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丝的分子组成
每个肌细胞内含有上千条肌原纤维,其沿长轴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和暗带。暗带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为H带,H带的中央,有一条暗线,称为M线。明带中央有一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相邻的Z线之间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条肌原纤维上有若干个肌节。肌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由许多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图2-7)。
图2-7 骨骼肌纤维逐级放大
1.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或称肌凝蛋白)组成。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可分为球头部和杆状部。杆状部朝向M线平行排列,构成粗肌丝的主干;球头部有规律地伸出粗肌丝表面,成为横桥。横桥具有两个与肌丝滑行有关的特性:①在—定条件下,横桥能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结合,从而带动细肌丝滑向肌节中央。②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在与肌动蛋白分子结合后,分解ATP提供肌丝滑行的能量(图2-8)。
2.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或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其中肌动蛋白分子构成细肌丝的主干,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与粗肌丝的横桥之间,能阻止肌动蛋白分子与横桥头部结合,称为位阻效应,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在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上还结合有另一个调节蛋白,即肌钙蛋白。肌钙蛋白分子与Ca2+有很高的亲和力,是Ca2+的受体蛋白(图2-8)。
(二)肌丝滑行的过程
目前公认的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是:当肌质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构型的改变,使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肌动蛋白分子上被原肌球蛋白掩盖的作用位点,于是位阻效应被解除,横桥便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便激活ATP酶,分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扭动,牵拉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行,肌节缩短,出现肌肉收缩(图2-9)。
图2-8 粗、细肌丝结构
图2-9 肌丝滑行分子模式
当肌质中Ca2+浓度下降时,Ca2+与肌钙蛋白分离,恢复原来构形,原肌球蛋白回到安静时的位置,产生位阻效应。此时,肌动球蛋白解离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细肌丝由粗肌丝内滑出,肌节恢复原来长度,出现肌肉舒张。
简单地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入与滑出造成的肌丝滑行过程,也是在一定的Ca2+浓度下,肌动球蛋白形成和解离的过程。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兴奋时,首先肌细胞膜出现动作电位,然后才引起肌细胞的机械收缩。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肌细胞兴奋时,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沿着横管系统传到三联体的终末池。②三联体的电位变化,引起终末池钙通道开放,Ca2+由终池释放进入肌质。③肌质内的Ca2+浓度升高,促使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而触发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④神经冲动停止,终池膜上钙通道关闭,同时钙泵被激活,将肌质中的Ca2+回收入终池,使肌质中的Ca2+浓度降低,引起肌肉舒张。
重要提示
肌管系统是由两个不同走行方向而且互不相通的小管组成。一个为横管(又称T管),是与肌原纤维垂直的管道,由肌细胞膜在明暗带交界处或Z线附近向内凹陷形成,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其内为细胞外液。当动作电位在肌细胞上进行传导时,可沿肌细胞膜传到横管。另一个为纵管(又称L管),是与肌原纤维平行的管道,也称肌质网。纵管两端靠近横管处的膨大部分,称为终池。终池内储存大量与肌肉收缩有关的钙离子,又称钙池。每一横管和它两侧的终池合称为三联体。
在机体内,骨骼肌收缩是受运动神经支配的。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引起肌细胞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沿着横管系统迅速传到肌细胞内部,直到三联体,使终池膜的蛋白构形发生变化,对Ca2+的通透性大大增加,于是储存在终池内的Ca2+便会顺浓度差被大量的释放进入肌质内,使肌质内的Ca2+浓度升高,并迅速向细肌丝扩散,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出现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
当神经冲动停止时,随着肌细胞膜及横管的膜电位复原,终池膜对Ca2+的通透性降低,肌质内Ca2+又被终池膜上“钙泵”重新摄回到终池内,以致肌质中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和Ca2+分离,从而出现肌丝滑行引起肌肉舒张。
上述可以看出,三联体是实现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图2-10)。
图2-10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