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0年,FAO/WHO在“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评估策略咨询会”上就提出对新食品作物的安全性采用比较方法。1993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食品安全性分析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除植入基因外没有差别就是实质等同,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就集中于植入基因和表达的相应蛋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成分比较、抗营养因子比较、致敏原比较、毒性物质比较,以及将目标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各种试验,如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含致癌试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安全性相当。当转基因食品未能满足实质等同要求时,并不意味着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只是要求进行更广泛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备受人们关注,如1998年8月10日,苏格兰阿帕得·普斯泽泰教授公布转基因土豆引起小白鼠免疫系统损害的实验结果,并暗示其对人类健康也存在着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全世界广泛的争论,但是英国的权威部门对普斯泽泰教授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提出质疑。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估尤为重要。在我国,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也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转基因食品安全与营养评价指南”,农业部规定从2002年3月20日起转基因食品市场销售必须在标签上注明: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不仅改善了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在改善食品营养成分方面也表现一定的优势。例如,2005年3月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公布新品种“金米”含更多的维生素A原,每克“金米”高含37微克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在人体内会转化维生素A,对预防儿童失明非常重要,而全球每年有50万名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另外,转基因西红柿含有大量黄酮,而黄酮具有延缓围绝经期,缓解衰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经食品安全性评价后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证据。但是不通过食品安全评价就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不能确定其对人体是否有害。因此,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