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支气管受到外邪感染而发生的炎症。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或气候骤变之时较为多见。也可发生任何年龄,而小儿更易患之,预后多数较好。如若患者体质较差,或病邪较重,或误治失治,可导致支气管肺炎等肺系疾病。中老年患者,由于反复发作而容易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心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医学虽无此名称,但据其临床有咳嗽、咳痰或胸闷气急,或发热恶寒等表现,可归属于外感咳嗽、咳喘等范畴中。至于慢性支气管炎,应视为外邪引动伏饮,与此有别,另当别论。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侵犯肺系所致(图4-2)。在气候突变、冷热失常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致使肺气宣肃功能失调而发病。盖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故称“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而咳嗽作。所以陈修园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医学三字经·咳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较急,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和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之后则主要表现为咳嗽。开始为干咳少痰,呈刺激性,过1~2天后,咳嗽稍畅,较重的病例可见阵发性。每见于晨起、夜睡体位改变时或劳累后,甚至终日咳嗽,咳剧时可引起呕吐。当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胸闷气急。全身症状多在3~5天内消退,但咳嗽有时较为迁延。
图4-2 急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示意图
【辨证施治】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体质禀赋的偏颇,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本病常以风为先导,夹有寒、热、燥、湿、疠等邪。故治疗本病时,在确定主因为风的前提下,重点辨别寒、热、燥、湿、痰的孰轻孰重。又咳嗽之作,必咽喉痛痒,故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疏风宣肺,清利咽喉。有此功效者,当首推僵蚕和蝉衣,为治此等证不可挪动其主药,佐以牛蒡子、三拗,随后辨证加味。亦可谓专方专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精神的体现。
1.风寒犯肺
症见咳嗽,痰稀白,喉痒声重,鼻塞流清涕,常伴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酌加荆芥、防风、前胡、白前、苏子叶、白芥子。
2.风热袭肺
症见咳嗽,咳痰不畅,痰黄白相兼较黏稠,咽喉红肿疼痛,常伴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酌加桑叶、菊花、地龙、百部、葶苈子、生石膏。
3.风燥伤肺
症见咳嗽声嘶,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甚或痰中带血,鼻燥唇干,咽喉干痒,咳甚则胸痛,牵引两胁,舌边尖红,苔薄少津,脉浮数。此为温燥伤肺,治宜疏风润燥,清肺止咳。酌加沙参、麦冬、象贝、款冬花、紫菀。
另有凉燥伤肺一证,症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兼有恶风形寒,头痛发热,舌苔薄白等症。治宜疏风润燥、理肺止咳。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可酌加百部、佛耳草、苏叶、紫菀等。
4.痰湿阻肺
症见咳嗽痰盛,其声漉漉,痰色稀白,身重体痛,胸脘痞闷,纳谷减少,舌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酌加青蒿、藿香、薏苡仁、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炒莱菔子。
5.痰热侵肺
症见咳嗽气粗,多痰,色黄而稠,咳吐不爽,或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烦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酌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瓜蒌、鱼腥草、黛蛤散。
【预防】 发病期间,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荤、腥、烟、酒、辣;适寒温,注意气候变化;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外界煤烟等气体刺激。
【病案4】 陈某,女,14岁,2000年11月11日就诊。
4天前,因发热、咳嗽去医院治疗。经查两肺呼吸音粗糙,胸透提示:两下肺纹理增深。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0.74,淋巴0.26,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而住院治疗。诊治4天效果不甚理想而来我处。症见发热(38.8℃),有汗不解,尚恶风寒,咳嗽气促,胸痛不畅,痰白而稠,咽喉红痛,舌红苔薄黄,脉数。证属风热袭肺,热毒蕴结,痰阻肺络,肺失宣肃。治宜清热化痰,宣肃肺气。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味:
僵蚕10g 蝉衣10g 炒牛蒡子10g 炙麻黄10g 生石膏30g 杏仁10g 甘草3g 广地龙10g 炙百部10g 葶苈子10g金银花15g 连翘15g,3剂。
嘱忌荤、腥、橘子。药后热退,诸症好转。去麻黄、金银花、连翘,加竹叶、南北沙参、炒麦芽、谷芽,又3剂而安。
[按]盖“肺有恶寒喜温,但又有畏火喜清之性,主宣发,恶郁闭,主肃降,恶上逆,守中和之机”。因风热犯肺,肺失宣肃,痰阻肺络,故诸症作,方用僵蚕、蝉衣、牛蒡子、麻杏石甘汤清肺热宣肺气、利咽喉而止咳嗽;地龙、百部、葶苈子泻肺化痰,止咳平喘;金银花、连翘一方面助麻杏石甘汤清肺退热,另一方面协僵蚕、蝉衣、牛蒡子利咽止咳。药后邪祛正安,肺守中和之常。
【病案5】 伏某,男,63岁,退休工人,2000年11月3日就诊。
近日天气骤凉,喉中燥痒,干咳频作,入夜尤甚,影响睡眠,经治未愈,已经近周。刻下尚恶风形寒,少痰不畅,咳剧时,胸膺隐痛,牵引两胁,小便不禁,胃纳尚可,舌苔薄白,脉浮弦,T37.8℃。证属秋凉燥邪伤肺,肺气失宣上逆。治宜疏风润燥,理肺止咳。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
僵蚕10g 蝉衣10g 炒牛蒡子10g 炙麻黄10g 杏仁10g象贝10g 佛耳草10g 炙紫菀15g 桃仁10g 当归15g 炙甘草5g 苏子、苏叶各10g,5剂。
嘱忌荤、腥、酒、辣、香燥之物。药后咳嗽稍爽,胸痛亦缓,尿能自控,诸症好转。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服5剂而安。
[按]燥有凉温之分,初秋尚温,燥兼风热,谓之温燥;深秋偏凉,燥兼风寒,谓之凉燥。是证属凉燥。张景岳说:“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故方中用僵蚕、蝉衣、三拗、牛蒡子利咽喉、宣肺气而止咳嗽,杏仁配苏叶,仿杏苏饮之意,加苏子、桃仁、当归、佛耳草辛润下气;紫菀、象贝润肺化痰,符合“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之原则。又咳引胸痛,是肺气被郁,气络失和;甚于夜晚,是有瘀血,则用当归、桃仁最切合病机,“血和则肺亦顺也”,况《本经》明文“当归主咳逆上气”。药证相符,故效尚属满意。
【病案6】 王某,男,48岁,某厂厂长,2000年6月30日就诊。
体型肥胖,大腹便便,痰湿内盛,可想而知。又嗜酒如命,烟不离唇。前夜饮酒过量,冒风而睡,咳嗽频作而苏醒。今气息粗促,痰声漉漉,咳吐不畅,痰稠色黄,胸闷胀满,咽喉干燥,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溏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阻肺,肺失清肃。治宜清热化痰肃肺。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
僵蚕10g 蝉衣10g 牛蒡子10g 葶苈子15g 葛花15g胆南星10g 杏仁10g 桑白皮15g 全瓜蒌20g 鱼腥草30g黄芩10g 炒莱菔子30g,5剂。
药后诸症好转,咳痰较畅,咳嗽亦减。原方加茯苓15g,又5剂而安。嘱少烟酒、控制饮食为要。
[按]痰由湿化,湿由脾胃运化失职所生。同时湿热郁蒸,能煎熬成痰,痰从热化,壅塞肺窍,肺失清肃,故诸症作。方用桑白皮、黄芩、胆南星、莱菔子、葶苈子、瓜蒌、杏仁、鱼腥草泻肺化痰,以清肃肺气,其中葶苈子苦寒滑利,能降肺气,泻水逐痰,兼走大肠,使水湿痰气从大便而去。因酒后冒风,其邪尚在肺卫,故用僵蚕、蝉衣、牛蒡子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不用甘草者,因酒家恶甘也,湿热重亦不宜用;用葛花者,因其善解酒毒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