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被医患双方广泛深入地接受,现代护理工作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情感、人格和隐私,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关心和爱护患者,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 Leininger在实践中发现“人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会由于文化不适应而出现行为差异”的现象,并深深被这种现象触动,于是开始研究并提出了她的跨文化护理关怀理论。由于护理的对象是人,极具复杂性,使得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极为抽象,难以被清晰的诠释,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研究角度认识与理解这一概念,进一步提出了内涵不同的概念及专业性特征。
1.人文概念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英语中的人文即是“humanism”,从概念上讲,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与核心部分和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单地说,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另一学者认为,“人文”一词,就语义学来讲主要涉及4层意义:第一就是“humanism”,起源于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也称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第二是“humanities”,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文学科,特指人的文化性;第三是“humane”,指人性都具有的对所有遭遇不幸者(包括动植物)富有人道的同情心与慈善,即人的情感性与道德性;第四是“human”,指普通人类,既具有人性的生物学特征,也具有人性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精神性与社会性。概括起来,人文关怀理念是以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为核心,由人的文化、人的自然情感、人的道德情怀、人的利益需要、人的社会关系等基本要素所组成。所谓人文,广义上讲的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群。
2.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用词,与西方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主要是倡导人权,否定神权;讴歌人性,扬弃神性;呼唤人情,反对禁欲。其本质是关心人自身的利益与需要,尊重人自我的价值与自主的尊严,解放人自由的思想和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也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humanistic concern)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正如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内涵,是“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自由、权利的维护;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向往与追求”。Watson将人文关怀的概念描述为“一种能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有意愿、目的和责任的价值观与态度”。理论家Leininger将人文关怀定义为“护士能顺应和提供有利于患者和家庭独特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关怀,能协助、支持和满足患者个体或群体需要,改善其生存状态、健康状况或生活方式的专业性行为或活动”。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怀即关心、关爱、照顾等,它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3.相关概念
(1)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2)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通过人文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3)人文精神:是人文关怀发展和应用的动力,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是体现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的必备条件和工具。
二、人文关怀的意义
自2005年,国家卫生部明确提出把护理人文关怀思想落实到护理实践中以来,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尚未得到科学性的诠释,组成成分仍然模糊。简单地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成功的人文关怀护理,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可以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国际上人文关怀护理的开展非常细化和全面,如对癌症患者、非癌症性慢性疼痛患者以及对新生儿的人文关怀护理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院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指导方针,医院被列入了竞争行列。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平台上,医院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确保始终能够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仅需要开展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理论的建立和服务措施的改善来不断扩大和改善服务品质。护理工作的服务特征尤为明显,作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也是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人文关怀护理是人性化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高级别的护理服务。
介入诊疗术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介入诊疗过程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有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对于围术期的每一位患者来说都存在着诸多风险,术前也需要患者和(或)家属签订手术同意书,因此,所有接受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担忧心理,如何帮助他(她)们安全渡过手术是医护人员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有效的人文关怀护理对解除患者的顾虑,消除患者的恐惧、促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手术,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以及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开展,人文关怀护理不仅对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也得到拓展,业务知识得到深化。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护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加强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修养和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提高护理职业素质、提升护理职业形象、充分展现护理职业道德。
三、人文关怀实施前的准备
为确保在导管室这样一个特殊的护理服务场所顺利开展人文关怀护理,首先要进行护理人员和导管室环境的准备。
1.护理人员的知识准备 当护生进入专业学校后,许多学校不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课程设置上、教学方法上、学习评价上对人文素质的教育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致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自如地实施人文关怀,就要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信念的培养。
2.人文关怀知识的学习
(1)中国护理教育中人文护理教育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人文关怀教学理念初步形成,教学内容的设定仍在探索中,现有的教学内容较为浅显还不足以应对实际护理工作的需求,教育方法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不够,再加上目前护理教育中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考评方式,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人文关怀的相关知识不重视、不感兴趣。一部分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发现自身的人文关怀理念淡薄,人文知识相当缺乏,不懂什么是职业礼仪,当需要与陌生患者进行沟通时不知道如何打开话题,对患者咨询的问题怎样讲解才能让患者听懂,哪一种讲解方式是患者乐意接受的等。目前,大多数具有临床丰富经验的护师们在学校没有接触过人文关怀的学习;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的护士人员数量短缺,护士业余生活单调再加上家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人文情感的体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对患者疾病诊疗的操作护理,而是想感受到更多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国家把医院纳入市场经济化,各医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谁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和肯定,谁就占领了医疗市场而不被淘汰。种种外因和内因,促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们逐渐产生了学习并掌握人文关怀理论知识的愿望,此时护士长要强化人文精神的宣传,进一步巩固她们求知的欲望,鼓励她们克服家庭、年龄、身体的多重困难,从业余生活中挤出宝贵的时间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为人文关怀的顺利开展奠定知识基础。
(2)护士长更应该把握好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将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所需的护理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学、护理美学等基础理论材料分配给每位护理人员,让她们有所重点地充分准备讲课内容,使每一个内容都紧密联系实际工作。还可利用多媒体形式把枯燥的授课内容生动化地展现给同事,便于其他人掌握。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护士对某一专题的总结和讲演能力,让每一位护士时刻为展示自己的机会准备着。通过系统地学习,让每位护士不仅能够了解介入诊疗术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她)们的情感需求,还能通过护士的人文关怀手段有效地解决他(她)们的某些心理问题,满足他(她)们的生理、情感需求。同时,护士还应懂得尊重患者的权利、情感、人格和隐私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人文关怀护理指明方向。
3.人文关怀情感的培训
(1)在生活中,利用节假日组织护理组聚餐、郊游,让她们在生活中体验人文情感,锻炼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朝着新目标协同前行,共同完成和实现既定任务和目标。通过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受人与人之间在频繁的交往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逐渐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习惯。
(2)在工作中,护士可以通过换位体验的方式,来感受介入诊疗术中患者处于疾病困扰时的内心感受及其家属对这个家庭事件的反应。护士从而有针对地、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精神。每位护士可以通过写工作笔记的方法,记下留给自己在实施人文关怀初期的体会,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提出需要护理组共同探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将自己独到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与同事们分享,也可以总结自己情感、态度的变化,为将来更好地完善人文关怀护理提供有益的经验依据。
(3)护士长可以定期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将护理人员提出的需要改善的工作缺陷由全体护士共同探讨,并制定出可行的整改措施,鼓励护士提出自己独到的新见解。让每位护士参与到护理的改革中来,护士长要及时发现、表扬她们每一个人的细微进步,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护士们的荣誉感,同时也调动起了每一位护士接受新生事物的积极主动性。当护理改革与她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她们会不自觉地关注新生事物实施的成效,这样为人文关怀护理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将每位护理人员的感受、体会集中、整理并归纳成文字存档。
(4)护士长可以通过定期(每个月或每季度等)征求那些已经做过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和手术医师意见的方式,从被服务者、旁观者的角度来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经过反复修改逐步将那些适宜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化并记录下来,并制成模板作为今后在具体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时的情景提示和参照。
通过培训和演练来激发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护理实施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她们自觉主动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关心和爱护患者。
四、建立温馨的导管室环境
导管室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患者对其充满了神秘、好奇、陌生甚至恐惧,因此当患者进入导管室时会通过认真观察这一特殊场所的环境,即刻做出自我判断从而下意识地改变内心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该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实施的难与易。因此,建设一个温馨、整洁、舒适的导管室是非常必要的。
1.导管室走廊 走廊是患者进入导管室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其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导管室的第一感觉,是患者心理活动的第一站。导管室可以根据各科的实际经济情况在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家画作或者风景画。地板采用防滑地胶铺设,让患者踩上有一种弹性温暖的感觉。灯光的设置既要明亮又不刺眼,以选用带灯罩的日光灯为宜。走廊内不要堆放任何物品,同时播放以轻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音量控制在65dB左右。有研究表明,背景音乐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当患者听着舒缓的背景音乐,看到清新的风景画进入一个温馨、整洁、明亮的导管室时,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其紧张情绪。
2.患者等候室 顾名思义就是患者等候手术时所停留的房间。温馨、舒适的房间决定了患者是否有耐心等待上台,同时也是淡化紧张、焦虑心情的缓冲带。等候室的墙壁可以涂成淡粉色或淡绿色,这两种颜色可以稳定人的情绪,房间内要设有整洁的床铺(床单、被罩要做到每人一换)、舒适的座椅、固定牢固没有棱角且不易破碎的茶几、可以单独调控温度的空调、电视机、饮水机(有条件时可以准备袋装茶叶、咖啡等)、休闲杂志、当天的报刊、介入手术宣传册等。
3.手术间
(1)手术间是一个最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地方。它的设施既要保障手术的无菌要求、X线机自如操作的要求、监护设备安装灵活使用的要求,又要满足温馨、明亮、整洁、舒适的要求,因此手术间的设施是整个导管室设施的重点和难点。
(2)手术间的温度一年四季都应该保持在22~25℃。冬季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产生烦躁、抵触心理,轻者患者表现为皱眉、四肢紧收,重者担心感冒诱发并发症而拒绝脱去衣裤甚至放弃手术。
(3)通常手术间由操作间和控制室两部分组成。手术开始前第一术者、手术助手、技师、参观学习者等都会在控制室内等候,此时让患者脱去衣裤躺在手术床上或在撤台时掀去手术台布患者身体裸露在手术床上的短暂时间里,患者的个人隐私权有被侵犯的可能。因此,可以在操作间和控制室之间的观察窗上设置卷帘。当患者上手术床和手术撤台时把卷帘放下,除了巡回护士和主管医师以外,其他人员均应离开操作间。这是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真切表现。
(4)导管室的手术床是与X线机配套的一个整体。床面与血管造影机相连,位于C形臂上、下两端之间。床面可以垂直升降,左右可以平移,头足方向也可以平移。在行介入诊疗术时,X线机头需要旋转成各种角度的投照位置以便清晰展现心脏的病变部位。因此,床面的宽度要比普通单人床窄,病房所使用的床褥不适于导管手术床。所以要根据手术床的长和宽定制一床褥子,厚度以不影响X线透视为宜。
当导管室的环境设施完成后,要想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仅仅有好的导管室的环境是不够的。因为行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其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除了陌生环境、对手术的恐惧以外,还源于患者对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手术效果的认知不确定以及手术的并发症。要让患者心情平和地走入导管室积极接受介入诊疗术,护理工作中导管室护士的术前访视尤为重要。
五、术中人文关怀
1.迎接患者 当患者进入导管室时,护士要在导管室门口迎接患者,同时用规范的语言和举止热情接待。
举例 护士说:“您好!我就是昨天和您见面的××护士,不用紧张,××医师会亲自为您手术,术中您有任何需求和不适请告诉我,我将全心全意为您服务。”给患者准备的更换拖鞋应该是防滑拖鞋,每人一换,每天对患者穿过的拖鞋进行清洗、消毒。对于陈旧拖鞋应该及时更新。如果是老年人可以搀扶患者防止其滑倒。在引领患者进入手术间时再次简要介绍术中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积极配合。
2.患者卧位
举例 在患者进入手术间前将手术间与控制室之间的观察窗上的窗帘拉下,将暂时不需要待在手术间的人员清理出手术间。将台阶式的踩踏凳放在手术床边,搀扶患者上手术床,待其平卧于手术床上后再吩咐或帮助其脱去衣裤。患者脱去衣裤后先将治疗巾4折后包裹会阴部,再将专门缝制的50cm×100cm的薄被(春、夏季采用中单)盖于患者胸腹部,注意避开手术野,再将被子盖上。待术者行手术野消毒时,再轻柔地撤去被子。这样患者既不会感到寒冷,也避免了患者因裸露身体而产生的羞怯心理。
人文关怀护理就是要从点滴做起,从患者的具体需求做起,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怎么做。
3.吸氧及心电监护
(1)介入手术中每个患者都要吸氧,以增加对手术的耐受性。在插入一次性鼻导管前护士要询问患者是否对胶布过敏,若有胶布过敏史,护士则应为其选择双鼻孔挂耳式一次性鼻导管。
(2)心电监护是介入手术中必不可少的生命体征监测手段,是术中发现紧急医疗事件的第一哨兵,因此每一位接受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都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在贴电极片前护士要询问患者在病房是否已进行了心电监护、对电极片是否过敏等。此外,贴电极时还要注意必须避开整个心脏位置,以免遮挡、干扰手术医师观察病变部位。
4.术中观察
(1)当术者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前,护士站在患者身边用温和的语言告之患者,使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对于个别疼痛敏感者可预先提醒术者适当增加麻醉药量。当患者听到护士主动提醒医生增加麻醉药量时,患者会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并且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顺利渡过局部麻醉的疼痛关。
(2)手术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时刻监视监护仪上心电图、有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反应生命体征的数据变化。如果发现显著变化,第一时间提醒手术医师并及时判断有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同时积极准备除颤等抢救设备。对于复杂病例要预见性地主动、时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预见性护理意识和习惯养成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会,也是护士职业素质的最好表现。
(3)手术过程中除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外,护士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根据患者面部表情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感到不适,并用诚恳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询问患者。
举例 护士说:“您那里不舒服”“您需要帮助吗”,如果患者有所表述,要认真聆听,并根据患者的叙述尽量满足其需求,积极解除其痛苦,适时地使用鼓励的语言稳定其情绪。患者若自述口干,护士可用湿棉签为其湿润嘴唇,同时告诉患者口舌干燥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为什么现在不能喝水,鼓励患者继续坚持。
术中患者需要小便时,护士在征得手术医师同意后,如果是男性患者,护士可以吩咐患者将左腿微曲,向床边略移动待患者摆好体位后,护士把尿壶放在患者的两腿之间,注意保持尿壶口部朝上,防止尿液从尿壶中倒出。如果是女性患者,护士可以在床上提前铺好一次性成人尿垫,待患者排尿后在避免污染手术台的情况下将尿垫撤出。
当手术的治疗时间超过1h时,护士要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感到腰背酸痛(特别是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在不影响手术进行的前提下给患者局部按摩。在按摩的同时可以与患者聊一些手术以外患者感兴趣的轻松话题,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疲劳。
(4)术中除了要做好人文关怀护理以外,更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原则,经常观察液体是否保持通畅、滴完。因为接受介入手术患者大多数是清醒患者,他(她)们在接受介入手术时是最紧张、最敏感的时候,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注意。所以,医护人员在手术进行中绝不与他人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术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切忌大呼小叫,处置紧急事件时要保持镇静并做到紧张有序。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取得患者信任、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
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真诚、亲切、体贴、耐心的语言,保护患者隐私、解除患者疲劳的行为不仅让患者真实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能够获得患者积极配合手术的实际行动。
5.手术结束后推送患者 手术完毕时,要避免将患者匆匆抬上平车,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催促他(她)让其立刻为下一个患者让出手术台的不愉悦的心理感受。护士要用赞扬的语言鼓励患者,告知患者术后医护人员对他(她)的安排。
举例 手术完成后,护士说一句“术中您表现得真棒”“现在您的右腿不能弯曲,请听医师的指挥,配合我们向推送平车上移动”,同时以轻柔的手法协助患者由手术台上平稳移至推送平车上,搬动时要注意保护手术创口,注意及时遮盖被子以便保暖。在推送患者过程中可以说:“手术已经结束,您将被推回病房了”“很快就可以见到家人了”、推出导管室大门时不忘向患者道声“祝您早日康复”。
导管室的诊疗时间对患者的整个病程来说是短暂的,但可能会在其记忆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要在短暂的时间、特殊的场合通过护士辛勤、细致的工作,让患者感受到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护理是新时期赋予导管室护士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六、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需应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的病种越来越多,不同病种的手术有着不同的特定年龄群,比如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中多数是老年人,而接受心房缺损封堵术、心室缺损封堵术中儿童占多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心理反应、生活需求各不相同,故应区别对待,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
(一)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孤独、恐惧、疑虑、烦躁、忧郁、自尊心理、情绪多变、缺乏安全感、喜欢别人恭顺、服从。引起以上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①老年患者害怕医院陌生的环境;②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③怕连累家庭成员,怕别人厌烦;④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⑤怕发生手术意外等。
2.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畏寒、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腿脚不利索、认知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
3.护士与老年患者交谈时的技巧 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提高声调,语速放慢,吐字清晰,语言要通俗易懂,赋予同情心,尊重患者的信仰和价值观。当患者询问时,护士要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眼睛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患者觉得你不关注他(她)。不要因为时间紧匆匆打断患者的叙述,待听清患者的问题后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直到患者感到满意为止。交谈中注意不要与家庭经济条件稍差的患者谈及手术费用,避免因手术费用超出其想象的额度而引起患者的忧虑心情,甚至为了给子女省钱而放弃手术治疗。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要让患者得到安慰和心理支持,使之解除手术顾虑,改变其不良情绪,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整个交谈过程中要让患者感受到时时被关注、处处被尊敬。
4.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
(1)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在搀扶患者进入手术间时要再次叮嘱前1天已经交代过的术中注意事项。当手术中间需要执行手术医师指令时,护士站在患者身边及时提醒并再次示范动作,引导老年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医师的指令,以此消除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
(2)由于老年人怕冷,在冬季应该在患者进入手术间的前30min就打开空调提高室内温度。在夏季老年人怕吹冷气,当患者进入手术间时应关闭空调,待手术医师消毒完手术野、铺好手术大单后再打开空调,同时注意避免冷气直吹手术台。在秋冬季给患者输液前,先将液体适度加温。点滴关怀会让患者放松心情、充分感受医护人员对他(她)的关爱。
(3)由于老年人腿脚不利索,容易滑倒,因此导管室的地面应该在手术开始前1h拖地,避免患者进导管室时地面湿滑。同时,护士应搀扶患者通过走廊。每间手术间内应备一个阶梯式的踩踏凳,以方便患者上手术床。在患者上手术床时一定要主管医师和护士在其左右搀扶,待患者坐稳后,吩咐其先脱去上衣然后躺下,护士将患者脱下的上衣盖于其上半身,然后护士指导患者抬起臀部将患者的裤子褪下。
(4)由于老年人容易畏寒,羞怯心理更重,在其脱去衣裤时,护士要及时包裹会阴、遮盖胸腹部,然后将被子盖于最上面,待手术医师进行手术野消毒时,再轻柔地撤去被子。
(5)术中经常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当行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时,由于手术时间长,患者会感到腰酸背痛,护士应该主动询问,并且在射频不放电时、在不影响术者操作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渡过长时间的手术煎熬,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利条件。
(6)手术结束时,护士协助手术助手将老年患者平稳地由手术床抬至推送平车上,抬送患者时注意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待患者移到推送平车上后护士要用夸赞的语言肯定其手术中的表现。每个人都渴望被承认,老年人有时更像小孩子,也需要表扬和肯定。
(二)儿童患者
1.患儿的心理特点 紧张、恐惧、抵触、依赖心理增强。产生以上心理特点的原因有: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各种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
在儿童心目中,医院是最不安全和最恐怖的场所,医疗操作是儿童最为恐惧的内容。儿童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周围事物,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看到周围的人接受输液等痛苦情形就会加深对这类事件的恐惧感。家长看到孩子生病即将接受手术会对患儿给予加倍的关怀、照顾,从而引起患儿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家长能够在这个恐怖的地方抵挡一切危险。
2.患儿术前准备
(1)术前访视:微笑、温和的语言可以有效地解除患儿对陌生护士的躲避,并且给患儿家长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与患儿交流时要学会模仿儿童语言进行交流,言语上以鼓励、表扬为主。当患儿住院准备接受介入手术时,父母会表现出更加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情感反应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情绪波动。因此在交谈时要顾及家长的感受,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提问,护士在交谈中既要观察患儿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外,还应判断患儿家长的心理需求。通过访视要最大可能地争取得到患儿家长的配合。
(2)减轻患儿的痛苦:患儿在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时,术中需要补充液体、注射麻醉药物,因此建立静脉通道是必须执行的一项护理操作。由于静脉留置套管针其留在血管内的部分为顺应性好的软质管道,不易移位和堵塞且保留时间长,术中及术后均可使用该静脉通道,还可以反复多次给药,便于麻醉医师随时给药,避免了患儿遭受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之苦,故给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时以选择留置套管针为佳。套管针以选择针头较细的24G的套管针为宜。通过有效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可以将患儿因为疼痛引起的恐惧、排斥感降到最低。
(3)指导患儿术前禁食、水:患儿在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时,由于年龄小、意志力差不易耐受手术,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为了防止术中因误吸而引起窒息事件的发生,护士要对家长重点强调术前禁食、水的重要性,让家长监督、配合完成术前准备。同时在安排手术时尽量把儿童的手术排在前面进行。
3.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1)迎接患儿及家长:由访视护士在导管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患儿。因为儿童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活动情境而迅速变化。因此顺利引导患儿进入导管室也是一门艺术,如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以及注意力转移较快的特点。
举例 护士在见到患儿时用温和、神秘的语气说:“早上好!阿姨现在带你和妈妈去一个你没有去过的地方看看”来避免患儿排斥陌生环境;然后引导一名家长陪伴患儿进入导管室的患者等候区,在等候区内待麻醉医师对患儿进行诱导麻醉后,再将患儿从家长手中接过送入指定的手术间。这样既满足了患儿的依赖心理,又有效地消除了患儿因独自进入陌生环境而引起的恐惧,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患儿哭闹而影响麻醉医师对麻醉深浅度的判断给患儿滴注的麻药剂量。
(2)束缚患儿四肢:患儿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经常会出现四肢的不自主抽动,为了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束缚患儿四肢。在束缚患儿四肢时,应该避免绷带直接缠绕患儿手腕、足踝。应先在手腕处垫3~4块纱布,用纯棉质中单纵向4折后,以患儿两膝部为中心,将中单紧贴患儿膝部平铺拉紧,再将中单两端平铺于手术床褥下,以限制患儿四肢的不自主抽动。膝部限制活动要比用绷带拉住足踝效果更佳,并且不会伤及患儿娇嫩的肌肤。
(3)放射保护:由于X线具有损伤腺体的危害,尤其是生殖腺体,因此在手术前要将铅围脖铺、盖于患儿下腹部,以保护患儿的生殖腺体尽量不被损害,遮盖铅围脖时注意避开手术野。
(4)给家长传递信息:当家长与患儿分开后,家长会迫切地想知道患儿的情况以及手术进展的程度,若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巡回护士可抽空向家长传递术中患儿的信息以及手术进展情况,以改善家长的焦虑心情。让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关心,从而提高家属对导管室工作的满意度。
(5)麻醉清醒:手术结束时,要等患儿麻醉清醒达到呼之能应时方可推出导管室。当家长迎接患儿时,护士要向家长道明:“手术很成功,孩子在术中情况稳定……”负责的态度、温馨的话语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护士对患儿的关爱、对家长的尊重。
将人文关怀实施于介入诊疗术中,不仅培养了护士自身的人文素养,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护士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也取得了患者在手术中的积极主动配合,有力地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甚至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从而和谐了医、护、患三者关系。因此人文关怀护理在介入导管室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大的医学和社会价值。
(汤雁玲 王海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