需要通过外界证明自己。所以马克思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因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

人是有意识的生命体。人只有意识到人不同于自然界的万物,不同于旧有的存在,并证明自己的独特,他才会感知自己的生命。所以,人的生命是超越。而超越就是建立新的关系,打破旧的关系,使人的内涵不断丰富,即处于发展之中。

在发展中,人不断改造一切,使之符合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人的世界。人通过创新证明我与被创造物有某种关系。

人的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对过去采取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因而在创新中总是包含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从而形成了人独特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就是历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是考古学的历史时间概念,而是人的生活形成概念。这种生活历史观证明历史是现实人与历史人的统一。历史人是现实人存在的前提,现实人是历史人的结果。所以,人是自己实践的前提,也是自己实践的结果。

脱离人的辩证存在,即脱离“前提”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有人的产生和存在。正是人以自己为“前提”,又为“结果”,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人类在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马克思在谈到“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时曾经写道:“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必然王国”看作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把“自由王国”看作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