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患者的管理
对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后要进行综合、科学管理,制订伤口护理计划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对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发生、稳定疗效十分必要。因此,患者术后应由专人管理,负责每天的病情观察,内容包括心电图的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应对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口腔溃疡、压疮、静脉血栓的发生等)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防范措施。
二、术后伤口护理措施
1.术后24h内,嘱患者保持平卧位,尽量少翻身,限制活动。伤口部位用沙袋加压包扎6~8h,24~48h后嘱患者取半卧位,72h后允许其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轻微的运动。1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手术日当天行24h心电监护,以监测起搏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有记录到起搏不良、感知不良等异常心电图,及时报告医师。
3.术后3d,护理级别定为一级护理,严密观察、记录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等项内容。
4.每日4次严格体温监测。如体温超出正常值,每升高1℃,个体新陈代谢速率与氧气的耗损提升10%,若伴随发热出现,则氧气需求量及细胞代谢废物增加,增加伤口感染概率。
5.术后1周内坚持每日无菌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每日进行更换。专物专用,更换敷料时要佩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专业,避免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每次换药时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及周边组织的颜色有无异常。术后早期应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敷料渗湿或脱落要及时更换。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穿过紧的内衣。
6.术后第1天,伤口换药应有手术医师操作,以便更好地了解伤口的恢复情况。之后由专人负责换药工作,严密观察伤口,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囊袋有积血时首先分辨是否已机化,如果已机化则不必处理,可继续观察;如果囊袋有波动感,提示血液尚未机化,此时,如果积血量少可让其自行吸收,如果是中等量出血则可采用挤压、抽吸的方法清除囊袋内积血,出血量多者应尽早进行清创和止血。
7.起搏器置入后,观察并询问患者术前的不适症状是否有所改善或消失,以评价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8.对于有吸烟史患者,要告知其戒烟。因尼古丁会造成周边微小血管收缩,不利于伤口血供,而影响伤口愈合。
9.对于术后仍处于紧张、焦虑的患者,要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戒备心理。如果患者精神不能放松,体内皮质醇激素会成为一种触发器,降低组织的耐受力,导致伤口部位的皮肤细胞应激性降低而影响伤口愈合。
10.对于严重抑郁的患者,往往忽略个人的自我照顾及不重视个人卫生的维护,容易影响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度,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要做好精神及心理护理外,更要严格执行术后无菌换药技术,加强生活护理及卫生宣教。
11.术后1周内,安排患者进易消化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使膈肌下移致腹压增加,导致电极脱位。
1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呼吸平稳,避免过度深呼吸使膈肌下移,导致电极易脱位。
13.瘦弱型患者,皮肤薄,加强囊袋护理宣教,可建议其长期使用起搏器拖带,以减少伤口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三、营养支持
若患者营养状况不佳,会延长疾病的康复时间,使术后伤口愈合慢或降低抗病能力。因此,术后给予营养评估、指导、补充,对伤口的正常愈合会起到有效地帮助。尤其对伤口感染较严重、实施清创术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伤口愈合是一个能量消耗过程,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且易消化的营养饮食,会加速伤口恢复,促进伤口愈合。
蛋白质是免疫系统发挥有效作用的必需成分。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会造成渗透压下降,组织间隙水肿发生,皮肤弹性减少,影响组织的耐受能力。因此,当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时,患者受感染的概率增加,细胞炎症反应也会被抑制。
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导致伤口上皮化过程、胶原蛋白合成与细胞内聚力延迟,影响细胞调节的免疫反应,对组织修复造成影响。如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E在伤口愈合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在胶原蛋白的合成及储备方面。而维生素C在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成熟、分解旧痂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微量元素如锌、铁、锰、铜、硅及硒等缺乏时,会导致伤口的上皮再生,减弱伤口新生上皮的强度。
总之,做好术后营养指导,制订营养计划,对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是非常必要的。
四、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初次置入起搏器的患者,如果伤口愈合良好,可于术后第1天作为预防用药,应用一次抗生素即可。由于更换起搏器术的感染发生率是初次起搏器置入术的3倍,因此,术后最初3d应常规使用抗生素,积极用药,防止感染。
对于起搏系统严重感染的患者,应用万古霉素8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