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意识的发现与有意识的探索

无意识的发现与有意识的探索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药最初的发现与人类的觅食活动紧密相连。但无意识的发现总有一些偶然性和风险性,这只能说是中药发现的萌芽。有意识的探索,才是中药走上药学舞台的根本动力。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有意识的探索。具有如此严谨科学探索精神的李时珍,终于历经近三十载,写成影响后世、享誉海内外的《本草纲目》一书。

中药最初的发现与人类的觅食活动紧密相连。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某些植物和动物,后来在无意中逐渐发现一些植物或动物可以减轻疾病痛苦,而有些则可能导致腹泻、死亡等意外。自此,人们逐渐在觅食时,有意识地加以鉴别和选择,逐渐积累了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的经验。

在原始社会之后的时代中,偶然的发现,依然是新中药原始功效、老中药新功效的发现之源。苦于历史久远,很多史实只能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比如“白花蛇”传说:从前有一个人,遍身疮疹,毛落眉目花,周身皮肤奇痒,抓之溃烂成疮,在野外一个废弃的酒店作坊中,发现半缸没有卖完的剩酒,他每日饮用,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癞疮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后来发现,在酒缸内有一条白花蛇,已经泡得皮肉腐烂。原来是这白花蛇酒治好了他的癞疮病。此后又经过医学家们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就在药物书上增添了白花蛇能治“大风疥癞”“暴风瘙痒”的记载。

但无意识的发现总有一些偶然性和风险性,这只能说是中药发现的萌芽。有意识的探索,才是中药走上药学舞台的根本动力。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有意识的探索。《淮南子· 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其杰出首领神农则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被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药学发展已趋成熟。

到了明代,一代药学巨匠李时珍又将这种有意识的探索提升到了新高度,不再仅停留在药物的发现上,而是对药物的质量和鉴别,有了更高的重视和更深入的研究。蕲蛇传的小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古以来,蕲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但是,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危及生命。李时珍在家乡蕲州考察药物,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蕲州当地抓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观察、辨别起来。他和蕲州捕蛇者一起,奔向盛产白花蛇的龙峰山,躲在洞穴附近,等待蛇的出现。经过数日的观察,终于发现,蕲州白花蛇最喜欢吃的红藤绿叶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尔后,他下山调查蛇贩子,方知蛇贩子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州所辖的一座山里捕的。那地方没有石楠藤,所捕的蛇以食小昆虫和鼠类为主。李时珍向蛇贩子和蕲州捕蛇者各买了一条蛇,在比较中发现:两种蛇虽然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蕲州蛇肋下有24个斜方格子,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蕲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瞑目。在临床使用时,他发现兴国蛇虽有除风湿和筋骨病的效果,但远不及蕲州蛇效果好。这是因为蕲州蛇本身所含毒性,才能起到特殊治疗作用。且兴国蛇贩的白花蛇,全国各地都有,产量较大;而蕲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于是,他把这些鉴别要点记下来,写成《蕲蛇传》。自此,中药材便有“白花蛇”和“蕲蛇”两种药名,为后世医生临床选用提供了方便,也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的中毒现象。具有如此严谨科学探索精神的李时珍,终于历经近三十载,写成影响后世、享誉海内外的《本草纲目》一书。该书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记载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