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暑热疫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蚊虫是本病重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秋流行,大多数集中在7、8、9三个月发病。多发于儿童、青壮年,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病情比较严重,往往遗留后遗症,是外感病重点疾病之一。由于乙脑预防接种的普及,儿童发病率有所减少,但青壮年或老年有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抽搐、嗜睡、昏迷、呼吸衰竭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属中医暑温范畴,类似痉病、疫病、暑风、暑厥、暑痉等病症。中医中药治疗本病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特别在早期患者。就是对恢复期、后遗症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下降。
【病因病机与临床特征】 夏暑炎盛,最易伤人,特别是小儿,不耐暑热熏蒸,阴液阳气易随汗泄,从而构成了发病的基础。暑邪袭人,传变迅速,故本病初起,暑伤肺胃,在卫时间短暂,即可见阳明气分证候,所谓“夏暑发自阳明”,且易内陷营血,而出现气营两燔,热陷心营,动血动风等证候。同时根据气候燥湿的不同,又有暑热、暑湿的偏重差异,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暑热偏盛,则见风、火、痰、热相互交炽,外炙肌肤,内灼脏腑,壅滞经络,蒙蔽清窍,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痰鸣等症;暑热偏湿之证,则因湿为阴邪,其性黏腻,夏季雨湿较多,暑气下迫,湿气上蒸,暑湿相合,内困中阻,蒙蔽清阳,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身重、胸闷、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舌苔厚腻等症。其病变主要在脾、胃、心、肝。
根据本病病机传变的临床特征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顺传:即由表入里,按卫、气、营、血之序,由轻而重。一般起病4~5天出现昏迷抽搐,由于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此型大多是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或邪陷营血等症状。
(2)逆传:传变不按卫、气、营、血逐步深入,而是从卫即逆传心包,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类型。临床一般起病2~3天旋即出现昏迷、抽搐或呼吸骤停等症状。
(3)卫气不里传:临床仅出现卫、气症状,如发热、头昏、嗜睡,甚或谵语等,病情不再进展,无抽搐、昏迷等邪陷厥阴的症状,发热3~5天病情即逐步好转。
【病程与转归】 根据本病发病的过程和转归,典型病人的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初期:起病较急,出现发热(38~39℃)、头痛、呕吐、倦怠、嗜睡等肺胃症状(病在卫气),一般经过3~4天,若能好转,则为轻证型。
(2)极期:病在卫气,未能好转,则进入极期(5~7天)。此时病达高峰,体温骤升高至39~40℃,壮热,无汗,头痛加剧,烦躁,呕吐,嗜睡加重,项强,惊厥,痰鸣喘促等气营两燔症状,此为中证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可见过高热(40~41℃),频繁抽搐,神昏谵语,伴有出血等邪陷厥阴心肝等症,则为重证型;甚至伤及少阴肾阳,内闭外脱之危证型,一旦化源告竭则阴阳离决而死亡。本病在任何阶段都可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谵语等证候,所谓“暑喜归心”故也。
(3)恢复期:经过极期,如果顺利,约在10天,体温开始下降,神志逐渐清醒,已不抽搐。临床症状逐步好转,而进入恢复期,多数在1~2周内津气渐复而痊愈。但部分病势严重者,邪毒久留,津气耗劫,伤及脏腑,损伤经络而出现低热起伏,肢体痉挛,震颤,神识痴呆,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恢复期症状。
(4)后遗症期:上述恢复期症状,一般在6个月内,称为后遗症期。经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大部分是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的。如在半年内尚不能恢复者,多留有后遗症。
综上将该病病因病机及其病程归纳于图4-14。
图4-14 乙脑病因病机与病程示意图
【辨证施治】 本病在治疗时要抓住乙脑普遍出现的高热、昏迷和痉厥三大主症的病机——风、火、痰、惊分列施治,但清热泄毒、化痰熄风,当贯穿始终。又“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故活血化瘀亦当紧密结合,且要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在治疗中,辨证要准,用药要猛,剂量要大,每日可用2剂,必要时可用3~4剂,每2~3小时服药1次。
(一)急性期
由于乙脑发病急,传变快,易化火,动风,生痰,发惊,疾病传变卫、气、营、血,界限不明显,往往两证并见。
1.卫气同病(轻证型)
起病2~3天,症见发热(38~39℃),或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无汗,烦躁不安,或伴呕吐,或倦怠嗜睡,项强抽搐,舌红,苔薄腻,脉濡数,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临床可用银翘清解汤合白虎汤加减:
银花20g 连翘20g 僵蚕15g 蝉衣15g 炒牛蒡15g 蚤休30g 石膏50g 知母15g 香薷10g 山栀10g 淡豆豉10g甘草5g
因暑多夹湿,故辨证时当辨清热偏重和湿偏重,这是治疗乙脑辨证要点之一。上方适用暑热偏重者。若暑湿偏重者,佐以芳香化湿之品,诸如藿香、佩兰、青蒿、郁金、石菖蒲、厚朴、赤苓等,“但化湿、利湿、燥湿之治法只能在清暑解毒的前提下从治,不能为主”。痰热壅肺者,佐以泻痰救肺之品,诸如葶苈子、胆星、杏仁、贝母、竹沥等;大便秘结者,佐以通腑泄毒之品,诸如大黄、玄明粉、瓜蒌、枳壳等。及时通腑,釜底抽薪,保持大便通畅,为本病的治本之法,所谓“温病下不厌早”。凡有可下之症,均可采用攻下法,及时泄毒,即所以护津存阴,可阻断疾病向里发展,扭转其入营动血动风,从而亦可防止其内闭外脱及后遗症的发生。多数病人在5~7天内可望好转。
2.气营两燔(中证型)
起病3~4天,症见高热(39~40℃),口渴,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痰鸣气粗,神昏谵语,项强抽搐,便秘尿赤,舌红苔黄糙,脉象洪数。治宜清气泄热,凉营护阴。方用银翘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
银花20g 连翘20g 生石膏60g 知母15g 黄连5g 生地30g 元参15g 水牛角30g 竹叶15g 麦冬15g
多数在7~10天内可望脱离危险。
3.入营动血动风(重证型)
起病4~5天,症见高热(40~41℃)持续不退,谵语狂躁,或嗜睡昏迷,抽搐惊厥,斑疹隐隐,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这是邪热已内陷营血,逆传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动血动风。治宜清营泻热,凉血解毒,化痰开窍,熄风定惊。可用牛角地黄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参30g 玄参30g 大青叶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银花30g 连翘30g
逆传心包,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以泄营解毒,清心开窍;痰蒙心窍、嗜睡昏昧者加石菖蒲、郁金、竹沥、苏合香丸,以豁痰开窍;发斑出血者加神犀丸、焦栀、紫草、黄芩、黄连,以泻火化斑,凉血解毒;热盛动风者加羚羊角、钩藤、僵蚕、蝉衣、全蝎、紫雪丹,以平肝熄风。多数病后10天左右进入恢复期。
4.内闭外脱(危证型)
在疾病过程中,突然肢厥,面色苍白,唇指发绀,呼吸微弱,大汗淋漓,内闭外脱,正气欲竭,脉微细欲绝者,急宜益气滋阴,补肝救脱。急用加味来复救脱汤加减:
山萸肉30g 人参10g 熟地30g 山药30g 化龙骨30g牡蛎3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阴脱(亡阴)者,症见大汗漓淋,汗热而味咸,身温而黏,口渴喜凉饮,舌干红,酌加生地、玄参、麦冬、五味子;阳脱(亡阳)者,症见大汗淋漓,汗冷而味淡,身冷而恶寒,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白,脉微细,加附子、干姜。或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急救之。
(二)恢复期
本病的一般轻中型病例,急性期过后,稍予对症治疗和调理,很快就可恢复健康,恢复期较短。但重型经抢救而存活者,其恢复期较长。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症状为恢复期症状。经对症治疗,配合针灸、推拿,精心护理,耐心调养,大部分也可恢复健康。
1.余热未清
症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颧红虚烦,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10g 炙鳖甲20g 生地30g 知母10g 丹皮10g 山药15g 生石膏30g 竹叶10g 北沙参15g
2.痰浊闭窍
症见意识不清,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喉间痰鸣,苔腻,脉滑。治宜豁痰开窍。方用导痰汤加减:
茯苓30g 半夏10g 胆星10g 郁金10g 菖蒲10g 枳壳10g 远志10g 天竹黄10g 杏仁10g 竹沥30ml
3.痴呆失语,四肢瘫痪
症见痴呆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或强直。治宜益气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 归尾10g 赤芍15g 桃仁10g 红花5g 地龙10g 地鳖虫10g 川牛膝15g 炙山甲片粉5g(分吞)
4.虚风内动
症见形体消瘦,手足瘛疭或拘挛,肢体强直震颤,低热不退,舌质红绛,脉细数无力。治宜育阴潜阳熄风。方用大定风珠加减:
青蒿10g 鳖甲15g 生地15g 地骨皮15g 秦艽10g 丹皮10g 僵蚕10g 蝉衣10g 地龙10g 地鳖虫10g 龙骨30g牡蛎30g
(三)后遗症期
恢复期症状在6个月内未见好转痊愈者,则进入后遗症期。此时病人气血大亏,痰瘀内阻,清窍失宁,经脉失养,肝肾亏损而常遗留神志痴呆,言语不利,耳聋失聪,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等后遗症。可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
蒲辅周先生说:“中医治疗暑病,不能一法、一方、一药;治疗乙脑也不能一法、一方、一药。乙脑患者,受邪有偏暑偏湿,感邪有轻重浅深,病有轻重表里,治有缓急,方有大小,立法遣药,寒热温凉,各随病情而异。并结合气候、环境、年龄等情况全面分析,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给予恰当的治疗。我对乙脑辨证论治与随证施治,经过实践总结,提出辛凉透邪等八法(辛凉透邪法、逐秽通里法、清热解毒法、开窍豁痰法、镇肝熄风法、通阳利湿法、生津益胃法、清燥养阴法)作为临床治疗乙脑的参考。”(《蒲辅周医疗经验·乙型脑炎的治疗经验》)
赵心波先生说:“本病主要焦点,是要留意‘闭’与‘脱’。闭证可分表闭和里闭,表闭则指表实不得发越者,脉洪无汗,治宜辛凉汗解。里闭则指躁扰大渴,恶热气粗,治宜辛凉解毒清热。脱证可分阴脱和阳脱,但两者都具有虚证表现,如面色惨淡,气短冷汗,四肢厥逆,脉细欲绝。但阴脱口干液少,阳脱则气微神呆。这都是治疗乙脑的关键。”(《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与康复】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积极搞好环境卫生,采取各种有效方法灭蚊、灭孑孓,易感儿要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既病之后,住室要保持阴凉(28℃以下)通风;要密切观察,细心护理,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等变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防止褥疮;注意营养,急性期给予清淡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除积极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外,还应注意适当被动锻炼,使其尽早恢复。
[病案35]钟某,男,13岁,1996年7月28日初诊。
高热3天,伴头痛、项强、口渴引饮,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而入院。经对症治疗3天,高热持续不退,且增嗜睡。会诊时体温39.7℃,颈项强直,抬颈试验、提腿试验均为阳性,参考血液、脑脊液检验,诊断无误。刻下神志昏蒙,时有谵语,发热夜甚,烦躁,口渴,无汗,目赤,腹胀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暑温挟湿,入里传营,痰蔽清窍。治宜清热通腑凉营,化湿祛痰开窍。方用银翘白虎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石膏50g 知母15g 香薷10g 生军10g 菖蒲12g 郁金12g 豆豉15g 山栀10g 丹皮10g 玄参30g,3剂。嘱3剂2天服完,日夜相继,频频凉服。
二诊:药后大便已解2次,诸症顿时好转,高热渐退(38.1℃),口渴减,谵语停,但神志仍时清时昧,舌质尚红,苔转薄腻。暑热渐散,湿邪未净,继清暑利湿,透邪外出。药用:
银花12g 连翘12g 石膏30g 知母10g 竹叶10g 茯苓15g 菖蒲10g 郁金10g 青蒿10g 黄芩10g 荷叶15g 竹沥30ml,3剂。
三诊:热退湿化,体温正常(37℃),纳谷渐增,神识亦清,两便近常,脉象和缓,舌正苔薄,诸症均瘥,继健脾和胃养阴之剂,以善其后。
[按]本例暑湿弥漫,入里传营,蒙蔽心窍。西药清热尚可,利湿薄弱,湿不去则热难退,且治这等热性病,不能按部就班,被动跟随,应争取主动,截断阻击。故初诊即用大剂量的银花、连翘、白虎、山栀大清阳明气分之热毒;“石膏与香薷相合,内清阳明之力不减,而解肌透邪之功尤胜”(王少华语);及时用大黄釜底抽薪,因“温病下不厌早”,能获事半功倍之效;用豆豉配栀子清里热而透表;舌红,发热夜甚,邪将入营,故用丹皮、玄参凉营生津;豆豉本应配鲜生地(名黑膏方),无奈我地难觅该味,若用生地,尚厌其腻,故用玄参代之,与丹皮、栀子同用,既能凉血,又能散瘀;神志昏蒙,时有谵语,时清时昧,舌苔黄腻,乃痰湿蒙蔽心窍,故用郁金、菖蒲、竹沥化痰祛湿开窍。药后腑气一通,高热即退,诸症好转。继清暑利湿,使邪外出。热病后,常气阴亏耗,故以健脾和胃养阴调治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