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眼泪汪汪、皮肤出现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粟粒样黏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主。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1~5岁发病率最高。目前我国基本实现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可获得免疫,已控制了大流行。一经感染,治疗得当,调护合理,疹透顺利者,预后佳。一般从发热至皮疹出现,疹点出透,至依次收没,约10天。若体质虚弱,或治护失宜,引起逆证,合并成其他病证,尤以麻疹肺炎为多见。其他如合并喉炎、脑炎,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影响患者健康,乃至危及生命。故麻疹当分顺逆。顺证按麻疹发病的三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逆证按不同的并发症辨治。
(一)疹前期——邪蕴肺卫
麻毒时邪经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卫,引起肺气失宣,而出现肺卫表证。症见发热恶风,无汗或汗出而热不解,喷嚏流涕,咽痛咳嗽,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泪汪汪,羞明畏光,倦怠思睡,食欲减退,或伴呕吐泄泻,小便短赤,手足微凉,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出现“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紫。治宜宣肺疏表、透疹解毒。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酌加透疹解毒之味
僵蚕10g 蝉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黄5g 杏仁1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升麻10g 葛根10g 甘草3g
此期从发热开始至皮疹出现为3~4天。除有一般伤风感冒症状外,还有特殊的症状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①眼泡水肿,目赤流泪,身热而耳垂凉;②细看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腰间常有三五红点出现,此即“报标”;③有特殊的“口腔黏膜斑”:近臼齿处有灰白色疹点,疹之周围黏膜红赤,俗称“麻脚”,为麻疹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接种过麻疹疫苗后,有时也常无此斑。
若由于肠道热邪过甚,或肺热下移大肠,而出现泄泻者,每使疹毒不易透发,对此宜用分利止泻法(如加车前子、泽泻等),以助麻疹外透。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人,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物,以免影响麻疹的透发。因“麻为火候,非热不出”,不然,反易造成麻毒内闭而并发肺炎等证。当然亦要注意,高热或过高热是疾病严重的表现,亦易引起逆证,故应退热与透疹并举,全面考虑。
(二)见形期——肺热发疹
随着麻毒入里化热,蕴于肺脾(胃),而出现壮热口渴,唇红目赤,咳嗽加剧,烦躁不安,尿少便溏,疹色红赤,先从耳后颈部发际,渐扩展至前额、颜面、胸背、腰腹,最后手心、足底依次出现。疹点先隐隐于皮肤之下,累累于肌肉之间。初时疹点细密分明,疹间皮肤正常,加压褪色,略高出皮肤,扪之碍手,以后增多融合成片,一般不痒,体温可达40℃左右,精神萎靡,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治宜清热解毒,透疹宣邪。可用银翘清解汤(金银花、连翘各15g,僵蚕、蝉衣、牛蒡子各10g,甘草3g),酌加透疹解毒之味,诸如紫草、升麻、西河柳、葛根、浮萍、樱桃核等。
此期自见疹点开始至疹点出透为3~4天,是麻疹高峰阶段。麻毒由里而外达,热毒炽盛,治疗重在透疹外出,清解邪毒。此期病人多有泄泻,非过重则不必固止,这与疹前期的泄泻致疹不得外透者决然不同。俾疹毒内从便下,外从表解,表里分消,则诸症尽除。
(三)收没期——肺胃阴伤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之顺序依次收没,症状也随之减轻,热度下降,或午后低热,精神、胃纳好转,咳嗽减轻,或干咳少痰,口渴欲饮,疹收后的皮肤干燥,有糠状脱屑,并留有棕色疹痕,1~2周方可消退,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治宜甘凉养阴,清解余毒。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2g 麦冬10g 元参12g 玉竹10g 生石膏15g 竹叶10g 知母10g 象贝10g 甘草3g 天花粉10g
综上可见,疹前期,邪在卫表,宜辛凉透表为主;出疹期,邪毒内盛,宜清热透疹为主;收没期,有余邪伤阴者,宜甘凉养阴为主,这是麻疹顺证治疗的三大原则。三期的治疗,既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同时在用药上又须注意透发不耗伤阴津,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对于疹毒内陷而出现逆证者,则须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但多侧重于清解肺胃,佐以透疹托毒。
(四)逆证——麻毒内陷
麻疹的逆证较多,是麻疹危候,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出现在麻疹的全病程中,但最多见于出疹期。常由邪毒壅盛,禀体素亏,治护失宜等因素,致使皮疹不能透发,内陷脏腑而产生各种变证。临床常见的有麻毒闭肺、攻喉、内陷厥阴、心阳虚衰等证。其中以麻疹肺炎最为常见。
1.麻毒闭肺(麻疹肺炎)
由于麻毒炽盛,或医护失宜,致使麻毒内陷,郁闭于肺,肺气失宣,肃降失常。麻为阳邪,易于化火,炼液成痰,阻塞气道,疹出不透,毒不得泄,而见高热喘促,喉间痰鸣,呼吸不利,鼻扇胸高,烦躁不安,口渴唇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宣肺,透疹解毒。可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清解汤,酌加透疹祛痰之味:
麻黄6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僵蚕10g 蝉衣10g 牛蒡子10g 升麻10g 葛根15g 紫草10g 甘草3g 葶苈子10g 鲜竹沥30ml
治疗麻疹肺炎,应该透疹和控制肺炎同时兼顾,肺炎好了,疹自外透,故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银花、连翘、葶苈、竹沥泻肺化痰清热;僵蚕、蝉衣、牛蒡子、升麻、葛根、紫草,疏风透疹解毒;又麻为阳毒,每易上蒸咽喉,故银花、连翘、僵蚕、蝉衣、牛蒡子等均有利咽解毒之作用。使麻疹顺利透出,则肺炎亦因之得以好转。否则病毒不能外达,表里郁闭,肺热愈炽,热盛伤阴,变生险证。如疹色紫暗,热毒炽盛者,应注意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皮等;大便秘结者酌加瓜蒌、大黄;引动肝风者酌加羚羊角粉、钩藤、全蝎;神昏者选加“凉开三宝”;津液耗伤者酌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等。
赵心波先生说“导致麻疹转变肺炎的原因有三:①麻疹初出未透,表实郁伏,毒气不得宣泄而内攻。②麻疹正出,复感风寒,而致回靥过紧,疹毒因之内陷。③出齐,身犹壮热,蒸灼于肺,因之麻疹热毒未能外透内清,加之非时之气袭表与内火相搏,火热刑金,肺失清肃而得病。”又说“在治疗麻疹肺炎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几点:①麻疹肺炎患儿,体质有所消耗,容易气阴两伤,容易化燥伤津,伤津耗气之品务必慎用。②麻疹究系温热阳毒,与完全风寒束表不同,因此用药宜肃肺清热为主,同时要照顾到阴液,辛散之品不可过用。③如遇亡阳虚脱,用参附回阳救逆,也不宜过剂。阳气一回,马上要转顾津液,否则又会助长温毒,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鉴别热深厥深的真热假寒证。④在邪盛阴伤的情况下,救阴存津的药物也不宜过于滋腻,否则又会使邪热不解,痰浊胶固”(《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麻疹和麻疹肺炎》)。
2.麻毒攻喉(麻疹喉炎)
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声重,状如犬吠,饮水即呛,烦躁不安,喘促鼻扇,舌红,苔黄,脉数。喉头阻塞严重,容易发生窒息,其症亦急。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上方,酌加土牛膝、玄参、野荞麦根、雪里开、射干、板蓝根等。并可用六神丸,每岁1粒,每日内服3次。
3.麻毒内陷厥阴心肝(麻毒脑炎)
症见疹点紫暗密集,高热不退,喉间痰鸣,神志模糊,或谵语狂躁,甚至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呕吐惊厥,舌绛,苔黄,脉急数。治宜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可用上方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桑叶、菊花、紫雪丹。
4.合并心衰,阳气欲脱
症见体温突降,面色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虚烦汗出,四肢凉冷,脉虚数或微弱。宜急用参附龙牡救逆汤温补心阳,益气救逆。也可用参附注射剂或参麦注射剂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总之,麻疹在流行期间,易感儿不要到公共场所去。发现患儿要及时隔离,卧床休息。衣着要注意保暖,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要避风寒,室内光线不宜太强。饮食应注意营养、易消化,但应忌油腻、荤、腥、辣。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眼结膜充血,眼眵多者,可用温水轻轻擦洗,必要时亦可用眼药水滴眼。
现将麻疹顺证、逆证证治归纳于图4-4。
【病案10】 王某,女,3岁,1999年4月5日就诊。
患儿发热3天,有汗不解,咳嗽频频,其声嘶哑,痰少气急,鼻流清涕,口渴欲饮,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泪汪汪,羞明畏光,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尿黄便干,咽喉红痛,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粟粒样黏膜斑,舌红,苔薄微黄,耳根下可见红疹数点,耳垂较凉,脉数,指纹浮紫。麻疹将出,治宜清宣透疹,因势利导。方用银翘清解汤加减:
银花10g 连翘10g 僵蚕10g 蝉衣10g 炒牛蒡子10g杏仁10g 豆豉10g 升麻6g 葛根10g 西河柳10g 紫草10g炒麦芽、谷芽各10g,3剂。
图4-4 麻疹病因病机治疗示意图
嘱每日1剂,煎2次,混合,分4次温服。卧床休息,避风寒,饮食清淡。3剂尽,麻疹出透,且已逐渐见退。诸症好转,尚有微热。继银翘清解汤,加沙参10g,玄参10g,竹叶10g,石膏15g,炒麦芽、谷芽各10g。3剂善后而安。
[按]患儿发热3天,麻疹初现,治以清宣透疹之剂。方用银花、连翘、紫草、升麻、葛根清热解毒透疹;僵蚕、蝉衣、牛蒡子、杏仁、豆豉、西河柳宣肺辛散透疹;谷麦芽醒脾助运。之所以重在宣透,其用有二:“一是托毒外出以防内陷;二是宣通
肺气以防肺闭。”因麻疹最怕内陷与肺闭。麻疹出透,热毒外
达,诸症皆缓。疹透之后,继清余毒,生津和胃,助其康复。
【病案11】 盛某,男,2岁,1999年3月19日就诊。
高热(39~40℃)5天,耳下、颈部、胸背已可散见疹点,但疹出不透,咳嗽声嘶,痰声漉漉,气急鼻扇,无汗烦渴,扁桃体肿大,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腹部胀满,肝肋下2cm,脾肋下1cm,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右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证属麻疹虽出,但未按序顺利透发,毒热内蕴,肺气郁闭之故。治宜宣肺透疹,清热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清解汤加减:
僵蚕10g 蝉衣6g 炒牛蒡子10g 银花10g 连翘10g麻黄5g 杏仁6g 生石膏15g 升麻6g 葛根10g 熟军3g生草3g,3剂。
药后大便得通,皮疹即增外透,体温渐降,诸症好转,去麻黄、升麻、葛根、熟军,加南沙参、北沙参各12g,谷芽、麦芽各10g,竹叶10g,芦根10g,继清余邪,生津醒脾。3剂,以善其后。
[按]患儿高热5天,按理应麻疹透发,热毒外达为顺,奈麻毒郁闭肺气而并发肺炎。疹不透,毒不解,热不去,诸症急。故方用僵蚕、蝉衣、牛蒡子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清肺透疹以宣肺气之郁闭;辅银花、连翘、升麻、葛根,清热解毒以透内蕴之邪毒;更佐熟军“升降通和以解杂气之流毒”。表里分消,则诸症尽除。疹出透之后,仍要继清余邪,生津醒脾,勿重宣透以防伤津耗液,故及时去麻黄、升麻、葛根、熟军,而加沙参等味以生津救液。
【病案12】 傅某,女,2岁,1999年2月27日就诊。
出麻疹,时已逾旬,近日咳喘反甚,喉间痰鸣,面红气粗,伴发热(39.2℃)无汗,烦躁不宁,口渴欲饮,两足欠温,腹部胀满,大便溏稀,带有黏液,每日3~4次,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指纹浮紫,在气关。证属麻毒余邪未清,复感风寒,导致麻毒内闭,肺失宣肃。治宜宣透,清解余毒。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
僵蚕6g 蝉衣6g 牛蒡子6g 炙麻黄5g 杏仁6g 葛根10g 黄芩3g 鸭跖草12g 生石膏12g 甘草3g 芦根12g通草3g,3剂。
药后发热渐退,咳喘亦减,诸症好转,大便日1次,无黏液,小便微黄量增。继前法,去葛根、黄芩、通草,加竹叶、麦冬、沙参。继清余邪,养阴生津,3剂,以助康复。
[按]麻后复感,邪毒闭肺,形成麻后肺炎,而见发热无汗、烦躁咳喘等症。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以开肺气之闭,在僵蚕、蝉衣、牛蒡子的协助下,加强宣透之力,尚有利咽止咳、解毒透疹之功;腹胀便溏有黏液、舌红苔黄腻等为湿热内蕴,故用葛根配黄芩以清利湿热;通草利尿祛湿,乃遵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以治两足欠温;芦根助石膏、葛根以清热生津;鸭跖草功能清热、解毒、利尿,面面俱到。药后热退,咳缓,诸症好转。继投竹叶、麦冬、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气阴渐复而愈。
【病案13】 马某,男,3岁,1994年3月25日就诊。
患儿发热1周,疹出未透,频频咳嗽,喘促鼻扇,其声嘶哑,状如犬吠,喝水即呛,饮食难进,烦躁不安,扁桃体红肿、疼痛,且已化脓,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证属疹出不透,邪毒蕴结清道,发为乳蛾。治宜清热解毒透疹,利咽通腑消肿。方用利咽清热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
银花10g 连翘10g 僵蚕10g 蝉衣6g 炒牛蒡子10g炙麻黄5g 杏仁6g 石膏15g 甘草3g 土牛膝15g 板蓝根10g 熟军3g 荞麦根15g,3剂。
另用六神丸1支,每次服3粒,每日3次。外用葡伏堇1朵,加食盐少许,捣烂,敷印堂穴,用创可贴固定,每日1次,连用3天。
药后疹透,且依次收没,大便通畅,咳喘转缓,喉痛亦减,诸症好转。继前方去麻黄、熟军、板蓝根,加玄参、沙参、竹叶、桔梗,又3剂。后以饮食调理而安。
[按]患儿发热1周,理当疹透毒解,但或因复感风寒,或因饮食失节,致使疹出未透,邪毒蕴结于内,熏蒸清道,而并发喉炎。故方用僵蚕、蝉衣、牛蒡子合麻杏石甘汤,清肺透疹以宣肺气之闭;助银花、连翘、板蓝根、荞麦根、土牛膝、熟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更用六神丸内服,葡伏堇外贴(参见病例2),则其效更速。药后疹透,便畅,诸症即缓。
[病案14] 叶某,男23岁,1998年4月2日就诊。
发热5天,白天稍低,入夜尤甚,高时可达40℃以上。做过多种检查及检验,但未发现异常,病因不明,不能确诊,按“发热待查”处理,用过多种抗生素,但其热不退,邀余会诊。症见壮热口渴,唇红目赤,咳嗽甚剧,烦躁不安,时有谵语,项强欲吐,四肢微微抽搐,小便短赤,大便干燥,3天未更衣,咽喉红赤疼痛,舌绛苔黄少津,脉弦数,细查耳后颈部发际处,有红赤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虽高热而耳垂凉。考虑再三,证属麻疹当出未出,邪毒内蕴,闭肺侵喉,入营动风。治宜清热解毒,凉营透疹,平肝熄风。方用银翘清解汤合牛角地黄清营汤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僵蚕10g 蝉衣10g 生石膏60g 生地20g 丹皮12g 玄参30g 知母15g 大青叶30g 生军10g水牛角30g(先煎) 羚羊角粉0.6g(分吞),2剂。
服药1剂,是夜全身发出紫赤之疹,融合成片。2剂尽,腑气已通,麻疹亦透,至手心足底,体温渐退(38.9℃),诸症好转,继前法去生军、羚羊角,石膏、水牛角、大青叶减半,加丹参、麦芽各15g。3剂。
麻疹已退,食欲渐振,尚有低热,时有咳嗽,继用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善后。
[按]麻疹当出未出,本应宣透为要,奈只用抗生素类药物,一味抗菌消炎,致使麻毒不能外泄,反而内陷,伤津耗液,扰乱神明,引动肝风。治宜解毒透疹为急务,佐以凉营熄风。故方用银翘清解汤、大青叶清热解毒透疹;白虎、生军大清阳明独盛之热,亦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牛角、生地、丹皮、玄参凉营解毒,兼有生津救液之功;更用羚羊角,在僵蚕、蝉衣的协同下凉肝熄风。药后麻疹透出,腑气得通,热度下降,诸症得以缓解。热病后气阴两虚,先用竹叶石膏汤益气养阴、清解余邪,继以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善后。
【附一】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常以发热、恶风、咳嗽、流涕、饮食减少,或伴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为前驱症。经过1~2天开始出疹,皮疹从面部开始躯干四肢,多在1天内布满全身,躯干密集,面部及四肢远端较稀疏,但绝不累及手掌、足底,呈浅红色,形如细沙样,不融合,多有痒感。皮疹一般经过2~4天消退,无明显脱屑及色素沉着,同时可见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但多随皮疹消退而消失。主要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在幼托机构可发生流行,患病后有终身免疫力。
本病由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而见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风热表证。时邪内传,袭于肺脾,与气血相搏,正邪相争,热毒炽盛,正气抗邪外达,故疹毒外透,邪毒亦随之而解。一般预后良好。若妇女妊娠在3个月内患此病,常易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造成先天性疾病,宜及时人工流产。2年内应避免再受孕。故妇女妊娠在3~4个月内不要接触风疹病人。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疏风透疹,清热解毒。可选用僵蝉三拗宣肺汤酌加苏叶、荆芥、防风、银花、连翘、红豆蔻、红楂肉治之。
【病案15】 高某,女,1岁,2000年5月13日就诊。
2天来咳嗽、发热,家长并不在意,自行服退热药。今中午后发现全身红疹密布,以为麻疹而来就治。见患儿全身红疹,躯干部尤为密集,面部、四肢较稀,手掌与足底未及,有痒感,鼻流清涕,咽喉红痛,右耳后下有2粒黄豆大淋巴结,有压痛,纳呆,便溏,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诊为风疹。属外感风疹病毒,郁于肌表所致。治宜宣肺透疹,清热解毒。方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
僵蚕6g 蝉衣6g 炒牛蒡10g 炙麻黄5g 杏仁6g 银花10g 连翘10g 红豆蔻10g 红楂肉12g 苏叶6g 荆芥5g防风5g 生草g,3剂。
药后热清,咳减,诸症好转,风疹消退而愈。
[按]风疹与麻疹的主要鉴别点在于:①风疹发热1~2天,在1天之内满布全身,多有痒感;麻疹发热3~4天,按一定顺序:耳后、发际、头面、胸背、腰腹、四肢、手足心,一般要3天出齐,无痒感。②风疹不会累及手掌和足底。③风疹多伴有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麻疹有特殊的口腔两颊黏膜斑。④风疹消退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麻疹消退后有麸状脱屑,色素沉着。
【附二】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由疹毒时邪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起病多急骤,症见发热,目赤,精神稍烦,饮食减少,咽部红肿疼痛,或伴有严重周围淋巴结肿大,或有呕吐及腹泻,重者可伴惊厥。发热一般持续3~5天,热退同时,或热退之后,皮肤随之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多在1天之内迅速波及全身。先自颈部、躯干、臀部至四肢,呈向心性,四肢末端皮疹稀疏,一般不发生于颜面、掌趾及膝关节以下。以躯干最明显,加压疹子褪色,无痒感,消退后无落屑,不留痕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为多见,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俗称“奶麻”、“假麻”。其治疗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可用银翘清解汤(见麻疹见形期)酌加生地、丹皮、赤芍、槐米、地榆治之。
【病案16】 余某,男,9个月,2000年3月10日就诊。
患儿持续高热(39℃以上)已3天,去某医院诊治,予抗生素及退热药,高热已退,但全身皮肤发出红色小丘疹,以为药物过敏而来我处就治。见皮疹色红略暗如玫瑰色,加压疹子褪色,躯干部最密,面部及掌趾无疹,无痒感,左颈耳后下有3粒黄豆大淋巴结,伴咽红,微咳嗽,目赤,稍烦,寐不安,胃纳欠佳,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此为婴儿玫瑰疹,俗称“奶麻”。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银翘清解汤加味:
银花10g 连翘10g 僵蚕6g 蝉衣6g 炒牛蒡6g 生地10g 赤芍6g 紫草6g 茯苓10g 辰灯心1g 生草3g 谷芽、麦芽各10g,3剂。
服药后,疹退,不留痕迹,眠安,淋巴结亦消,诸症好转而安。
[按]幼儿急疹与风疹、药疹的主要鉴别点在于:风疹是发疹与发热同时存在,疹色淡红,伴痒;而急疹是发热持续3~4天,热退同时或热退之后随之发疹,疹色红暗如玫瑰,无痒感,一般不发于面部;药疹则有服药史,皮疹时间稍长,包括面部及掌趾等部位全身均发,痒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