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尿、粪便常规检查
检查有无尿、粪便的隐血阳性。血常规检验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1.血常规检查 是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等。
(1)红细胞计数:用定量血加定量稀释液,灌入改良牛波计数池内,以高倍镜计数红细胞,乘以血液稀释倍数,折算出一定体积(1mm3)内的红细胞,按新单位换算成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个数。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红细胞相对增多可由血液浓缩所致,临床表现多汗、多尿、呕吐、腹泻等。红细胞绝对性增多常由于缺氧所致,多见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如红细胞减少,属生理性者多见于妊娠中期或后期、婴幼儿及老年人,属病理性者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当患者处于贫血状态时,机体全身血液供应不良,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差,反应也较迟钝,此时不宜实施手术,若不为急诊手术可待贫血状况改善后再行介入治疗。
(2)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相同,有显微镜下计数法、电子白细胞计数器计数法,惟用稀释液不同。正常参考值,成年人(4~10)×109/L,新生儿(10~20)×109/L,6个月至2岁婴幼儿(11~12)×109/L。生理性白细胞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末及分晚期、剧烈运动及冷水浴后;病理性白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细胞计数可反应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介入手术为有创手术,有感染的可能性,为防止严重感染的发生,若非急诊手术,需待患者感染控制以后再行介入手术。况且当患者处于感染期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各器官脏器的敏感性较高,手术的风险较大,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当患者处于感染时期时不宜实施介入手术,故术前常规查白细胞计数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
(3)血小板计数:是计数单位容积(L)周围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可以采用镜下目视法,目前多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血小板增多分原发性增多和继发性增多,前者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后者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介入手术术后多要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便是出血,检查血小板,可以了解机体的部分止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可指导下一步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应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的活性,故血小板计数低下患者有出血的风险,应慎重应用。
2.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亦称为尿液一般检验,是尿液病理学、化学、显微镜检验的总称。一般病理学检验包括尿色、透明度;化学检验包括蛋白定性试验、葡萄糖定性试验;显微镜检查包括镜下有形物和某些寄生虫等。
(1)病理学检验
①尿色:正常人的尿液为淡黄色。某些疾病可以使尿的颜色出现异常。如浓茶色(深橘黄色)尿,称为胆红素尿。多由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原发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系统疾病、胰头癌等所致。呈肉眼血尿者,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炎及泌尿系外伤等。此外,如患者服用山道年、酚酞等,在碱性尿中可呈红色或酱油色。
②尿液透明度:正常情况下尿液清晰透明,如新鲜尿液出现浑浊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出现脓尿、菌尿主要见于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出现乳糜尿者多属于丝虫病晚期、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等。
(2)化学检查
①尿蛋白定性试验:是以简单的化学或物理方法,粗略检测尿中有无蛋白质存在并判断其含量的定性试验方法。如加热醋酸法(又称为加热加酸法)。利用加热煮沸使尿中蛋白质变性凝固,加酸则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促使蛋白质沉淀。
②尿糖检查:指对尿中含糖量的检查。正常人尿内含有微量葡萄糖,为0.56~5.0mmol/24h尿。一般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浓度升高超过8.00mmol/L,尿糖定性试验为阳性。尿糖定量试验>5.0mmol/24h尿,称之为糖尿。尿糖一般指葡萄糖而言,但除葡萄糖外,也可见乳糖尿、五碳糖尿、半乳糖尿等。出现尿糖可因糖代谢异常使血糖浓度升高超过了肾糖阈所致,或者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也可导致尿糖出现。临床上常根据尿糖形成的原因分为饮食性糖尿、一过性糖尿、持续性糖尿、肾性糖尿、血糖升高性糖尿。检查法有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两大类。
(3)显微镜检验
①白细胞管型:是管型蛋白基质中嵌入了白细胞的一种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白细胞管型,如有白细胞管型出现或增多,应考虑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多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②红细胞管型:因管型基质中嵌入了红细胞而形成。这种管型内红细胞在崩解破坏时,可使管型的基质成为红褐色物质,此时称为“血液管型”或“血红蛋白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管型,如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或红细胞管型增多时,表明肾单位内有出血,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此外,红细胞管型的出现还是某些肾病惟一的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尿液的检查多可判断泌尿系的功能状态,现在用的造影剂多为水溶性的,由肾排泄,当泌尿系出现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对尿液的排放受阻,造影剂排泄受阻,造影剂在体内停留时间越长,对身体的不良反应表现得越明显,故术前常规检查尿液,可明确泌尿系的功能,让介入术者及主治医师对患者的预后有初步的判断。
3.粪便常规检查 做粪便检查时,粪便必须新鲜,送检时间一般不超过24h,如检查原虫滋养体,最好立即送检,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防止污染与干燥吸水。另外,粪便内不可混杂尿液等,否则也会影响检查结果。粪便常规的检验项目包括颜色、性状及镜检,正常粪便呈黄褐色或带绿色(多食青菜时)。如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呈柏油样黑色,下消化道出血时多为暗红色或鲜红的血便,胆道完全阻塞时呈灰白色。正常粪便性状呈条状。肠炎时粪便呈黄水样或糊浆状,细菌性痢疾时则呈脓血或红白胨子样粪便。粪便常规检查主要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以明确有无上、下消化道出血。
术后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可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对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加重出血,尤其是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的刺激较大,易损伤胃黏膜,使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大大提高,故对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若非急诊手术,可先应用胃黏膜保护药,待出血好转或控制后再行介入手术。
二、血液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型、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以及艾滋病、梅毒螺旋体等项目的检查。
2.心肌酶学的测定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特异性心肌酶可表明心肌组织有无坏死,对于心肌酶高者表明心肌处于坏死期,此时心肌组织炎性水肿、组织脆性大、组织细胞坏死电活动不稳定,此时若行介入手术,对心肌的损伤较大,有发生心脏破裂、甚至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已过了6h的急诊时间窗,需待心肌梗死后7~15d,心肌酶恢复正常后再行介入手术。通常情况下,介入手术所用的造影剂通过肾排泄,肾功能好坏直接影响造影剂的排泄,术前常规检查肾功能可让介入手术者及临床医师对患者的预后有所了解,以免发生造影剂在体内的潴留,对患者甚至医师本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凝血5项检查 介入手术除起搏器外,均需体外异物的置入,为预防血栓形成,术前、术后均需应用抗凝药物。服用药物时应注意的检查项目,如长期口服抗药如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避免出血发生,须检测:①凝血时间。②可选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使其维持在1.5~2.0为佳;或采用国际标准化比率,维持在2.0~3.0为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血小板功能抑制药的患者,须检测:①出血时间,使其结果维持在治疗前的1.5倍为宜。②血小板计数,使其结果维持在(50~60)×109/L为宜。③血小板聚集试验,使其结果降至治疗前的50%为宜。
4.输血前常规检查 介入手术为微创手术,但不排除有心脏破裂、心脏压塞等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故术前应常规备血、检查输血前常规。输血前常规检查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梅毒螺旋体以及艾滋病抗体检验。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达10%~12%,丙型肝炎感染率也很高。最近几年,包括梅毒、艾滋病在内的性病也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这些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如艾滋病除通过性传播外,还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感染HIV最直接的途径,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尤其是“窗口期”的血液(即献血者已被病毒感染,但还未出现抗体阶段所献的血液,不能被现有的检测手段查出);使用了被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可能性。
因此,在介入治疗中,进行输血前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师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按照医疗管理制度,感染这几种病毒的患者,对其诊疗的安排以及所用器械、物品和代谢物的处理都有别于普通患者。输血前常规检查不仅是临床治疗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更多住院患者的安全。专家们强调,切断医源性感染,不仅对住院患者,而且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医务人员每年受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11%~24%,其中因锐器损伤而导致的感染中,丙型肝炎占62%,艾滋病占3.2%,乙型肝炎占34%。同时,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各种疾病的患者以及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遭受感染的概率会增大。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常规检查,如果发现阳性患者,可以警示医务人员格外注意。专家们还认为,随着医疗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必然会增多。此项检查还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