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指伴有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虫媒传播和接触传播。相当于中医学的“瘟疫”、“疫斑”等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期。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感受疫疠之邪毒,迅速由表入里,传入营血,内陷厥阴,神昏动风(发热期);继则耗气伤阴,正不胜邪,阳气衰竭,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低血压休克期);邪毒消灼津液,耗及肾阴,肾水枯涸,化源告竭,故见尿少尿闭(少尿期);由于肾气虚备,固摄无权,膀胱失约,关门不固,而致尿频量增(多尿期)。从而说明“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感染毒血症(发热期)+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低血压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流行性出血热》)。故本病临床具备四大主症: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脏损害(常有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尤其尿中有膜状物)。具有起病急,发热,“五痛”(头痛、身痛、腰痛、眼眶痛、季肋角有叩击痛),“五红”(面红如醉,延及颈胸和目赤、咽红、舌边尖红),呕吐,球结膜水肿,软颚、腋下有小出血点,症状不因热退而减,反而加重等特点。“高热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这样的顺口溜能给人以启迪。典型病例表现有明显的五期发展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临床表现与辨证施治】 现将本病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辨证施治简述如下。
(一)发热期
起病多急骤,体温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可持续3~6天。
1.邪在卫气
症见发热恶寒,但为时短暂,出现“五痛”,继则壮热不恶寒,化热入里,出现“五红”,眼睑水肿,视物模糊,汗出气粗,烦躁口渴,舌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用药要“早”,剂量宜“重”,防止热毒内陷。方用银翘清解汤合白虎汤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生石膏50g 知母10g 竹叶10g 僵蚕10g 蝉衣10g 炒牛蒡10g 山栀10g 甘草5g
初起恶寒甚加豆豉、薄荷;苔白腻加藿香、佩兰;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咳嗽加桑叶、菊花、杏仁、贝母;便秘加大黄、玄明粉;鼻衄加白茅根、紫草。
2.入营动血动风
症见壮热烦躁,两目昏瞀,甚或神昏谵语,斑疹密布(多见于软腭、眼结膜、腋下、胸背、上肢等,如有抓痕样线条状出血点,更具特征性),或吐衄便血,舌绛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上方酌加:水牛角、生地各30g,丹皮15g,丹参、玄参各30g、黄连10g。
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神犀丸;邪陷厥阴,热甚动风者,加羚羊角、钩藤、地龙、紫雪丹。
(二)低血压休克期
温热内炽,热深厥亦深,或热邪耗阴,气阴两伤,阳气衰竭,正不胜邪所致。多数病人在发热将退或渐退时,血压下降,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多在4~6病日,(1~3天)。在低血压及休克前,常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
1.热厥
症见手足厥冷,高热不恶寒,胸腹灼热,汗出面赤,烦渴气促,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厚而少津,脉滑数或沉数。治宜清热解毒,益气升压。方用白虎参麦饮合四逆散加减:
石膏50g 知母15g 玄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6g 桔梗10g银花15g 连翘15g 柴胡10g 枳壳10g 赤芍15g 甘草5g
2.寒厥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战栗,倦卧不渴,冷汗出,面色灰白,精神委顿,气息低微,少气懒言,唇青舌淡,脉沉细迟。治宜益气升压,回阳救逆。方用益气壮阳祛寒汤合升陷汤加减:
人参20g 吴茱萸15g 附子15g 山药15g 白术15g 白芍15g 黄芪30g 升麻10g 柴胡10g 桔梗10g 炙甘草10g
(三)少尿期
邪热内盛,消灼津液,耗及肾阴,肾水枯涸,化源告竭,故见尿少、尿闭。此外,热结膀胱,邪陷厥阴,肾气亏损,气不化津,水无所主,上凌心肺,亦可尿少,尿闭。凡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者,为少尿;少于50ml者,为无尿。出现氮质血症,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血压升高,脉洪大,心音增强,浅表静脉怒张,水肿,血红蛋白下降)。严重者,可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尿毒症等。本期发生在5~8病日,(为2~5天)。
1.肾阴枯涸
症见精神萎靡,腰酸而痛,心烦不眠,发热口渴,二便不利,小腹拘满,舌红少苔,脉数,为膀胱热结,腑气不通。治宜养阴清热,通结导滞。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生地黄30g 玄参30g 麦冬20g 生军10g 玄明粉10g泽泻15g 车前子10g
2.邪陷厥阴
症见尿少尿闭,呕吐头痛,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舌绛少津,脉弦数。治宜清心解毒,熄风解痉。方用清营汤加减,上方酌加:水牛角30g 丹皮15g 丹参30g 钩藤15g 僵蚕15g 蝉衣15g
白茅根30g,神昏甚者加安宫牛黄丸。
通腑泻下治疗本病的高热、尿闭等危重症,有显著的疗效。所以说:“若要挽逆救危,莫惧通腑泻下。”(黄星垣等《中医急症大成》)
周仲英先生说:“出血热少尿期的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三实一虚,三实指热毒、血毒、水毒的错杂为患,一虚指阴津的耗伤。因此,治疗时,必须全面考虑,权衡主次,采取相应的处理。临证以泻下通瘀为主,兼以滋阴利水。”(《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温病专辑》)
(四)多尿期
热毒渐退,正气亦虚,肾气虚惫,固摄无权,膀胱失约,而致尿频量增。如肺胃热盛,津液不布,通调失司,可见烦渴、多尿。每日尿量自400ml回升至2000ml为移行阶段,2000ml以上为多尿早期,多尿期一般为4000~8000ml。常有尿频、夜尿多,易发生脱水、低钾、休克。此期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为7~14天。
1.肾气不固
症见口渴喜饮,小便频数,尿量剧增,夜间尤甚,尿色清淡,腰酸肢软,神疲乏力,舌淡欠润,脉沉细。治宜补肾固摄。右归丸合缩泉丸加减:
熟地15g 山药30g 杜仲12g 山萸肉10g 菟丝子12g黄芪30g 枸杞子12g 肉桂3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2g
2.肺胃热盛
症见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多食善饥,尿多且频,干咳少痰,舌红苔黄,脉沉数。治宜清肺胃热,养阴生津。以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天花粉15g 生石膏30g知母10g 山药15g 益智仁12g 淡竹叶10g 生甘草3g
(五)恢复期
邪热渐退,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趋于正常,惟正气不足,诸脏俱虚,主要表现为肾阴虚、胃阴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尿量每日减至2000ml以下,持续1~3个月。可根据临床证候进行调治:
(1)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两耳蝉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枸杞子、女贞子、首乌、怀牛膝等。
(2)脾气虚:症见少气懒言,畏寒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细。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茯苓、陈皮、鸡内金、谷芽、神曲等。
(3)胃阴虚:症见口干舌燥,不思饮食,二便不畅,舌红嫩,脉细弱。治宜益胃养阴。方用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白芍、甘草等。
(4)气阴两虚:症见短气自汗,或潮热盗汗,口干唇燥,善太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方用黄芪生脉饮加减:黄芪、太子参、党参、麦冬、五味子等。
以上各期并非所有病人全部经过。轻型者可无低血压期和少尿期;有的虽有五期病程,但往往界限不清,重叠交叉出现。现归纳于图4-15。
图4-15 流行性出血热病因病期示意图
本病必须强调“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抢救),在治疗中把好“三关”(休克、肾功能不全、大出血)。绝对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物。
【病案36】 赵某,女,38岁,1989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开始恶寒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呕吐,以为感冒,自服解热镇痛类的治感冒药物。第2天月经来潮,又以为诸痛乃来月经之故,并未引起重视。第3天则壮热恶热,面红目赤,延及颈胸,状似酒醉,眼眶疼痛,眼睑轻度水肿,影响视力,月经骤然而止,小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渴气粗,咽喉红痛,烦躁不安,入暮更甚,时有谵语,如见鬼状。舌边尖红,苔黄少津,脉弦数。体温39.2℃,尿检蛋白(+)、红细胞(+++)、管型(+),病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表现为“热入血室”和瘀热在里的“蓄血”的病理变化。治宜清热解毒,泻下通瘀。用银翘白虎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
银花20g 连翘20g 生石膏60g 知母15g 柴胡10g 黄芩10g 桃仁15g 大黄15g 玄明粉10g 生地黄30g 丹参30g 甘草5g,3剂。
诸药用水煎2次,混合,纳玄明粉,拌溶,分3次温服。
二诊:药后诸痛减,恶心除,大便通畅,其色黑,似为瘀血,热退(37.8℃)神清,诸症好转,尿检:蛋白(-)、管型(-)、红细胞(++)。守前方去玄明粉,加玄参30g,改石膏为30g,大黄为10g,又服3剂而安。继仿竹叶石膏汤法,扶正以祛余邪。
[按]患者初起,出血热症状尚属典型,惟因时值经期,且因热与血结,影响血脉运行,致使月经闭止,“热入血室”,瘀热在里,形成“蓄血”之证。故方用桃仁承气汤通瘀泻下,佐生地黄、丹参凉血滋阴。一方面佐芒硝、大黄以增液行舟;一方面防血热沸腾而出血。更用大剂量银翘白虎汤清热解毒,防止邪毒进一步侵入营血。用柴胡、黄芩者,一方面顾及“邪入血室”的病机,另一方面则可防止低血压的出现。用药对证,其量亦重,故取效方捷。
【病案37】 姚某,男,25岁,2000年8月17日就诊。
1998年11月曾患流行性出血热,经县医院住院治疗而基本痊愈。但嗣后腰痛常作,时有血尿、蛋白尿。近2年来转辗于杭沪桐之间,遍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好转,有作慢性肾炎治,有作肾病综合征治,甚至有作肝肾综合征治之。刻下腰痛膝软,动则乏力,头晕目眩,时有耳鸣,舌淡红,脉缓细。尿检:蛋白(+)、红细胞(++)。证属流行性出血热后肾阴亏损,阴虚损阳,脾气亦虚,固摄无权,精血流失。治宜补肾健脾,益气固摄。方用左归饮合补管补络汤加减:
熟地黄30g 山药30g 山萸肉15g 仙鹤草30g 鹿衔草30g 黄芪30g 枸杞子15g 川断15g 桑寄生15g 金樱子15g 龙骨30g 牡蛎30g,10剂。
二诊:药后腰痛减轻,精神渐振,诸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尿检提示:蛋白痕迹,红细胞(+)。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再进10剂。
三诊:诸症继续好转,尿检已正常。后以六味地黄汤加减善后。继服六味地黄丸,以资巩固,随访1年,一切正常。
[按]流行性出血热,疫疠病毒极易损伤肾脏。在治疗过程中,务必祛邪务尽,彻底治愈。但一般至恢复期,往往嘱其回家休息调养,而年轻人凭借身体条件较好,往往忽视医嘱,不注意休息、饮食宜忌,则容易造成后遗症。暗耗肾阴,消烁脾气,脾肾两亏,固摄无力,精血流失,更进一步损伤肾阴、脾气,形成恶性循环。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黄芪补肾健脾益气;配龙骨、牡蛎、仙鹤草固精气以摄血;配寄生、续断强筋以止痛;配鹿衔草、金樱子以消蛋白尿。对症下药,数年之疾,见效亦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