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生活世界

现代生活世界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是以科学、消遣、社交、法治为特征的。在现代生活中,社会机构与组织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个人仅是生活的适应者、消费者。第一节 现代生活的凌乱舞步现代生活是物的文化,是商业文化。在经验生活世界,人们在话语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普遍认同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成为现代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线索。
现代生活世界_属人的世界

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是以科学、消遣、社交、法治为特征的。传统的经验生活被淹没。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的、区域的经验被传承为普遍适用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以最实际、最亲和的形式支撑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与个人完全一体化,在经验的生活时代,个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个人是生活的标志,个人以自己的生活为荣。在现代生活中,社会机构与组织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个人仅是生活的适应者、消费者。个人被规划,同时也被抛弃。

第一节 现代生活的凌乱舞步

现代生活是物的文化,是商业文化。生活不是个人的神圣化过程,而是去神圣化过程。这个究其根本在于科技的魔力,它创造了商品交换的可能和必要,也把人卷入了商品交换的海洋。

在经验生活世界,人们在话语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普遍认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长,少有困难。而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由商家和机构推动的浪潮,一波淹没一波,让人倍感隔离并且沟通艰难。人的一生由追求浪潮的弄潮儿最终变成搁浅者和触礁者。多数人以失望退场。

一、科技精神的束缚

用科技精神取代日常经验是人类发展史的一大进步,使个人由狭隘的区域生活变成社会化生活,使个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极度扩大,个体创新能量得到极度发挥。但是,正如人类的发展总是由片面到全面一样,人的生活世界也是如此。在科技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生命体验被否决,一切都必须拿到实验室中,证明是否是真理。人类用社会组织暂时取代了个人;个人只有进入社会组织中,才能暂时融入现代生活。但是,进入社会组织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所以总有一些人,在某些时刻被排挤出社会组织之外,而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弃儿。这一情景是大量、经常发生的,人们俗称为“失业”。失业,使失业者没有了社会归属感。时间一长,如果没有丰厚的积蓄,失业者就会厌倦人生,自甘堕落。在传统社会中,个人一生下来就永恒地归属于特定的生活。只有极少数人,在特殊的情况下,成为流浪者。

对于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马克思曾经阐述了这样一个真理:区分一个历史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生产。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传统的手工劳动,只能是简单的几个人的互助式劳动,社会分工不发达、不明晰;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财富积累缓慢,所以生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式的生活。这样,个人虽然是生活舞台的主角、灵魂,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差别较小,个人无法影响更多的事物。所以经验世界的生活是狭隘的。

商品经济作为现代科技的孕育之母,使工具理性成为强大的现代信念。工具理性破坏了神圣信仰和灵魂拯救的传统经验化的个人生活模式,使谋利变成了现代生活的灵魂,因此效益原则成为一切行为的原则。

为了获得更多效益,人们就必须在学习、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手段、途径等诸多方面实现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曾经是个别手艺人经验的技能,今天完全普遍推广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一切都能精准测量,这样经济效益才会有可靠的依据,并能实行精准控制和管理。

企业工艺革命就是把单个人的经验变成了普遍法则且生产可以通用的部件要素。18世纪末,美国发明家惠特尼革新传统工艺,以互换部件的方式制造枪械,走出了标准化生产的第一步。企业开始广泛采用的生产流水线,就是经典的标准化流水线。现代工艺讲究齐一性、通用性、可重复性、可置换性的标准,能带来生产的大批量、高效率和低成本,从中获取较高效益。

科学已成为可以计算的技术,而且只有成为可计算的技术,科学在现代社会才有一席之地。原本科学是人对世界广博性的探究和人的生活广博性的指引,而今天科技只能服务于生产商品的技术,而人的生命活动也在技术优先论的影响下,成为生产商品的工具。这样科学变成了技术的奴仆,而技术服务于商品,人的发展被忽视了。

在技术优先论的影响下,自然界被看成可以加工的并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原材料。而人则是被限定的具体职业角色,并按企业标准组织、管理和训练每一个公民,人的广泛的社会属性被忽略和限制了。人在大机器面前,整个人都非人格化了。

严密分工协作,使个人仅是产品的局部的部件生产者,他仅是“总体工人”的一个细节,他无法感知自己独立创造、生产的乐趣和尊严。

工人的素质日益单一,且在某个方面又日益精准和娴熟。机器是企业的灵魂,而劳动者则丧失了人的灵魂。机器运转的效率,决定了工人们生理呼吸的频率,而他们的思想则停止了运转。人只是可以置换的部件:准确无误、规范高效的技术操作者。技术工作时间和生理需求确定了工人作为部件更换的时刻。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了资本的职能。” 工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由,农民那种松弛有度的自由生活也已经完全丧失了。

不仅仅是工厂,整个社会行为都标准化了,人们按照时间整齐划一地行动。有人说:“时钟不仅是一种计时手段,也是协调人类活动的最好方法。工业社会最关键的机械就是时钟,而不是蒸汽机。决定能量,确定标准,实行自动化,研究更为精确的计时方法,每种都与钟表有密切关系,都表明钟表是现代技术最了不起的机械产品。” 时间原本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如运动中的太阳形成时间“年”的概念。但是在时钟那里,时间不再可变,而是“均匀间隔的标准刻度”。人类也被时钟标刻出不同的时代——富有的时代或贫困的时代,人类仿佛只是为财富而生存。

由于科技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开始发达。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世界大门,一切都被卷入商品的洪流之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成为现代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线索。人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节俭已不再成为美德。追求高消费,成了新的人生理想。人被“物”的流动所决定。

二、过度消费的迷失

传统的日常消遣主要包括闲谈、讲故事、下棋、玩牌、游戏等。消遣主要是一种纯精神娱乐、精神陶冶、精神融洽。这种消遣的具体内容均与日常生活相关,所以是个体生命不可缺少的活动。没有消遣爱好的个人,必然是乏味和浅薄的人。

现代日常消费取代了传统的日常消遣。虽然“消费”和“消遣”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本质之别。“消遣”是自娱自乐,“消费”是享受社会服务。“消遣”是寻找平等,“消费”是寻找高人一等;“消遣”是精神活动,“消费”是财物消耗;“消遣”是相互关怀,“消费”是相互攀比。总之,“消遣”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关系的密切,“消费”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关系的疏远。

消遣由当事人自动发起;消费由商家精心操作。这样各种消费形式遍地开花。歌厅、舞厅、K厅、游戏厅、酒吧、网吧、陶吧、咖啡厅、音乐茶座、台球厅、健身房、网球场随处可见。

现代传媒手段也迅速地推动了各种消费方式的普及。传统的口头传递、纸张宣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慢。现代电子传媒具有即时性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光盘、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随着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光储存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会使人类的消费活动走向疯狂,最后“适得其反”。

现代娱乐的商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导致娱乐产品的标准化和程序化,结果是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形成娱乐产品的雷同和庸俗。这种状况,导致了另一极端的产生。反标准和反程序的另类娱乐产品脱颖而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异军突起,使人们本已混乱的心理更加无序。

交往在人的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在交往中,人人关系才能建立,人的社会性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才能发挥,人才能找到幸福。在传统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情感交往。人为情而来,又为情而往。如果交往不带来精神愉悦,人们就会中断交往。即使礼节性的交往,也以情投意合为前提。否则被人认为虚伪、不真诚,或者别有用心。这种以情为核心的交往是出于人对人的认同与需要,它不同于以物为核心的商品交往。所以交往者都是志同道合之人,人品相配之人。人们注重“类同”,而不是彼此利用。这种以情为前提的交往,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没有了物的依赖关系,情的交往才能凸显。情的交往,呈现了其乐融融。

现代市场经济对人的交往的冲击就是去人情化,变成了仅是物的往来。马克思指出,产生了商品经济,“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商品经济“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由于追逐利益,人的交往不再是私人的交往,而是社会交往。人们必须与社会各类部门打交道,人与人关系社会化了。人们用公用的社交语言和礼仪进行往来。不懂得社交技巧,就无法进行社会沟通。传统交往中以“情”动人,今天则以“礼”和“物”动人。虽然为了求利,人的交往对象和范围在扩大,人的活力在增强,但是人与人的情感却在疏远。真是“人一走,茶就凉”。没有牵挂和关怀。不问生死祸福,只求眼前利益。为利,人与人之间可以诉诸法庭,全然不觉有碍感情。人对人的感情已完全丧失,仅剩对物的感情。马克思指出:“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为了这种随机的利益交往不被任意破坏,全社会一切利益往来都“契约”化了。人们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进行往来。一切有效、有序,但是没有了人情。

三、法律至上的冷漠

人在社会利益交往中形成了法律。正如恩格斯所言:“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求: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共同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变成了法律。”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竞争,经济往来仅是互通有无,那么人们行为遵守的仅是习惯,而不是法律。换个角度讲,如果行为往来仅仅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情愿,那么就不需要第三方仲裁。而竞争是客观的压迫,是对当事人客观利益的不自觉侵犯。为了把侵犯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全社会都要预先制定规则,并由政府监督执行,这就是法律。法律维护的是一种以主体的平等独立和平等自由的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国家则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理、利益是否正当做出权威性的认定,并以法定权利促进正当合理的利益追求,制止不正当、不合理的利益追求。法律只有能从长远的角度调节大众利益,才能树立权威,人们才能认同法律。所以法律不仅是制约,更是引导。就引导的功能而言,法律是一种信息资源,它意味社会发展的方向、程度、层次,所以掌握了法律,也就掌握了社会中最长远的利益。

公民维护法律权威,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一旦法律丧失权威,社会就会出现以强凌弱的现象。法律需要公民信仰,需要公民自觉的、积极的守法精神。这样,法律才会因避免了诉讼而减少了行为成本,使个体自由行动。

法律成为信仰,就必须使法律能真实地保护弱者的利益。只有法律不再是异己的、陌生的、强迫的、可畏的,法律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法律才能真实地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法律至上,会导致人的道德意识的削弱。法律能解决物与物的矛盾,却无法解决人与人的心灵矛盾。人与人心灵矛盾需要个人的道德觉悟,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追逐利益且保护每个人的合法利益,是现代法律的本质。而现代社会是通过社会分工来完成每个人的需要的。因此,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自己的欲望;在实现自己私利的同时,要达到互利原则,讲权利与义务对等。但是互利原则,仅是效果上的互利和主观意愿上的自利。

在法律世界中,原则上排斥行为中的情感因素,以利益为原则。从利益行为的角度而言,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打交道时,可以不考虑对方的世界观、感受和艺术口味等人格因素,一切都以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为原则。只有当事双方均感到个人利益可以实现时,才能达成协议。

热衷于计算是法律契约关系的另一重要特征。获利和维护自己利益是契约的本质,所以法律是比较理想的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使每一个契约签订者都倾向于逃避责任和义务。只要他从不诚信的行为中得到的好处大于他为此付出的成本或者代价,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诚信抛到一边。

人类在重视法律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的作用,防止冷漠在人间扩散。

四、网络生存的复杂

现代生活中,网络已成为全新的现象。“经验”使人固定在狭小的区域,“科技”把人整合成无意志的整体,而网络则把个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疆域、习俗、组织和政府,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疆域、习俗、组织和社会。人们在网上发行“比特币”就是最经典的证明。只要你足够有创意和智慧,你就可以虚构起你的世界。世界正无条件地向每个人敞开自己的宝库。这个宝库埋藏的不是只能独享的黄金,而是无限共享的信息和用信息不断织成的新世界。以往占有的观念和欲望,在这个宝库世界中将不会有存活的空气。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共享巨大的全球知识库,可以分享千千万万智慧的大脑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可以和无数形形色色的个人和群体往来,可以体验无数的习俗文化,也可自己创造一切。

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劳动能力,他就不再是被人雇佣的商品,而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生不再以财富的大量占有为目的,也无须占有财富,因为个人的智慧就是无限的宝藏的源泉。人们渴望的是世界的构建,而不是物质竞争中的胜败。资本家将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因为他们除了金钱,一无所有。

“全息化”、“自主化”、“媒体化”的网络世界,是非线性和多维互补的世界。任何组织都无法直接控制网络,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意志找到自己的世界。你不会因某种不足而被拒绝,除非你拒绝自己。多元性、动态性、同时性、多层性正使每个人的意志汇合成同一的海洋,形成了瞬间的冲击方向。

在网络世界,任何问题都是全体人所共同面对的。

首先,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无法脱离良心的谴责和网民的谴责。其次,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必须考虑自己周围的变化,且同心协力。在网络世界,人的依赖是多维的,所以人的责任也是多维的。这种责任已经由眼前的担当演化出未来的不可避免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眼前,是网络引发的最具革命性的思维变革。对于历史性思维,恩格斯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网络已可以形象地将历史直接、随时呈现给观者,在形象中建立历史已完全可能,如何在形象中体现历史,是人类现时代的根本任务。一旦人的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的历史的变革才真正开始。

在“网络”所提供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参照系”中,人们原有的见解被打破了。创新成为唯一的出路。而这种创新不是主客对立的需求式的创新,而是主客融合的互补式创新。任何创新者都不是在为自己而创新,而是为世界的完美。个体已不可能通过占有特定的区域成为独立者,个体只有主动创新世界才能感知自身的活力。

以往个体保护自己自由的方式是通过占有特定的权力和财富支配特定的人为自己服务,从而与其他区域的人划清界限。这是自我封闭的自由。而在网络世界,你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处境,瞬时建立世界。这种建立是一种志同道合的沟通。所以人的自由是非占有式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不再是相互限定的自由,而是共同的自由。

网上购物,使个人世界有了可以独立广泛支配的物质条件。以往区域和身份的限制,在网络世界不存在了。售卖者仅仅是服务者,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公司。任何身份的购买者,均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购买任何高贵的商品,而不会感到身份的尴尬。

正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样,网络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毒害较深。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未成熟期,好奇且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网络中各种黄、暴、毒信息混杂在一起,对青少年会造成巨大的诱惑,不惜以身尝试。首先,青少年的人生观会受冲击。各种颓废的人生观会扰乱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责任意识下降,轻视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长期网上生活,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人际孤独,人情冷漠,逃避现实,甚至有人对人生绝望而轻生。再次,长期脱离社会公共生活,使自身社会角色迷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不懂生活,不能工作。最后,网络聊天会使青少年养成思维肤浅、观点随意、难以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

网络对人类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积极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正在聚集无限的能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五、现代社会的困惑

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却迷失在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之中。

在商业时代,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间接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正是对利润的追求和竞争失败的恐惧,资本家拼命发展经济,这也导致了人对物的依赖。在商业时代,拜金主义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它以创造和积攒财富为最终目的。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个人主义就是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和他人利益之上,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

利己主义是以普遍的、完全的、充分的、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唯利是图、尔虞我诈、金钱至上。

利己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个人只有和群体紧密联系才能生存,所以没有个人私利行为与思想。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有了剩余,产生了个人利益和观念。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个人附属于一定的狭隘的人群。奴隶隶属诸侯,诸侯隶属天子;农民隶属于地主,地主隶属于皇帝。个人总要丧失自己的全部或一部分利益,所以个人主义不能以普遍的、完全的、充分的、赤裸裸的形式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资本天生具有自由、平等逐利的本性,它要求资本家之间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它冲破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个人解放,同时也使得个人彼此之间利益分离。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利益是社会中唯一真实的、永久的利益,现存的社会关系成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个人主义能以普遍的、完全的、充分的、赤裸裸的形式出现,形成了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理论是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理论前提出发的。霍布认为,自然界在人类身体和心灵机能上造得极为平等,由此便产生了对于个人欲求同一事物,而这一事物又不能为他们共同享受时,他们彼此就成了敌人。这就是所谓的“人对人像狼”一样。因此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爱尔维修认为,人从幼年到风烛残年,一直铭刻在心里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的爱”。根据他的理论,这种“对自己的爱”,是以求乐避苦的肉体感受为基础的。

利己主义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行为价值的唯一而普遍的尺度。

爱尔维修认为,全人类的各个阶级,乃是只注意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公共利益的阶级。人们只是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幸福,他们是只把正义之名给予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他由此断言:“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而且普遍的鉴定者。”

一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人,他的行为是不能进行价值判断的。对于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他的行为只有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才能判断出价值大小、正负。即使把行为价值理解为对个人的利害,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但从孤单单的个人利益本身,也难以说明对自己是有利还是不利。因而也很难确定他的行为价值的有无、正负、大小。所以,集体的标准始终是价值判断的最正确的标准。

金钱万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显著特征。

货币商品的交换是普遍的,所以金钱可以换得一切,因而它是万能的。古人批评货币换走了道德的秩序,而今人则赞美金钱的光辉。

资本主义人人关系是现金交易。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贵贱、美丑、荣辱、良心都要以货币占有为标准,用金钱的天平来衡量:有钱就珍贵、美丽、荣耀;我能做什么不是由性格、能力决定的,而是由金钱决定的;我很丑,但有钱能娶美女,因而我是美丽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是最高的善”。

马克·吐温也不无嘲讽地说道:“金钱是他们的上帝,生财之道是他们的宗教。”

拜金主义起源于以下几点:

第一,资本增殖的渴望。资本家在竞争中必须不断地使自己的资本增殖,否则就会被其他资本家打败。

第二,社会商品化。一切都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在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离开金钱,个人寸步难行,崇拜金钱成为普遍法则。

第三,人生成功的象征。在商品的世界中,获得金钱就能获得一切,所以成功的人生就是财富成功。

可是商业经济的竞争性,必然导致物质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全人类分成穷人与富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穷国与富国,并且分化还在加剧,最终导致人间悲剧的大量发生。

商业竞争使文明与丑恶并存,并相互交融;它既促进了历史进步,又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停滞。

以金钱为生命目的的人,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面前,都会走向丑恶。因为,当金钱的增多成为快乐的唯一源泉时,人就会走向嫉妒、自卑,最终走向绝望、毁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