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是射频消融手术中的急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2%~1.0%。近年来,随着介入导管器械的发展、介入医师操作技术的成熟,发生率不断下降,但并非能够完全避免。
术中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min,且不恒定,QRS波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
【原因】
1.消融部位靠近希氏束,如中间隔旁道消融、房室结双径路消融、间隔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和间隔房性心动过速消融。若患者原有束支阻滞,消融或机械损伤又导致另一束支阻滞,即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术者对心脏解剖不够熟悉、消融治疗经验不足,消融导管不稳定,放电过程中导管移位。
3.为追求完美,如为追求双径现象消失,加大输出功率,增加放电时间和次数。
4.在放电过程中心电图形因各种原因受到干扰而不清晰,影响手术判断;发现传导阻滞图形预兆但手术助手没能及时停止放电等。
【危害及表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的时相关系分离,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导致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发生率可达60%)。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出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增大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识别及预防措施】 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于房室结双径路消融。消融前调整好希氏束导管位置,保证记录到明确的H波。消融位点应远离希氏束区,采用后位法消融,从冠状窦口水平开始,并以低能量起始,逐渐提高消融能量或上移位置,一旦出现快速交界性心律、房室前传或逆传阻滞,应立即停止放电。在房室结双径路患者中Koch三角过于水平,会导致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距离过近,宜采用低功率短时滴定消融,不强求所有病例慢径阻断,只要不能发作心动过速即为手术成功,不要长时间多部位消融。
消融部位靠近希氏束的间隔旁道、间隔室性心动过速和间隔房性心动过速时,要明确消融靶点与希氏束的关系,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杜绝心室起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时放电,一旦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立即终止放电。
由于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整个过程中术者均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所以此并发症发现一般较早,诊断明确。要求术者要掌握心脏解剖,术中精确标测,对于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进行消融时应格外谨慎;手术组成员均应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如P-R间期延长、房室结前传或逆传阻滞,应立即停止放电,谨慎评估后再进行手术。
【治疗及护理措施】
1.导管室护士必须具有心电图识别、鉴别能力,能快速、准确判断各类、各型心律失常。
2.导管室必须配置除颤仪、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呼吸机、吸引器等急救设备。导管室护士在每日手术前应检查、试机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并开机处于备用状态;备好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间羟胺、多巴胺、尼可刹米、洛贝林等抢救药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以减少抢救准备时间。
3.术前正确连接心电图导联线,减少图形干扰;介入手术开始前先描记并存储好患者的基础心电图,记录心率、心律,以便做好术中观察、对比。
4.减少电子仪器设备的信号干扰。连接好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和射频消融仪等电子仪器设备的地线;避免多台仪器使用同一电源插座;电线导线不交叉,妥善固定不打结。
5.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或镇痛药物。
6.导管室应备好起搏器置入用物,如临时起搏器、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心房及心室电极、撕开鞘等;将起搏器测试仪器准备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配合手术医师使用。
7.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能量200~360J),并可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
8.对于心室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心律)的患者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术的抢救步骤紧急处理。
9.护理操作和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便作出准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0.如需要紧急置入起搏器,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以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张红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