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用药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有根据药物性味确定归经,有根据药物功效确定归经。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是按药物性味。再比如:紫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则是以药物功效确定归经。相对来讲根据药物疗效来确定归经,是前人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的积累,逐步认识到某药对某病较有效,中医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引经报使”,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更为准确。
引经报使,是中医的专用名词,它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像向导一样,所以叫作引经报使。一种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另一种是引向疾病所在。例如咽喉病须用桔梗载药上浮,到达咽喉部;又如治下肢病用牛膝为引,治上肢病用桑枝为引。只能认为这些药治疗咽喉、下肢、上肢的某些病有效,如果认为必须用这些药为引,那就不切合实际了。
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 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引药达目部: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 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 葛根。
4. 引药达背部 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 杜仲、川续断。
6. 引药达胸腹部 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 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 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 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 蝉蜕。
11. 引药入胃 半夏。
12. 引药入肺 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 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 丹参、黄连、石菖蒲。
15. 引药入脾 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 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 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 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