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致病因素,其内在因素固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就其病变的性质而言,都是在外邪(六淫之邪)的作用下而发病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风、热(包括温、暑)、湿、燥、寒是随着自然界四时季节变化的常气,是万物生长适应的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但这五种气象的反常变化,人体又不能相适应时,就可成为致病因素,即称作五淫,加上疫疠之气,共为六淫。属外感病的病因,简称外因。
六淫之谓,历来均为风、寒、暑、湿、燥、火。但火不是外因,不能作为六淫之一。尽管临床确实可以见到火的证候,且其性甚烈,故前人有“煮海为盐,焚石为灰,燃木为炭,锻铁为粉”的精辟描述。但它均由其他诸邪转化而来,即所谓“六气皆能化火”。临床是没有直接感受火邪而致病者(除火烧伤,但它不属于外感病范畴)。设火真为六淫之一,岂有火化火之理?且“五志动皆为火”,“气有余便是火”,可见不只是外感热病可以化火,内伤杂病也能化火。纵观历代医家及近代医籍,乃至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对外因的论述,虽都笼统地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命名,但从未见到“外感火邪”的论述,所以火实非外因,显然而知。既非外因,岂可作为六淫之一哉!
自《内经》提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到张仲景因感伤于疫病流行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惨景,“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直至吴又可根据“触者即病”,目睹疫病流行,死亡的枕藉惨状而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又称疠气)学说以来,已为人们日益重视。就外感病大多具有传染性这一客观事实而言,已证明了“疫疠之气”确是一种能直接引起疾病的外邪,并且在夹杂疠气时,则其化火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这或许是古人在未认识疠气之前而提出火为六淫之一的原因欤?但这显然本末颠倒,因果混淆了,所以疠气当为六淫之一。
火,与水、饮、痰、瘀一样,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第二致病因素,但绝不能作为外因之一。
或曰:“暑热即为火”。其实不然,如可代替,那么六淫之中有暑就不必再用火。况且暑与火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暑自外来,而无内暑,故为六淫之一;火自内生,而无外火,故不能作为六淫之一。
而暑,只是在特定的季节——夏季之热的称谓而已,没有“热”的范围广泛,故暑又以热替代为妥,而且可包括“温”。温与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故六淫之谓,当为风、热、湿、燥、寒、疠为确切。
由于四时病邪致病,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各有特定的证候表现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故临床只要掌握每一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通过不同证候的分析,就可明确各种外感病的病因、类型,从而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主要精神所在。兹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简述如下:
1.风邪
(1)四季皆有,为春季的主气。是外感病的主因,为之先导。故曰:“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热、风湿、风燥、风寒等。
(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流窜不定,病情多变化。
(3)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易于引起发热、恶风、汗出、泄泻、腹痛等症。
2.热邪
(1)四季皆有,为夏季的主气。出现于特定的夏季的热邪,可称之为暑邪。热的程度较轻者,则可称之为温邪。
(2)热为阳邪,易于化火,而出现高热、烦渴、汗出等症。由高热而容易灼伤津液,耗伤元气,动血动风。
3.湿邪
(1)四季皆有,为长夏的主气。其除气候因素外,与居住环境关系密切。
(2)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可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等症状,疾病一旦夹湿,则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燥邪
(1)四季皆有,为秋季的主气。初秋气候尚温,故谓之温燥;深秋气候偏凉,故谓之凉燥。
(2)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容易侵犯肺脏、皮肤、口鼻等处。
5.寒邪
(1)四季皆有,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阻遏卫气,伤人阳气。
(2)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侵犯肌表,毛窍收缩,卫阳闭塞,使气血流行不畅,而出现疼痛、恶寒、无汗、脉紧等症。
6.疠气
(1)四季皆有,亦称疫气、戾气、杂气、瘴气、疫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每与气候反常、环境卫生不良、饮食不洁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有关。
(2)发病急骤,易于化火,病情重笃,具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
(3)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