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型肝炎同黄疸的鉴别

乙型肝炎同黄疸的鉴别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人群感染率高,目前已确定的至少有6种。由于目前我国丁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不高,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及临床经过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类似,其传染性较低,其治疗可参照甲型病毒性肝炎。另外,对于重症病毒性肝炎,由于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故亦专题论述,供临床参考。是由甲肝病毒,主要经口传播而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

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人群感染率高,目前已确定的至少有6种。即甲型病毒性肝炎(HA)、乙型病毒性肝炎(HB)、丙型病毒性肝炎(HC)、丁型病毒性肝炎(HD)、戊型病毒性肝炎(HE)和庚型病毒性肝炎(HG)。由于目前我国丁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不高,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及临床经过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类似,其传染性较低,其治疗可参照甲型病毒性肝炎。故本节只简述临床常见的前三型。另外,对于重症病毒性肝炎,由于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故亦专题论述,供临床参考。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

是由甲肝病毒,主要经口传播而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以发热、黄疸、尿黄、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历代有关黄疸病的记载里有许多类似本病的论述。

【病因病机】 甲型肝炎可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类,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属阳黄范畴,黄疸色泽鲜明。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肝炎病毒,风、湿外邪,侵犯人体,入里化热,湿热相交,瘀毒互结,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溢皮肤,下注膀胱,以致身、目、尿发黄。湿热郁蒸,时有外越肌表,故见发热;湿阻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浊上逆,腑气不通,故有恶心、呕吐、乏力、纳呆、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如湿热毒邪久留不去结于肝络血脉,可形成瘀血,则见黄疸色泽晦暗,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故其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风、热、湿、毒、瘀相互胶结,熏蒸肝胆。无黄疸型肝炎,虽然不出现黄疸,但其病理实质,仍以湿热搏结所致。所不同者,黄疸型影响到血分,无黄疸型则偏于气分而已。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通易感,感染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除个别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急黄证候、热毒化火、入营动血外,预后良好,可获得较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力。

【辨病施治】 本病的辨证施治,虽有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之分,黄疸型又可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三种类型。但其治疗总以疏风清热利湿、化瘀通腑排毒、疏肝利胆和胃为主,务使邪有出路为要。其出路主要有三:一从汗解,一从小便,一从大便。临床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麻黄10g 连翘15g 杏仁10g 蝉衣10g 丹参30g 马蹄金30g 茵陈30g 生军10g 山栀10g 柴胡15g 黄芩15g板蓝根30g

【加减】 热重于湿,症见黄疸较重,发热,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皮肤瘙痒,舌红,苔黄厚乏津,脉弦数,酌加黄柏、银花、蒲公英、田基黄;湿重于热,症见黄疸较轻,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满,倦怠少食,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缓滑,酌加苍术、厚朴、猪苓、茯苓、甘露消毒丸;湿热并重,症见黄疸较深,心胸烦闷,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酌加黄连、黄芩、大青叶;胁痛加金铃子、延胡索;胆石症加广金钱、海金沙、鸡内金;肝脾脏肿大加干蟾、鳖甲煎丸;便秘甚者加大生军用量;热毒化火;入营动血者,加水牛角、生地、玄参、石膏;其他诸如过路黄、田基黄、金钱草、谷麦芽等均可随症加减。

无黄疸型肝炎,多属于“湿热”、“郁证”、“肝胃不和”等范畴。其临床表现,比黄疸型轻,除无明显黄疸外,其他临床症状都存在,治疗可参考黄疸型。

由于黄疸的主要病机为湿热相搏,瘀阻血脉,痰毒互结所致。故治疗必须清热利湿之外,尚需活血祛瘀,治痰解毒为要,关于这些治疗原则,关幼波先生论之最深,他概括地提出了“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的精辟论述(《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值得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以利于临床发挥。

根据关幼波先生的经验,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旨在利胆。退黄时茵陈的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0g。并且不要与其他药同煎,可以后下,效果更好。无黄疸型肝炎茵陈的用量要小,一般在15g左右。又黄疸多因毒热郁于血分,故退黄时一定要加活血药,如当归、赤白芍、泽兰、丹皮等。其中泽兰是活血之中较好的药物,功能通肝脾之血(与门静脉障碍理论颇相吻合),故在治疗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均以此药为主要活血药,用量为15~30g。因其活血而不伤于血,养血而无赋泄之虞,胎前产后均可应用。如果黄疸已消退,而谷丙转氨酶不好转者,可以加解毒药,如蒲公英、地丁草、石见穿、板蓝根等。

【病案27】 方某,女,62岁,1999年3月23日就诊。

患者原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20余年,劳力后,或饮食不慎,右上腹疼痛常作,向同侧肩背放射,有时左胁下、胃脘亦常不适。3天前右胁疼痛,面目发黄,且逐步加深而来我处治疗。经检查,B超提示:①胆囊炎;②胆囊内多发性结石;③肝回声改变;④脾脏肿大。肝功能检验提示:总胆红素(TBIL)128.5μmol/L,谷丙转氨酶(ALT)2100U/L,谷草转氨酶(AST)1256U/L,白蛋白(A)比球蛋白(G)=43.1/38.6(g/L)。刻下全身皮肤、巩膜发黄如橘皮色,瘙痒,食欲不振,恶心欲呕,呃逆频频,少腹胀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交阻,瘀毒互结,熏蒸肝胆,肝郁胆热,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发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利胆化瘀退黄。茵陈蒿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茵陈30g 生军10g 生山栀10g 麻黄15g 连翘15g 马蹄金30g 柴胡15g 黄芩15g 金铃子10g 延胡索10g 丹参30g 广金钱30g,10剂。

另用鳖甲煎丸240g,每日8g,分2次吞服。嘱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脂肪、蛋类、酒、辛辣。

二诊:大便通畅,小便量增,其色如橘黄,疼痛缓解,食欲渐振,恶心除,呃逆止,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渐退。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服10剂。

三诊:黄疸基本退净,小便亦清,诸症继续好转。肝功能复查提示:TBIL30.7μmol/L,ALT106U/L,AST 84U/L,A/G=46.2/29.4,B超提示:胆石症。继清利湿毒,利胆化石。方用茵陈蒿汤合五金化石汤加减:

茵陈30g 山栀10g 大黄10g 马蹄金30g 广金钱30g柴胡12g 黄芩12g 丹参30g 鸡内金10g 郁金12g 10剂。

四诊:今查肝功能已全部正常,继甘露消毒丸每日18g,分3次吞服,解其余邪,以善其后。

[按]治黄务使湿热之邪有出路,茵陈蒿汤为退黄第一要方。其中茵陈清利湿热,专退黄疸;栀子通利三焦,引湿热下行,自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重用麻黄则既能发汗,使邪从汗而解,又能利小便(张锡纯先生说:“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黄、柴胡之类是也。”),有时甚至可使大便泄泻。这些功效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相吻合。所以三路通畅,湿热分消,退黄尤捷。柴胡配黄芩、连翘疏肝利胆,清热解毒;金铃子配延胡索、丹参疏肝理气,化瘀止痛;马蹄金、广金钱、鸡内金、郁金清利湿热,退黄化石。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

本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造成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也可母婴垂直传播。多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可转变成肝硬化及肝癌。因此,本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从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当属中医学的黄疸、瘟黄、胁痛、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疫疠之邪——乙肝病毒,致使肝郁气滞,郁而不达,热气不能宣畅,湿气不能发泄,湿热内蕴,熏蒸肝胆,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累及于脾;久则必耗血伤阴,以致肝肾不足;久病及肾,湿重伤阳,所谓“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以致脾肾两虚;久病入络,络脉瘀阻,血流不畅,气滞血瘀,形成癥积之证。所以其病理机制为湿、热、郁、毒、瘀、虚相互胶结,内伏血分,导致气血失调,阴阳亏损,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辨证施治】 本病可分为急性乙性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又可分为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慢性又可分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即:

1.急性乙型肝炎

开始可有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肝肿大并有压痛等症状,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能及乙肝三系异常者,即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血清胆红素在21μmol/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乙肝。它的治疗可参照甲型肝炎酌加白花蛇舌草、苦参、升麻、土茯苓、赤芍、石见穿等疏肝、祛瘀、解毒之味。

2.慢性乙型肝炎

凡确认为急性乙型肝炎,于发病后6个月,HBsAg持续阳性,抗HBc效价不下降,抗HBs不阳转,即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一般病情较轻,可有乏力和肝区隐痛,伴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可有蜘蛛痣,或轻度脾肿大的,可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如果既往有肝炎史,目前又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肝脾大、质地中等,伴有蜘蛛痣,肝病面容,甚至有少量腹水,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或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明显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为邪毒内伏血分,导致气血失调、阴阳亏损的疾病。所谓“邪毒内伏血分”与现代医学的病毒感染机制,血液及组织中携带着病毒的概念是一致的;而“气血失调,阴阳亏损”则与现代医学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概念相吻合。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针对上述机制,从整体着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体乙肝病毒(HBV)感染状态,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由于病程较长,症状也比较复杂,诊治时辨清虚实最为重要,四诊合参,认真考虑,全面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宜专方专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且宜持之以恒,守方守法,循序渐进,3个月为1个疗程,至少2个疗程,以达到调和气血,加速疫毒的排泄。可用治慢性乙型肝炎方——五参益气解毒汤

丹参30g 玄参15g 苦参15g 拳参20g 猫人参30g 土茯苓30g 黄芪30g 升麻15g 薏苡仁30g 麦芽15g 白花蛇舌草30g 石见穿30g

【加减】 方中五参用量应随病情增减,如湿热重苦参加倍,阴虚者玄参加倍,疫毒甚拳参(红重楼)加倍。另湿热内蕴加晚蚕砂、石膏、滑石、寒水石;肝郁加柴胡、郁金、八月扎、川楝子;气滞加枳壳、香附、木香;脾虚加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肾虚加仙灵脾、巴戟、肉桂;阴虚加黄精、栀子、女贞子、知母;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血分蕴热加水牛角、生地、焦栀、丹皮;瘀血甚加三棱、莪术、当归;肝脾肿大加鳖甲、山甲、鸡内金;肝硬化加海藻、昆布、牡蛎、夏枯草、鳖甲煎丸;伴有腹水加黑白丑、干蟾、腹水草。

3.乙肝病毒携带者

另有一种表面抗原(HBsAg)阳性6个月以上,但肝功能正常,又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可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其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五法:

(1)清热祛湿解毒法:本法适用ASC体质尚可,无明显不适,或湿热毒邪蕴结肝胆者。症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尿黄便干,舌红苔黄或腻,脉缓弦。常用药物如白花蛇舌草、茵陈、栀子、大黄、土茯苓、蚤休、蝉衣、柴胡、升麻、虎杖、半枝莲、薏苡仁、石见穿等。

(2)疏肝理气利胆法:本法适用ASC肝气郁结,甚或横逆,或郁结化火,胆热亦盛者。症见两胁胀痛,胃脘胀满,嗳气不畅,恶心呕吐,或头胀头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带数。常用药物如柴胡、枳壳、郁金、橘叶、八月扎、茵陈、栀子、黄芩、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青黛、龙胆草等。

(3)清营凉血解毒法:本法适用ASC邪入营血者。症见烦热夜甚,咽燥口干,尿黄便秘,诸有出血,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或无苔,脉数或沉涩。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丹参、栀子、银花、连翘、紫草、白茅根、大黄、水牛角、板蓝根、蚤休等。

(4)益气健脾温肾法:本法适用ASC体质较弱,脾气阳虚者。症见纳谷不馨,食后腹胀,倦怠乏力,不耐劳作,动则汗出,腰酸畏寒,或见头晕耳鸣,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缓弱。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麦芽、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仙茅,鹿角霜、补骨脂等。

(5)滋阴补肝益肾法:本法适用ASC阴虚肝肾不足者。症见五心烦热,头晕乏力,腰酸失眠,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喜按喜揉,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生地、栀子、沙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木瓜、首乌、枣仁等。

【病案28】 邵某,女,17岁,1998年1月14日就诊。

月经刚净,近日感冒咳嗽,四肢酸软,腹胀纳减,恶心欲呕,厌油腻,昨日起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今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TBIL)127.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1441U/L,谷草转氨酶(AST)1105U/L,白蛋白(A)比球蛋白(G)=44.4/37.1(g/L)。乙肝三系提示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肝肋下2cm,并有压痛,脾脏轻度肿大。刻下发热咳嗽,腹胀胁痛,纳呆乏力,便秘尿黄,舌红苔腻,脉浮数滑。证属外感时邪,乘虚而入,与体内蕴结之湿热疫毒相搏结,侵犯肝胆,胆汁受热不循常道而外溢,发为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治宜疏解外邪,清利疫毒。方用茵陈蒿汤合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

茵陈30g 山栀10g 大黄10g 黄芩15g 柴胡15g 升麻15g 僵蚕10g 蝉衣10g 麻黄10g 杏仁10g 石见穿30g土茯苓30g,10剂。

二诊:药后发热咳嗽愈,腹胀消,胁痛定,大便通畅,小便淡黄,食欲稍振,身黄、目黄渐退。继前方去僵蚕、蝉衣、杏仁,加丹参、马蹄金、白花蛇舌草各30g,又10剂。

三诊:今查肝功能提示,TBIL 29.2μmol/L,ATL 86U/L,AST 70U/L,A/G=46.6/26.6,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继五参益气解毒汤加减:

丹参30g 苦参30g 玄参30g 拳参30g 土茯苓30g 柴胡15g 升麻30g 茵陈30g 麦芽15g 马蹄金30g,30剂。

四诊:今查肝功能已全部正常。乙肝三系提示HBsAg、HBe-Ab、HBcAb阳性。继原方,又服30剂。

五诊:乙肝三系提示HBsAg阳性,HBeAb、HBcAb阴性,后以此方根据临床略微出入加减,又服3个月。查乙肝三系全部阴性,停药观察。3个月后,乙肝三系提示表面抗体HBsAb阳性。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

本病是由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主要侵犯成年人,多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少数患者可转入慢性过程。就其临床症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不适,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等,可归属于中医胁痛、湿阻、黄疸、癥积、虚证等范畴。其病理机制与乙型肝炎相仿,治疗亦可参照乙型肝炎。

(四)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症肝炎)

本病是由于湿热疫毒壅盛,熏蒸肝胆,侵犯脾胃,克伐于肾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具有深度黄疸、腹水、出血、昏迷等严重症状为主要特征。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三种类型。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古代文献里很早就有“天行疠疫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本病一般病情严重,抢救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故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中西医结合,可降低病死率。临床可根据其以下主要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1.黄疸

本病初期黄疸色泽鲜明,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后期多由久病阳败而转为阴黄,色泽晦暗,这是气血瘀滞,肝肾亏损或气血不足,阳气衰微的表现。黄疸的急剧加深和长期不退是重症肝炎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阻止或顿挫黄疸的进展和尽快地消退,是治疗的首要问题。

(1)阳黄:症见黄疸鲜明而深,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为主。热重酌加金钱草、田基黄、黄芩、黄连、黄柏、虎杖;湿重酌加苍术、薏苡仁、猪苓、茯苓、泽泻、虎杖、金钱草;气滞酌加枳壳、川朴、郁金、柴胡;血瘀酌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泽兰、三棱、莪术、大黄虫丸。

(2)阴黄:症见黄疸色泽晦暗,四肢倦怠,脘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烂,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利湿退黄。以茵陈五苓散为主。阳气虚酌加移山参、附子、干姜、甘草;阴虚者去桂枝酌加生地、玄参、沙参、石斛、金铃子。

2.腹水

本病一般先出现小便短少,腹部胀气,继之出现腹水。是由于湿热疫毒,损伤肝脾,肝阴亏损,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或肝脾肾阴耗竭,三焦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湿逗留所致。故辨证主要分两型:

(1)肝阴亏损,脾阳不振:症见黄疸逐渐加深,腹胀尿少,继则腹部积水,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滑。治宜养肝健脾,渗湿利水。方用茵陈五苓散合疏凿饮子加减:

茵陈30g 生白术30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5g 桂枝10g 阿胶12g 车前子15g 瞿麦15g 椒目5g 大腹皮10g 怀牛膝15g

(2)肝脾肾阴耗竭:症见深度黄疸,面色晦暗,腹胀如鼓,尿少尿闭,舌边瘀暗或红绛,苔薄腻或剥苔,脉沉细。用一般利尿药无效,急则治其标,可用大承气汤合十枣汤以急下存阴:

生军10g 玄明粉10g 枳壳10g 厚朴10g 黑白丑15g干蟾12g 腹水草30g 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等份为末,每服0.5~1g,大枣10枚煎汤空腹送服)

3.出血

重症肝炎出现出血,这是一个危候,一般初见齿衄、鼻衄或皮肤瘀血,继之出现消化道出血,如呕血和便血等。这是由于湿热化火,迫血妄行;或损伤肝脾,致使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或热毒交织,瘀塞血络,蓄血在里,致使血不归经,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溢。临床可分虚实两型辨治:

(1)湿热化火,迫血妄行:症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苔灰黑或焦黄,出现衄血、呕血、便血,谵妄或昏迷,脉弦数或洪滑数。治以大剂泻火解毒,清营凉血。方用牛角地黄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30g 生地30g 玄参30g 丹参30g 银花15g丹皮10g 生石膏50g 山栀10g 黄连10g 生军10g 知母15g 甘草5g

(2)肝脾受损,藏统失司:症见面色白无华,倦怠无力,齿龈衄血或呕血,便血,脉沉细,舌淡苔薄。治以补气健脾,养肝止血。方用地芍四君子汤合补管补络汤加减:

移山参5g 生地15g 山茱萸15g 龙骨30g 牡蛎30g玄参30g 仙鹤草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三七5g(分3次冲服)

4.昏迷

无疑是一个危候,初起病人喜妄,继之烦躁如狂,直至昏迷不醒。这是由于湿热疫毒化火,上扰心神,或瘀血冲心,或湿热疫毒化痰,蒙蔽心窍所致。

(1)疫毒化火,上扰心神:症见壮热不退,黄疸色深,目赤,口渴,烦躁。甚则昏迷,抽搐,舌质红绛,苔焦黄或灰黑,脉洪数。治宜大剂泻火解毒通下。方用清瘟败毒饮合大承气汤加减:

水牛角30g 生地30g 生石膏50g 黄连10g 山栀10g生军12g 玄明粉10g 丹皮10g 羚羊角2g 钩藤15g 安宫牛黄丸2粒

(2)热毒胶结,瘀热蓄血:症见齿龈衄血,小腹胀满,小便自利,其人喜妄,甚或如狂,大便色黑,舌红边有瘀斑,脉沉细。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方用抵当汤合紫雪丹加减:

生军15g 桃仁15g 水蛭10g 虻虫5g 丹皮10g 山栀10g 紫雪丹3g

(3)疫毒化痰,蒙蔽心窍:症见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神识昏迷,时明时昧,舌红,苔黄垢腻,脉缓滑。治宜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胆星12g 茯苓15g 半夏12g 贝母10g 竹沥30mL 姜汁5滴 苏合香丸2粒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大致可分为胃肠道传播(如HA、HE)和胃肠道外传播(其他4型,以血液传播为主)两大类,除预防接种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管理,食具消毒;重视浴室、理发室、娱乐场所以及粪便的管理。②提高卫生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③注意饮水卫生。④一旦发现病人要及时隔离。肝炎患者不宜坚持工作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禁烟、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