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遭受病毒感染后在心肌中产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临床上以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及全身虚弱症状为特征。属中医学“怔忡”、“惊悸”范畴。其早期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具有中医外感病逆传心包的理论特点;在恢复期、慢性期、后遗症期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颇、气血虚损及气滞血瘀、痰饮内停有关。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神明,司血脉,当这些功能受到病邪之损害,则不但有神志异常的症状,而且可有血脉运行异常之表现,如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脉律异常或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表现,如乏力、劳累性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
【病因病机】 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它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各种症状均缺乏特异性,因而要仔细分析各种临床资料,以防误诊或漏诊。凡临床见到以下诸症者: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②有奔马律或第四心音,或有心包摩擦音;③心脏扩大;④心电图示较重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性期前收缩(早搏)和各种传导阻滞、房颤等;⑤心电图两个以上主要导联有明显的ST段或T波改变;⑥Q-T间期延长等。而无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肌炎、甲状腺疾病等病因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同时有急性感染史者,更需考虑之。
【临床分期】 主要根据病情变化考虑,病程作为参考。
(1)急性期、新发期: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多数在发病6个月以内。
(2)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在6个月以上。
(3)慢性期:临床症状、心电图和X线检查异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多在1年以上。
(4)后遗症期:曾患心肌炎数年,临床已无明显症状,但长期遗留心电图改变者。
【辨证论治】 重点辨清虚实。一般地说,新病属实,久病多虚。实者,邪气实也,主要有热邪、痰饮、气滞和血瘀;虚者,正气虚也,主要有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和心阳虚。在治疗上可结合病程的临床分期,在急性期以解毒祛邪为主,慢性期则以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为主。临床可主以五参强心汤(党参15g、太子参15g、沙参15g、丹参30g、苦参30g)辨证加减。
1.热犯心营
症见发热,胸痛,心悸,神疲,咽干,易汗出,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或伴促象。治宜清心养阴,凉营解毒。合牛角地黄清营汤,以玄参、拳参易太子参、党参,酌加:
水牛角30g 生地15g 赤芍15g 丹皮10g 麦冬10g 黄连5g 甘草5g
2.瘀血阻络
症见胸闷时作,心悸不安,心痛隐隐,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结代。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合化瘀通脉饮,酌加:
黄芪15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桂枝10g 延胡索10g
3.饮邪凌心
症见心悸,眩晕,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合苓桂术甘汤,酌加:
茯苓30g 桂枝15g 白术15g 黄芪30g 葶苈子15g 附子10g 炙甘草6g
4.气血不足
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治宜益气安神,补血养心。合养心整脉饮,酌加:
黄芪30g 生地15g 麦冬15g 茯苓15g 当归12g 白芍12g 白术12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茶树根30g
5.阴虚火旺
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时有促象。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合养阴宁心饮,以玄参易党参,酌加:
生地2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百合15g 大枣15g 龙骨30g 牡蛎30g 炙甘草10g 淮小麦30g
6.心阳不足
症见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或沉迟结代。治宜温补心阳。合温阳强心饮,以人参易苦参,酌加:
黄芪30g 淡附子15g 桂枝15g 仙灵脾30g 茯苓15g葶苈子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本病急性期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多数在发病6个月内,卧床休息有利于病情的改善。卧床休息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的轻重,心电图有无动态变化,实验室检查是否有病情活动等而定。如患者除胸痛、发热等症状外,尚有血清酶类活性增高,提示心肌损伤严重,必须卧床休息3个月或更长一些。如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或心力衰竭者,均宜卧床休息。当病情稳定,心力衰竭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变已恢复,或改变呈稳定状态,则应在严密观察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免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精神负担等。
【病案25】 江某,男,19岁,2000年4月16日就诊。
因感冒咳嗽,发热持续不退而住院治疗,期间继发病毒性心肌炎,经对症治疗出院后心悸常作,动则更甚,胸闷时痛,易汗出,心烦目眩,寐不安,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数时有促象。证属风热病邪,侵犯心营,耗气伤阴,阴虚火旺。治宜凉营解毒,滋阴清火。方用五参强心汤合养阴宁心饮加减:
太子参15g 沙参15g 玄参30g 丹参30g 苦参30g 寸麦冬15g 黄连5g 银花15g 连翘15g 生地15g 五味子10g炙甘草10g,10剂。
服药后,诸症好转,舌红渐退,已生薄苔。后以此方根据证情辨证加减,先后共服80余剂,心电图改变已恢复正常而获治愈。随访1年余未发,可参加一般的体育活动,第2年考上某大学,体检时也未发现异常。
[按]赵锡武先生说:“心舍脉,脉为血之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根于中焦,会于心肺。外邪入侵,营卫首当其冲,其邪留而未去,或去而未尽,可经脉累及于心。况温毒必损其阴,血属阴,诸血者皆属于心,故易伤血及心。伤则先损其体,后废其用,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脉结代诸症叠见。”(《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心悸怔忡专辑》)故方用五参益气养阴为本,合生地、生脉散以加强益气养阴之力;丹参、苦参兼有化瘀、解毒、强心之功,合黄连、银花、连翘以加强控制病毒,扫除原发病灶,以利心肌功能之恢复,纠正心律之失常;重用炙甘草,合生地、麦冬,取炙甘草汤意,它是仲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专方。故守此方,以治病毒侵犯心营,耗伤气阴,阴虚火亢者,尚属满意。
【病案26】 龙某,女,43岁,1999年6月28日就诊。
患者平素气血不足,1个月前由“上感”继发胸闷气短,畏寒心悸,以“病毒性心肌炎”入院治疗。出院后仍感倦怠乏力,面色不华,心悸常作,动则更甚,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双唇发绀,舌质偏淡,面有瘀斑,脉虚缓,有歇止。询之,自病后,月经2个月未转,午后下肢虚浮,脉证合参,证属正气虚弱,邪气病毒乘虚而入,侵犯心脉,更伤气血,痹阻脉络,影响循环,则诸症作。治宜益气整脉,养血通络。五参强心汤合化瘀通脉饮加减:
党参15g 太子参15g 丹参30g 附子10g 桂枝15g 益母草30g 黄芪30g 仙灵脾30g 红花10g 茯苓15g 桃仁10g 炙甘草10g,7剂。
服药4剂时,月事已行,排出瘀块甚多。尽剂后,诸症好转,继前方去桃仁、红花,加麦冬,又服14剂。查心电图已正常,且已恢复工作。后以桂附八味丸善后巩固。
[按]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胸痹、心悸、怔忡等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正气虚弱,邪气病毒乘虚而入,侵犯心脉,更伤气血。故方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培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附子乃温肾壮阳之要药,配仙灵脾下补肾阳以益火;配党参、黄芪中温脾阳以健运;配桂枝上助心阳以强心。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在党参、黄芪的配伍下,相得益彰,使气血流畅而不伤新。桂枝是强心活血通脉的要药,和茯苓、甘草相配,对心阳虚的心悸、怔忡有较好的疗效。配以大剂量善补胸中大气之黄芪,乃取“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意。至于麦冬一味既从“无阴则阳无以化”、“阴中求阳”着眼,又因其本身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诸药配伍,相得益彰,面面俱到,对症服药,故取效亦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